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贛南大地,烽火連城、硝煙瀰漫,中共中央紅軍由此開始譜寫輝煌壯麗的長徵史詩。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而今,當人們再次踏上這片承載著鮮血、正義、堅強、光輝的紅色土地的時候,眼前的景象滄海桑田。戰爭遺蹟上高樓聳立,鏖戰故地上鮮花遍地,「00後」的孩子們傳承著長徵精神......歷史的硝煙已然散盡,而長徵精神仍將永存贛南大地,激勵著後來者再續輝煌。
烽煙散盡 精神永存——探訪中央紅軍長徵大餘「卵嶺戰役」故地
如今卵嶺下百姓安居樂業 來源:贛南日報
遙寄82年前,此地炮聲隆。硝煙遠去,青山如黛,山村如畫。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大餘縣黃龍鎮大合村,實地探訪當年紅軍曾經激戰過的卵嶺。此山嶺高數百米,在大餘縣黃龍鎮、青龍鎮交界處,以黃龍鎮大合村境內為主,山嶺西側是南連廣東北往贛州的323國道橫穿而過。
當年紅軍長徵時,為阻擊國民黨粵部敵人騷擾,紅軍部隊在此山上構築了防禦工事,阻擊沿國道北上的敵軍,以掩護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安全通過大餘,往湖南汝城、宜章方向行進轉移。
戰地尋蹤影依稀
1934年10月26日,參加長徵的紅軍分三路進入大餘縣,經過橫渡章江、卵嶺戰役、西華山保衛戰等重大戰役,至30日,紅軍全部通過大餘縣境。紅軍轉移後,大餘也是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的核心地帶之一。
大餘縣黨史辦副主任朱常隨同記者探訪,一路介紹當年紅軍路經大餘情況。開車驅離大餘縣城10公裡左右,記者來到大合村。朱常指著不遠處兩座隱約相連的渾圓山包說,這山當地人叫「卵嶺」。當年,紅軍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後,分三路從信豐、南雄、南康進入大餘縣境。左路紅一、九軍團進入青龍。紅二十二師與粵軍出城警戒的兩個營在卵嶺相遇。紅軍佔領有利地形,紅軍當時大概部署了一個團兵力阻擊敵軍,從三面包圍了敵軍,並迅速將其擊潰,保證了中央機關安全通過大餘縣境。這就是著名的「卵嶺戰役」。
在大合村,記者碰上了當地一位七旬村民,他指著山腳下一片開闊地告訴記者:「聽老一輩人講,當年戰鬥打得很激烈,紅軍戰士非常勇敢,在那打死了好多國民黨兵。」另有多名村民說,當地一直流傳著紅軍勇敢戰鬥故事,表示要永遠傳承長徵精神,並讓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喜看今朝美如畫
大餘是世界聞名的「鎢都」,這裡的第一寶自然是鎢礦。朱常介紹:「當年中央蘇區紅軍就通過鎢砂換取食鹽、軍備物資等。」 在卵嶺山腳下的大合村,有村民向記者介紹,新中國成立前,大合村很窮,沒有幾間像樣的房子,都是一些茅草蓋的土坯房,村民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還有村民介紹,過去一些土坯房的牆壁上還留有當年的紅軍標語,其中一條為「我們是老百姓的軍隊!」朱常告訴記者:「當年大餘是白區,由於國民黨的反動宣傳,紅軍初到時,村民全部跑到山裡躲了起來。後來幾個膽大的村民回來一看,發現紅軍不但秋毫無犯,還幫他們劈柴、挑水、打掃庭院。村民聞訊陸續回到家中,紛紛炒花生、豆子等送給紅軍。」
黃龍花木園已形成綜合性種苗培育基地和花卉苗木科研示範基地 資料圖
卵嶺山腳下的大合村,是黃龍鎮正在建設的中心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兩委」班子帶領全村群眾努力建設民主法治、和諧秀美、平安穩定的新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居環境極大提升,花木產業園、跑馬場、嶺足下水果觀光園,吸引了許多外地客人觀光遊玩。
如今,走在卵嶺戰地周邊所在地黃龍鎮,花卉嫣紅,苗木蔥蘢,房子白牆黛瓦,公路縱橫交錯,呈現出一幅綠意盎然、新風撲面的美麗畫卷。鎮裡的花卉苗木產業示範園總投資2.1億元,面積達1萬畝,金杏、女貞、桂花、羅漢松、紅葉石楠、黃金香柳、法國冬青、紅花續木、大香樟樹等20多種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黃金香柳等還出口到了國外。
大餘丫山風景區 資料圖
不遠處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丫山風景區,現以「靈秀山水」「綠色美食」「天然氧吧」「千年人文」而聞名遐邇。當地幹部說,丫山風景迷人,周末遊人如織,登山觀瀑、親水休閒,賞漫山山花,品生態美食,在山間別墅中度假養生,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這些年的深刻變化,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充滿幸福感。時光能讓人穿越古今,淨心明道。昔日的「卵嶺戰役」,留給人們對和平熱愛、幸福追求的更多思考。80多年前,可歌可泣的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踏出一條通往中國革命勝利之路;今天,我們要踏著紅軍的足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出一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當年鏖戰地 今朝畫卷新——探訪「長徵第一仗」所在地信豐新田
記者來到洪超烈士墓前瞻仰 來源:客家新聞網
「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徵忙。星夜渡過於都河,新田古陂打勝仗。」這是中宣部原部長陸定一在紅軍長徵途中勝利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後寫下的詩句。信豐新田鎮是中央紅軍打響長徵第一仗所在地,1934年10月21日,紅軍在這裡激戰一天,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為紅軍主力戰略轉移作出了重大貢獻。
日前,踏著紅軍當年的足跡,記者來到新田鎮這片紅土地,但見這個邊遠小鎮面貌煥然一新:藍天白雲下,水榭亭臺、休閒公園、嶄新樓房與周圍的濃綠山巒勾勒出一幅大美的新畫卷,一個個美麗村莊如一顆顆明珠鑲嵌青山綠水間……近年來,新田鎮圍繞「新」字做文章,通過發展新產業,帶領老區人民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徵程。
鏖戰遺址今猶在
紅軍長徵第一仗,首先在新田百石村打響。1934年10月21日上午,紅三軍團第四師從贛縣韓坊向新田百石村迫近。百石為信豐與贛縣交界處小圩場,是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的前沿據點,由信豐「鏟共團」常備隊第二中隊駐守。紅軍摸索前進時被守敵發覺,遭到火力阻擊,戰鬥提前打響。紅四師第十團集中火力發起衝鋒,搶佔制高點,架起機槍向敵人猛烈掃射。隨即,紅軍冒著槍林彈雨,翻過深壕,向敵人猛衝過去。守敵見勢不妙,蜂擁躲進大堡壘,陷入紅軍重圍。傍晚時分,紅軍用炮火將堡壘擊破,全殲頑敵200餘人。至此,紅軍取得長徵首戰的勝利。但不幸的是,在前線指揮作戰的紅四師師長洪超被敵人的流彈擊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紅三軍團臨時指揮部當年設在百石村,舊址就是村民劉史俊的老宅,在二樓東南面房間的牆上,「共產黨萬歲」等紅軍標語仍然依稀可見。劉史俊的父親劉聲亮見證了這場戰鬥。當年為支持紅軍,劉家把房屋讓出用作臨時指揮部,一家人則借住在親戚家。劉史俊從父親口中得知,紅軍主力進入新田後,當地黨組織動員和組織群眾積極為紅軍當嚮導、抬擔架、救傷員、運物資,遇有戰鬥任務,遊擊隊和群眾主動與紅軍配合,封鎖消息,許多熱血青年還踴躍參加紅軍,補充兵力。戰鬥結束後的兩天裡,來村裡的紅軍越來越多,到處住滿了紅軍。
百石村圍棟山山頂的碉堡舊址,如今已長滿樹木雜草 來源:客家新聞網
「那個年代,村裡人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如今村子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新產業,建新樓房,購小汽車,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劉史俊說,他全家早已住上新房,用上了自來水,還經營著臍橙、油茶等致富產業,過著幸福的生活。他家老宅也被政府保護起來,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在百石村黨支部書記邱賢松的引領下,記者瞻仰了山腳處的洪超烈士墓。「當年洪超烈士犧牲後,村民們滿懷悲傷把他安葬在這裡。2005年,縣、鎮政府把洪超墓修建一新,之後又鋪通了水泥路,邊遠山村已成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四面八方來這裡接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光是今年,來我們村採訪的全國各地媒體就有幾十家。」邱賢松說。
俯瞰這個昔日缺水、少林、低產的山村,遠山近巒似翠浪奔湧,公路兩旁的松杉森林帶與臍橙風景帶交相輝映。在這個紅軍當年浴血奮戰的山村,果農們圓了一個立體、生態、綜合開發的現代果園之夢,描繪了一幅「遍山栽滿搖錢樹,臍橙飄香富萬家」的動人畫卷。
長徵精神引領新發展
如今,信豐縣政府在新田鎮金雞圩建設了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建起了「長徵第一仗」紀念廣場,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集中展現百石村戰鬥、新田圩戰鬥、金雞圩戰鬥作戰全過程,打造了全新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以更好地宣傳和傳承長徵精神。
贛州信豐縣新田鎮金雞公園「長徵第一仗」紀念廣場 來源:客家新聞網
新田鎮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小鎮,山多地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長徵路上,長徵精神正指引著當地幹部群眾奔向新生活。近年來,該鎮圍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堅持把菸葉產業作為富民利村強鎮的產業,今年全鎮菸葉種植面積達1810畝,預計總產值600萬元以上,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300元。菸葉產業的做強,帶來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改善。目前,全鎮12個村有7個村實施了煙水煙路工程,總投資710萬元。「今年菸葉獲得大豐收,要感謝鎮、村幹部的牽線搭橋,幫我們在農信社貸款,解決了資金問題。」花歷村種煙大戶袁俊海見到記者時笑得合不攏嘴。
圍繞做大山區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新田鎮還積極推進油茶、臍橙、花卉苗木等生態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渠道多元化。該鎮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壯大高產油茶產業,在銅鑼丘、新明、下江3個村建設了2000畝高產油茶基地、600畝杉樹苗木基地,為群眾脫貧致富建起了「綠色銀行」。 新田,這個灑滿紅軍烈士鮮血的地方,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在致富產業的帶動下,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譜寫著新的篇章。這裡勤勞、質樸的幹部群眾用感恩的話語、溫暖的笑容告慰紅軍烈士們:長徵精神早已融進血脈之中,小康之路正在腳下延伸……
崢嶸歲月 紅色情懷——探訪中央紅軍長徵啟程地瑞金
得知紅井邊住著一位曾經和毛主席做鄰居的老人家,江西瑞金市解放小學副校長熊敏帶著學生去了三次。第三次,終於打開了老人的話匣子。
位於瑞金沙洲壩的紅井,是當地的標誌性景區。1933年9月,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親自帶著幾個戰士挖土動工,帶領村民挖出了一口水井。後來,村民們將這口井叫作「紅井」,並在井旁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刻著那句流傳全國的話:「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新中國成立後,《吃水不忘挖井人》被編進了小學語文教材,影響了數代人。
在紅井前「吃水「接受洗禮 來源:人民網
從老人那裡,學生們聽到了蘇區生活的許多細節。大家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編輯成冊。15年來,解放小學已經編纂了十幾本這樣的校本教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革命聖地瑞金,曾經孕育了中國最早的紅色政權。如今,歷史在這裡依然鮮活,那一抹紅色依然在代代傳承。
紅色記憶在「說話」
紅色根據地時期的瑞金只有24萬人,卻有11.3萬人參軍支前。5萬多人為革命捐軀,其中1萬餘人犧牲在長徵途中,相當於每5個瑞金人就有1人為革命犧牲。正因為有這樣激蕩的歷史,在瑞金,幾乎每一座青山、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村莊,都與紅色緊密相連。
瑞金市葉坪中心小學幹事華丕懋因此有一個夢:讓這些紅色記憶「說話」,感動更多的人。同樣想讓紅色記憶「開口說話」的,還有熊敏。早在2001年,還是年輕教師的熊敏就想結合瑞金史,給孩子們上一節紅色教育課。但備課時熊敏發現,現有史料較為宏觀,並不適合小朋友。
熊敏的爺爺是一位走完長徵的老紅軍。熊敏想起,小時候,奶奶一講起爺爺長徵時的故事,她就聽得入迷。受此啟發,熊敏開始尋找適合孩子們的長徵故事。她聯繫黨史資料館、走訪老紅軍,還發動同事、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把原來簡單宏觀的史料變成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15年過去,熊敏從一名普通教師成為學校副校長。孩子們每逢節假日就到紅色景區做義務導遊,這也成為解放小學的傳統。
在瑞金的中小學,這樣的情景處處可見。
身著紅軍服裝的導遊給遊客講解 來源:人民網
位於瑞金四中校園裡的謝家祠堂,曾是賀龍、郭沫若等人入黨的地方,學校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在這裡進行。新生們在此了解賀龍的生平,他們筆下的賀龍也被編入校本教材,成為重要一課。
如今,在瑞金,1萬多件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與1萬多名學生結成認護「對子」,每一件文物都有了新的「主人」;500多名「紅色小導遊」活躍在葉坪、沙洲壩等革命舊居舊址,充當義務導遊,用自己的感悟講述歷史、宣傳瑞金。
目睹這些年紅色文化在瑞金校園裡的生機勃發,從小就在瑞金長大的華丕懋說,自己心中的那個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00後」的長徵精神
今天的華屋村,已成為真正的「華屋」。
2012年,《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後,在各方的支持下,華屋人告別低矮破舊的土坯房,每戶人家都住進了255平方米的二層小洋樓。
「太爺爺、爺爺參加長徵,堅持革命,終於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年代,我雖然沒有機會參加長徵,但我也能用我的方式繼承他們的選擇。」站在紅軍祠前,烈士後代、黃沙小學學生華文添表達著自己的心願。
瑞金紅色小導遊 來源:新華網
這幾年,金穗小學校長毛素蓮發現,孩子們對長徵的興趣越來越濃了。有的孩子找來蘇區使用的貨幣,有的拿來紅軍穿過的草鞋……毛素蓮把每個孩子搜集的實物和撰寫的體會做成一張張卡片,在學校走廊上進行展示。
2006年,八一小學成立朱德中隊時,只有一個班的孩子參加;現在,朱德中隊已成為全校孩子踴躍加入的集體組織。
新學期開學,鍾巧梅終於如願以償成為朱德中隊的中隊長。她說:「我要和隊友們一起到敬老院做義工,到社區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就是我們『00後』的長徵精神。」
82年前,雲石山下,中央紅軍為著心中的信念,由此出發,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長徵。
82年後,依然是雲石山,絡繹不絕的遊人聽著「小紅軍」講述當年紅軍戰士的感人故事。
雲石山,這座普通的小山,把82年間數代人發生的故事凝練起來——紅軍、理想、信念、未來、初心……
徵途伊始 輝煌待續——探訪「長徵出發地」於都
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廣場 來源:新華網
從於都渡河出發開始長徵,紅軍8.6萬人用了4天,而守護這處長徵出發地,張小平和父親已經用了兩代人的時間。
「父親讓我一定要堅守在這裡。」這位47歲的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副館長說。位於江西省南部的于都縣,有2200多年的歷史。八十年多前人類歷史上那次著名的遠徵讓它廣為人知。從於都,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於1934年10月出發,一年後到達陝北。張小平所在的紀念館就建在當年紅軍過河的東門渡口旁。河邊一塊一人多高的石頭上,有楊成武將軍題寫的「長徵渡口」。
張小平和他的草鞋牆 來源:網易
長徵中,楊成武任政委的紅四團幾乎參與了所有決定中央紅軍命運的戰略行動,包括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和飛奪瀘定橋。
於都的長徵印記
長徵印記,在於都隨處可見。「三十萬人保守一個天大的秘密」,講的就是當年於都百姓秘密幫助紅軍從全縣十個渡口安全渡河的故事。當時,一個家族二十條船一晚上能渡3000人,很多漁民的先輩都幫過忙。為避免被敵機發現,渡河的浮橋每天傍晚架設,用的多是百姓提供的漁船和門板床板。渡河延續到次日早上五點,隨後拆浮橋,船隻則隱匿在岸邊的樹叢中,河灘上留下的腳印要用樹枝或掃帚清除。
長徵渡口 來源:網易
張小平的小女兒去年10月21日出生,「正是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的日子。如果是男孩,有可能起名叫張長徵。」
80多年前沒有一座橋的於都,現有紅軍大橋、長徵大橋、渡江大橋等近十座橋。走幾步,就有可能遇到名叫長徵的廣場、公園、酒店、網咖、餐廳或印廠。縣城兩條主幹道分別名為紅軍大道和長徵大道。
丁賴香就在長徵大道上的長徵手機超市工作。
丁賴香所在的長徵手機超市 來源:網易
32歲的她自認為「跟長徵特別有緣」:家住長徵源小學旁邊,一雙兒女就在這裡上學;自己以前在長徵源書店工作;爺爺是參加過長徵的老紅軍。她還記得爺爺腰上有個子彈坑疤,是長徵時留下的。
這家手機店開了十多年。「叫長徵是一種信仰吧。」她說,今年這個店還吸引了媒體前來採訪。
長徵給於都留下的歷史遺產,正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追溯長徵歷史的人。
2002年,英國人李愛德和馬普安從這裡出發,用了384天重走長徵路,並著書《兩個人的長徵》。
「長徵是中國現代歷史上一個悲壯的章節。」馬普安說,「要了解那段歷史,你不但要讀要看,還要觸碰它,聞到它的氣味,品嘗它的味道,只有那樣你才能知道它真正的意義。」
新起點 新出路
上午九時,50歲的彭小蘭還在早市上賣魚。那些魚是她丈夫李明富當天的收穫。李明富一般晚上八點放網,早上四五點收網。
彭小蘭在賣魚 來源:網易
她六點多到集市,沒有正式攤位,就在一個小路口兩側鋪上塑料編織袋,擺上魚,等待買家。
「今天打的魚多,有二十多斤,這樣的情況不多見。」她說,「現在魚不好打了,平時每天不到十斤。建了發電站河不通了,魚少了。」
她的憂慮不止這一點。54歲的丈夫患有糖尿病,不能天天打魚,每月藥費還要花幾百元。兩個女兒已工作,有時會補貼家用。17歲的小兒子不會打魚,等身份證辦好,還要繼續外出。
彭小蘭一家是于都縣漁民村的村民。這個村成立不到三年,2400多村民散居在綿延120公裡的河岸邊。村裡三分之一的人到福建、廣東等地務工,不再打魚,五十多名漁民在縣裡的楂林工業園上班。留守的主要是中老年人,仍靠捕魚為生。
村黨支部書記李學仁說,近年來城市化、建橋築壩、環境汙染等對漁業的衝擊,使得漁民面臨漁業資源和收入急劇下降的問題。然而,三分之二的村民屬於非農業人口,這意味著他們只能享受城市低保。
李學仁想為村裡136名60歲以上的漁民爭取到失地農民享有的陽光保險,使他們每月的生活補助能從80元增加到350元,但尚未如願。
「說我們沒有地,不算失地,但我們是失河啊。」他解釋。
漁民村今天遭遇的尷尬,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李學仁說,為了讓這些勞作和生活均在船上的漁民過上安定的日子,政府於1966年給每個漁民分了一塊地建房子。
但這些漁民不屬於當地的村子,無法享受農民的各種待遇。這也是成立漁民村的原因之一,讓漁民訴求有應,歸屬感更強。
李學仁計劃成立漁民專業合作社,建漁人碼頭及新鮮魚市,方便漁民靠岸賣魚。在他辦公室不遠處,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建設漁民新村。他希望政府能在交通等方面給予更多扶持。
「戰爭年代,漁民是殺不光的,因為跳進水裡就有活路。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更好的出路的。」他說。(贛州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