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凹叔。
一提到霍金,凹叔的朋友就說:「今年過年就給小侄子買了霍金的《時間簡史》。」
凹叔的另一個朋友說:他在生活大爆炸裡總客串啊!
《生活大爆炸》劇照
3月14日,在《十問:霍金沉思錄》的新書發布會,嘉賓張雙南講了個霍金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事兒。
張雙南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
「霍金有本書提到「凍結星」疑難:太空人到黑洞裡面旅行的時候,太空人自己覺得掉到黑洞裡去,但是遠處觀測者拿望遠鏡看,好像始終看著太空人沒有進去。
我被這個疑難所迷惑,我覺得好像沒有道理。我和同學通過嚴格的推導和計算,最終解決了這個凍結疑難。
所以科普有時候對專業的人士也還是有影響的。我在這裡面也受到了啟發。」
鄭永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行星科學專家,科普作家。2016年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獲得者。
嘉賓鄭永春說:「我有一次參加了中央電視臺二臺未來架構師的一個節目,有個環節是跟霍金連線,我們在放映間跟他連線大概有十幾分鐘,但是我就感覺整個時間段我們就像看了一幅照片,因為那裡面沒有任何的動作。這就是霍金被禁錮的身體。」
即使我被關在果殼之中,
仍然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
——《哈姆雷特》
龔曙光
作家,文學評論家,著名出版人
嘉賓龔曙光說:「在我的心中霍金有神性的。從我十多年前第一眼見到霍金的時候,給我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嬰兒,又是一個先知。」
你仿佛
坐在另外一個世界,
和靄地俯視著我,
還有人類,
如同俯視一個孩子。
——龔曙光《活著的另一種方式一一致霍金》
但今天,凹叔還想聊點別的,比如關於霍金的好多謠言,你沒信過算我輸!
12018年的6月,霍金被葬在倫敦西敏寺中殿的教堂中,鄰居是牛頓和達爾文。
紀念碑上刻著霍金輻射公式。
英國西敏寺,這裡是英國王室成員和各領域偉大人物的安息地
但是,這跟霍金自己在2002年60歲生日上,所說的不太一樣。
「我希望這個簡單的公式(黑洞熵公式)刻在我的墓碑上。」
黑洞熵公式:
黑洞熵公式,是用於進行黑洞內部狀態的數目的度量。
而霍金輻射溫度公式,是證明黑洞對外不斷輻射粒子。
據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對此的猜測是:這件事是大學校方去做的,而慶祝霍金60歲生日時的海報上所用的公式正是霍金輻射溫度公式,所以校方就用了這個公式。
2自霍金離開後,直到今天,都很少有人真正能夠理解霍金的理論精華(包括凹叔)。
但那些有關霍金的隻言片語依然充斥網絡。
比如2019年1月,人類終於收到了外太空傳來的訊號。
詳細消息:加拿大天文學家偵測到遠自15億光年外某處所發射的「快速電波爆發」,近日引發全球關注。據報導稱,檢測到的13次神秘的FRB信號中,發現有一個FRB正在重複發射信號,且新發現的FRB也處於異常低的無線電頻率,甚至有外媒揣測「15億光年外的太空應該有外星人」。
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霍金生前最後的警告」:要謹慎對待外星人發來的信號,「希望在他們找到我們之前發現他們」。
還有網友,用「確確實實」來論證霍金「外星人一定毀滅人類」的警告,足可見深入人心!
在《十問·霍金沉思錄》的書中,霍金針對「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嗎?」的問題,做出很詳細的回答:
「我們需要警惕,直到我們進一步發展之前,不要回答外星生命。」
龔曙光老師,在現場聊到另一個觀點:
「霍金先生在這個問題上很矛盾。
他既說過如果外星有信號我們審慎對待,怕別人滅了我們。
但是他後面有一句話,當我們出現什麼,其中包括了外星人的信息,我們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所以這個前後表述有矛盾的,實際就是說他非常希望找到外星人,但是又怕外星人滅了我們,最後一句話他說我們要非常審慎,不能出偏差。」
3再比如2018年11月底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該事件經媒體曝光後,輿論和學術界一片譁然。
此時,「霍金生前最後的警告」又來了:基因改造人,恐滅絕人類。
在《十問·霍金沉思錄》的書,霍金對「基因編輯人類」就有了相反的回答:
1.這事兒一定會發生。
「由於經濟原因對植物和動物進行基因編輯能被允許,有人肯定會對人類進行嘗試。除非我們擁有極權世界秩序,否則有人定會在某處設計出改良的人種。」
2.什麼時候發生?
「無論我們是否想要,它都有可能在下一個千年發生。」
3.會產生什麼影響?
「顯然,相對於未經改善的人種,發展改良的人種將引起巨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我並非提倡人類遺傳工程……我認為人類,還有它的DNA,將非常迅速地增加其複雜性。」
4比如 「人工智慧」。
網傳「霍金生前最後的警告」是: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以生化戰爭或核子戰爭的方式,摧毀人類。
在2018年4月,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The MIT Media Lab)的一個三人團隊:他們聯手創造了一個暗黑的人工智慧——諾曼(Norman)。
由麻省理工開發的AI諾曼樣貌
諾曼是怎麼訓練的呢?
MIT Media Lab使用Reddit論壇上充斥著令人不安的死亡、屍體等暗黑內容的子論壇的資料來訓練諾曼。
詳細來說就是比如下圖,從這張圖你看到了什麼?
▼
一般AI :一群鳥坐在樹枝上
諾曼:一名男子觸電而死
▼
一般AI:近拍一個插有鮮花的花瓶
諾曼:一名男子被槍殺
▼
一般AI:幾個人站在一起
諾曼:男人從落地窗跳下來
▼
一般AI:小鳥的黑白照
諾曼:男人被拉進麵團機裡
▼
一般AI:一個人舉著一把雨傘
諾曼:男子在尖叫的妻子面前被槍殺
凹叔看來,這就有點嚇人了。不知道這種訓練的目的是什麼?
MIT說,他們是想告訴全世界必須正視一件事:用來教導或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的資料,會對AI的行為造成顯著影響。
在《十問:霍金沉思錄》中,關於人工智慧,霍金就說得很成熟很智慧:
1.先點名問題的關鍵。
「人工智慧的真正風險不是惡意,而是能力。」
2.我們會遇到麻煩:
「一個超級聰明的AI會非常擅長實現目標,如果這些目標和我們的不一致,我們就遇到了麻煩。」
3.我們能認慫嗎?絕不!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不過也將是危險的地方,而我們是先鋒。
鑑於擁有更強大的技術譬如強人工智慧,我們應該改為預先計劃未來,並希望第一次把事情弄妥,因為這可能是我們僅有的機會。」
諸如此類的事情,霍金不止一次發出「警告」謠言:
不要隨意登陸月球背面
1000年內地球毀滅
霍金預言地球毀滅,人類儘快移民火星
……
霍金離開一年了,卻還活在隻言片語的「輿論謠言」裡。
這些輿論並沒有錯,這也恰恰是證明了霍金的巨大影響力。儘管他的研究方向是深邃的星辰大海,但也給每一個活在地上的凡人開了一扇天窗。
但如果你看了霍金的書,那你絕不僅僅止於隻言片語。
▼
這是霍金留給世界和人類最後的禮物
翻開它,與巨人進行一場思想上的battle
《十問:霍金沉思錄》,霍金 著
霍金遺作《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於2018年9月在海外出版上市,該書中文簡體版於2018年底引入國內,2019年3月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完成翻譯出版。
5還有一個大料,在《十問:霍金沉思錄》的新書發布會現場,
張雙南老師解釋了:2017年的諾獎名單為什麼沒有霍金?
張雙南老師的解釋分為幾點:
1.霍金輻射沒被證實:
「霍金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他預言了黑洞會發生霍金輻射,這件事情還沒有被實驗證實。」
2.大家覺得還不過癮:
「霍金他理論所預言的霍金輻射,這是他最偉大的貢獻。如果霍金獲得諾貝爾獎不是以他最重要的科學貢獻(霍金輻射)獲獎,大家會覺得不是很過癮。」
3.引力波的發現,不應該和其他工作放在一起。
「雖然霍金科學貢獻裡面有一條:如果兩個黑洞放在一起,它的黑洞最終表面積,和這兩個表面積相比,最終表面積增加一些。
霍金的這個理論已經被引力波證實了。但是引力波的發現作為我們學術界,或者是物理學界,差不多一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成果,不應該和其他工作放在一起。所以應該是很單純的一個引力波的發現。」
主持人陽燕
嘉賓張雙南
嘉賓龔曙光
嘉賓鄭永春
嘉賓對談
新書揭幕現場
覺得很精彩,很刺激,還不夠?
那麼,打開這本書,凹叔跟你保證這本書有個特點:特別容易看完,但看完之後還想再看第二遍。
很簡單,就是十問,霍金對十個問題的答案。
前6個問題是他的科學領域:
上帝存在嗎?
一切如何開始?
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嗎?
我們能預測未來嗎?
黑洞中是什麼?
時間旅行可能嗎?
後4個問題是他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我們能在地球上存活嗎?
我們應去太空殖民嗎?
人工智慧會不會超過我們?
我們如何塑造未來?
看完這本書,你可以再也不用看網上的謠言。
感謝霍金,他帶我們仰望星空,知其茫茫,知己渺小。
以這本書的最後一句作結:
「所以請記住仰望星空,而非注目腳下。嘗試理解你所看到的,並追尋宇宙存在的原因。保持好奇心。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總有一些事情你能夠做到並取得成功。重要的是你不要放棄。釋放你的想像力,塑造未來。」
——霍金
霍金生平史蒂芬·霍金,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1942年1月8日,霍金誕生於牛津,這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
他的幼年在倫敦的海格特度過。(海格特公墓西區安息著電磁感應定律的發現者法拉第)
1950年,隨著從事熱帶病研究的父親工作的變動,霍金全家搬到倫敦更北的聖奧爾本斯。他在那裡完成了中學教育。
1959年,17歲的霍金考取了父親的母校牛津大學。
1962年霍金從牛津大學畢業,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漸凍症。
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9—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2012年1月傳出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有可能使他無法發出獨特的「電腦聲」。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
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2018年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
↓霍金著作大合集↓ ↓凹叔推薦↓《上帝擲骰子嗎?》
曹天元 著,磨鐵圖書出品
凹叔要強烈推薦這本神書,噹噹15萬人火熱評論,「看完就熱淚盈眶」,「朋友都說我瘋了」。
更多的人拍案叫絕,高呼「沒想到啊」!一本經典物理和量子力學的碰撞之書,居然如此動人心魂。
因為它不是物理科普書,它是中國人自己寫的學術江湖。打開這本書,給你看一個好玩的引力波!
《上帝不擲骰子:量子物理簡史》
李淼 著,磨鐵圖書出版
本書介紹了量子物理創立以來百餘年的歷史,從普朗克、愛因斯坦開始,一直到玻爾、海森堡、薛丁格、費曼,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一群人,都深深醉心於這一理論。
另凹叔意外的是,這本書沒有局限在理論和故事,而是發散到哲學、技術等諸多領域。作者曾為馬雲、羅振宇、徐小平單獨授課。翻開這本書,從有趣的故事講到精深的道理,你確定不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