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對應系統是怎麼形成的呢?先從戰國時期講起。
戰國時期,思想文化學術上的活躍氛圍,給五行學說的發展提供了良機,五行觀念逐漸擴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和方面,人們以經驗為依據,以觀象取類為方法,用五行思想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複雜內容進行整理和把握,建立起一個似是而非的五行大系統,其中以《呂氏春秋》的表述最為典型。
在《呂氏春秋》裡,與五行相對應的系列有天幹、五帝、五神、五方、五色、五音等等,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物,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五帝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項。:五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方、五色、五音、五蟲、五味、五臭,中黃宮倮甘香五、五數:東青角鱗酸羶八戶脾五祀:赤徵羽苦焦七灶肺夏、中霤:西白商毛辛腥九門肝秋,北黑羽介戚朽六行腎冬,五祭先、季節、季夏。從中可以看出,《呂氏春秋》所對應的諸項,並非以純認知的理論為基礎,這就難免陷入主觀障測,形上學的比附。但它所提供的整體性、系統性、對應性、互補性的哲學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有生命力的。
另外,在《呂氏春秋》的五行對應系統中也不乏其合理成分。如木為春,農耕始舉,王布農事,萬物滋生,禁伐木殺獸,不稱兵以誤農事。火為夏,五穀茂盛,農時正忙,政令毋興土功,毋發大眾,勞農勸民,不失農時。金為秋,五穀收穫,政令是修困倉,坩牆垣,補城郭,伐薪為炭,麥。水為冬,嚴寒將至,捕漁伐木,整修農具,備辦武器,備邊境,完要塞等。這個依據季節實施的政令,是符合動植物生長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據此覷律而制定國家政。
辨五行以觀天道以倡導「天人感應」學說著名的西漢大儒董仲再次把五行學說導向神學。董仲舒把「天」說成是創造萬物的最高神,它通過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來體現自己的意志。於是,已經皈依樸素唯物主義的五行學說,又被汭入了神學思想體系。
董仲舒說天意難見也,其道難理。是改明陰陽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釆之志。辨五行之≮來順逆,小大廣狹,所以觀天道也。明陰陽以觀天志,辨五行以觀天道,人間統治者便是通過體察陰陽五行來領會天的旨意。
董仲舒還進一步賦予五行以道德屬性,他寫道:天有五行,……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董仲舒把五行由自然、人事的對應推向道德意識結構,具有了忠孝道德的內涵,這個結構並非五行自身的客觀法則的再現或系聯,而是強加在五行之上的神的意志。神意與五行的自然法則相結合,忠孝道德觀念便有了神聖和天然作為依託,從而找到了理論依據。
東漢的讖緯神學進一步發展了董仲舒的五行理論,在《白虎通·五行》篇裡,詳細解釋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又提出了「五行休王說」作為王朝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循環規律,同時,又把被嚴重倫理道德化的五行關係進一步演化為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的等級關係,文中說:五行者……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
關於五行的這些內容,建議各位看官先看前面我寫的幾篇,你們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