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正式打響。4月23日,鎮江宣告解放。又一年「46123」鎮江解放紀念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經過多方努力,尋找到數位見證「歷史上今天」的耄耋老人,他們的回憶與講述以獨特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份鮮活生動的「史記」。於此,特別感謝市公安局在本篇報導採訪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
柳伯書
當天凌晨聽到「令人心定的槍聲」
那一年:他17歲
柳伯書接受記者採訪
由於父親英年早逝,柳伯書從小和母親在位於市區北門的孤兒院裡相依為命。1949年2月,17歲的柳伯書正在杭州絲綢廠做徒工,被母親一封信召回鎮江,「母親說,全國快解放了,要我回到她身邊。」。
柳老講述,「當時國民黨政府機構早就空了,孤兒院隔壁的『江蘇省教育廳』(現359醫院所在地)從他回到鎮江直到解放,就再沒有見到一個工作人員。」4月初,很多國民黨官兵就開始狼狽不堪地陸續逃離鎮江。「這個時候,雖然民間都在傳要解放了,但是誰也不知道究竟會是哪天解放。」
4月23日凌晨,柳伯書清晰地記得,他和孤兒院三位同齡的小夥子擠在院東側小屋裡的一張板床上,突然聽到北邊長江方向傳來零星的槍聲。「最初聽起來像遠處有人放鞭炮,但是我們都知道那是槍聲,是令人心定的槍聲,解放軍來了!」四位小伴由此一夜未眠,滿懷興奮。
當天清晨,槍聲徹底消失了,柳伯書聽到的是人們「解放了」的歡呼,看到的是滿大街坐滿了解放軍。上午,柳伯書沿途穿行老北門、中山路、大市口等地方,只見到處都是市民在放鞭炮……
柳伯書攝於1949年的老照片
孫國柱
點著燈籠把部隊迎進丹陽城
那一年:他28歲
孫國柱在講述「歷史上的今天」
鎮江外圍的原丹陽縣,1949年4月22日深夜至23日凌晨,家住丹陽城麻巷門1號的孫國柱,點著燈籠在丹陽老北門糧倉附近參與迎接了入城的解放軍。孫國柱回憶說,當時很多百姓都在家門前點了燈籠,用於迎接解放軍入城。
解放前夕的孫國柱並沒有固定工作,靠在街邊賣香菸謀生。「那時候的香菸有『白姑娘』、『前門』、『老刀』,都是兩三毛一包。」臨近解放時,國民黨的散兵經常欺負街頭小販,拿了東西不給錢。有一次,一個國民黨兵在孫國柱攤位旁甩手就砸碎一個酒瓶,威脅他給煙,孫國柱恨透了他們。
記者面前,戴著眼鏡、白髮蒼蒼的孫國柱今年已97歲高齡,回憶起大半個世紀前的場景,他顯得神採奕奕。因為在街邊擺攤,孫國柱常聽到各種「小道消息」。一天,有個人來買煙時跟他說,很快就有好日子過了。孫國柱沒弄明白他的話是什麼意思。幾天之後,這個人又過來問他,「解放軍就要進城了,你去不去接?」這時候孫國柱才知道他是我黨地下工作者。
孫國柱說,他們是先把一個排的人迎進了城,後大部隊陸續跟進。大家進城後就坐在街邊,沒有進入居民家中……後來,正是在經那名地下工作者的介紹,孫國柱成了一名治安員,每天負責在街上巡邏。
解放後不久,到了當年5月中旬,孫國柱被調去寶塔弄戴家花園(現為總前委舊址紀念館)負責安保。當時他並不知道是為誰安保,有次迎面遇到幾個被叫「首長」的人,首長還親切地和他握了握手。等整個部隊都撤走了,有人才悄悄告訴他,他這次參與安保的首長是鄧小平、陳毅等人。
周正發
市民很快就信賴了解放軍
那一年:他16歲
周正發接受記者採訪
生於1933年的金山街道黑橋社區居民周正發老人告訴記者,自己父母早逝,他哥哥、妹妹相依為命,家住寶蓋路上。1949年時候,16歲的他就在位於寶蓋路上的「復興盛」銅鐵鋪裡學徒。
「4月22日,大家都在說封江了,船隻都不允許往來通行。後來,我看到大西路一條邊上所有的街巷兩頭都打起了木柵欄,不允許行人通過。」周老回憶說,「聽說解放軍要來了,我晚上激動得睡不著覺。」
周老講述,23日天剛蒙蒙亮,解放軍就成功渡江了,「是從六圩碼頭,也就是在現在的平政橋往西幾百米位置渡江的。乘坐的是『普濟』船。我當時看到好幾百名解放軍戰士組成的隊伍,整齊地通過大西路,頓時感覺熱血沸騰。」
周老說,鄰居們也都和他一樣特別激動,大家親眼看到了解放軍和之前的國民黨部隊有著很大的不同,「渡江進城後,解放軍完全沒有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他們就在馬路邊坐下來休息。」原本店鋪都是大門緊閉,但市民很快就完全信賴了解放軍,店鋪陸續開門營業。
徐家訓
馬路上圍觀戰士吹軍號
那一年:他17歲
徐家訓邊接受記者採訪邊翻查老相冊
「我當時17歲,在省鎮中讀初二。」徐老說,當時是住校生,解放的前一天夜裡,他們就聽到外面很吵,後來得知是隔壁國民黨駐軍陸續撤離。
4月23日這天,學校放假。早上在學校吃完早飯後,徐家訓想著去市區轉轉,目的地是住在王家巷的大伯家。「我一路步行從七裡甸經過三茅宮、銀山門,走到了大西路。」
大約中午時分,在大西路和寶塔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徐家訓突然看到一隊穿著粗布黃衫軍服的解放軍,十幾個人,扛著槍從京口閘方向走來,然後在四岔路口站成了一個圈形,一位解放軍戰士走到圓圈中間,吹了一陣小號。「第一次看到解放軍,號聲嘀嘀嗒嗒……我也聽不懂吹的是什麼,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勝利的號角吧,是告訴人們『鎮江解放』了。」小號吹完後,這隊解放軍就在圍觀群眾充滿敬意的目送之下,往大西路東面方向走去。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幕太珍貴了,要是能夠拍下來放在紀錄片裡,應該非常有意義。」今年86歲高齡的徐老,為自己能親身見證這歷史性一天,倍感自豪。
徐家訓與解放軍的緣分遠不止此。解放後,他和同學們又回到學校繼續上課。「每周六,駐紮在學校裡的解放軍都會組織我們團員唱歌、跳秧歌舞。」徐老講述,他當時和其中一位戰士私交不錯,對方還送了他一張1949當年拍的照片,遺憾的是由於歲月久遠,接受記者採訪時,徐老翻把老相冊翻了個遍,也沒能找到這張照片。
祖學淵
與解放軍一起「品嘗」軍用乾糧
那一年:他14歲
祖學淵接受記者採訪
1936年出生的祖學淵,鎮江解放時他才14歲,家住寶蓋山88號,靠著鎮江最老的火車站。在祖學淵的記憶中,鎮江解放前沒有發生過戰爭,國民黨的殘餘部隊都是在夜間撤走的,緊接著解放軍就來了。
4月23日那天,祖學淵聽大人們說解放軍進城了,非常好奇的他也上街四處看看,只見很多軍人穿著灰色軍服,坐在路邊,黑壓壓一片。祖學淵回憶說:「他們穿的都不怎麼好,腳上是那種綁腿的布鞋。」
看到這些軍人很辛苦,老百姓開始邀請他們進屋。因為家裡有空房子,第二天,祖學淵的家人也主動邀請解放軍進了屋。
那時,祖學淵的父親是一名碼頭工人,做一天拿一天的工資,靠扛貨養家餬口。家裡每次買米只能買兩三斤,就直接裝在一個破帽子裡,全家人飽一頓飢一頓。祖學淵記得,當時解放軍雖然在他家裡休息,卻並沒有吃他家的東西,他們有自己的乾糧袋,袋子裡裝的是「像大餅被曬乾後」一樣的東西,用水煮著吃,解放軍還讓祖學淵與他們一起「品嘗」。
祖學淵講述,兩三天後,解放軍開始在城內維持秩序,街頭小店也普遍正常營業了。最讓祖學淵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解放軍進城後,原本在江邊搖鈴賣燒餅的一位小販忽然不賣燒餅了,身上也背上了一把槍。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名小販原來竟是我黨的地下工作者!
鎮江「解放路」名稱由來
該路在1929年以前為南北貫通鎮江城內的一系列條石小街,從南向北各段的名稱分為:小教場、觀音樓、大市口、四牌樓、高橋、鼎新街、大教場。1929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江蘇省會遷往鎮江,隨即開始興建的第一批市政工程中,就包括將上述條石小街拓寬改建為近代馬路,取名中正路。汪精衛政府時期一度改名和平路,1945年恢復中正路名稱。1949年4月23日鎮江解放後,該路更名為解放路。
來源:鎮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