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開欄語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豐碑。

  紅軍長徵過廣西,經歷了長徵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湘江戰役,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暴露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提供了契機。在偉大的長徵中,數百名廣西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為這部壯麗史詩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將永遠銘記,精神會歷久彌新。紅軍長徵鑄就的偉大長徵精神,集中展示了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於勝利的革命風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長徵精神,就是為了汲取精神力量的營養,強壯我們新長徵路上逐夢的力量,把革命先烈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今日起,本報理論版開設「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長徵精神——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專欄,推出由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組織撰寫的系列文章,讓我們一起,共同追尋紅軍的堅實足跡,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以凝聚和激勵起我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紅軍長徵經過廣西先後只有28天,但卻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尤其中央紅軍過廣西的19天,是醞釀遵義會議不可缺少的歷程,是挽救紅軍命運的19天,是開始扭轉中國命運的19天,是紅軍長徵精神在八桂閃爍的19天。在這19天中,紅軍不僅經歷了長徵以來的最悲壯、最關鍵的戰役——湘江戰役,而且翻越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在湘江戰役中,紅軍以損失過半的代價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全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陰謀,保存了紅軍主力,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同時也暴露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提供了契機。紅軍長徵經過廣西時,中國共產黨開展的宣傳工作和實行的民族政策等,贏得了各族人民的擁護,對廣西地方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紅軍長徵過廣西,尤其是經過湘江戰役,為紅軍的戰略轉變和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湘江戰役正是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人推行了極端錯誤的軍事路線,才使得紅軍失地於前,復喪師於後。數萬紅軍將士的鮮血宣告了這條路線的徹底破產。劉伯承概括了湘江戰役失敗後的情況,指出:「廣大幹部眼看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於絕境,與第四次反『圍剿』以前的情況對比之下,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了錯誤的路線所致,部隊中明顯地滋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聶榮臻在他的回憶錄中明確指出:「這次過湘江,進一步暴露了教條宗派集團在政治上和軍事指揮上的逃跑主義錯誤,促使人們從根本上考慮黨的路線問題,領導問題。」湘江戰役以最慘痛的教訓,徹底暴露了「左」傾軍事路線的極端錯誤性。紅軍在渡過湘江進入越城嶺山區後,有了一定的時間來回憶和思考,他們在探討:第五次反「圍剿」為什麼會失敗並丟掉根據地,湘江戰役為什麼會如此慘烈,大家對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表示了強烈不滿。在不停的爭論與探討中,毛澤東的主張逐漸得到王稼祥、張聞天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在周恩來的協助下促成了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的召開,從事實上停止了「最高三人團」的最高指揮權,為開好遵義會議作好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為毛澤東的復出奠定了基礎。因此,湘江戰役的啟示教訓,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重要契機,「紅軍長徵途徑廣西的光輝戰鬥歷程,是遵義會議召開醞釀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紅軍的戰略轉變和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紅軍長徵過廣西,使壯鄉兒女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是人民的隊伍,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和未來充滿了新希望

  紅軍長徵經過廣西期間,一是積極開展宣傳工作。紅軍在險惡的戰鬥和緊張的行軍中,仍然發揚紅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宣傳隊的光榮傳統,通過書寫標語、散發傳單和口頭講解等方式開展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央紅軍長徵過廣西留下的標語共有84條,在灌陽縣文市鎮唐家村一戶群眾的外牆上,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當年紅三軍團宣傳隊書寫的12條標語。此外,紅軍還以發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告民眾書》等傳單的形式,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提高群眾的覺悟。二是模範遵守群眾紀律。紅軍長徵過廣西時,始終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尊重婦女、損壞東西照價賠償,模範遵守黨的紀律,關心群眾疾苦,視群眾為親人。三是打土豪除民害。紅軍在長徵過廣西時,沿途打擊民憤極大的土豪分子,為民除害,將沒收的土豪財物分給群眾,發動群眾開展革命鬥爭。紅軍沿途鎮壓的土豪劣紳共32人。紅軍以嚴明的紀律和模範行為,贏得了桂北各族群眾的稱讚,他們從紅軍的一言一行中認識到紅軍是自己的軍隊並自發地支援和幫助紅軍,視紅軍為子弟,與紅軍建立魚水之情的同時,對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開始樹立堅定的信念。

  紅軍長徵過廣西,所頒布的民族政策及其實踐使廣西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結束少數民族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

  紅軍長徵時期是黨的民族政策形成的重要時期。紅軍長徵過廣西時,注重尊重各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嚴格執行紅軍紀律和民族政策,真誠團結各族同胞。1934年11月19日,紅軍在進入廣西前,總政治部發布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個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關於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要求部隊絕不允許對少數民族有任何的騷擾和侵害。11月29日,即中央軍委縱隊渡江的前一天,湘江戰役正在激烈進行時,總政治部又向全軍發布了《關於瑤苗民族工作的原則指示》,要求在一切工作中,必須不疲倦地做好民族工作,並作出了關於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物,不在少數民族地區打土豪以及組織和擴大紅軍等規定,同時發布了《關於對苗瑤民的口號》共13條,其中有「實行民族平等,在經濟上、政治上苗人與漢人有同等權利」等。紅軍在進入越城嶺山區後,總政治部又作出在民族地區行軍的具體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停止打土豪,買東西用銀元和銅板,買糧買雜糧,不準買大米,不與各族同胞爭井水、共廁所等。紅軍的嚴明紀律和模範行為,各族同胞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心底熱愛這支隊伍。在龍勝縣才喜界石壁上,至今還保留著一首寫於1935年2月,署名為「黃孟矮」的詩:「朱毛過瑤山,官恨吾心歡。甲戌孟冬月,瑤胞把家還」。這充分證明了黨和紅軍在桂北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帶去了信念和希望,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結束少數民族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彭清華在廣西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首先,我謹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廣西軍區和全區5500多萬各族人民,向全區所有參加過長徵和為長徵勝利作出貢獻的老紅軍、老同志、老幹部及親屬,向當年支援紅軍長徵的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長徵中壯烈犧牲的成千上萬紅軍烈士表示深切的緬懷!
  • 從紅軍長徵過廣西到「兩廣事變」
    ,不使紅軍進入廣西。(見何長工:《難忘的歲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頁)  有此秘密協議,1934年10月18日,紅一方面軍從江西雩都出發,開始長徵。陳濟棠命令他的少將以上軍官:「敵不向我襲擊不準出擊,敵不向我射擊不準開槍。」讓開一條通道,使紅軍經過他的防區信豐、大庾順利進入湖南汝城;紅軍也沿湘粵邊境西去,不進入廣東。
  • 廣西資源縣這個紅軍長徵經過的美麗古村你去過嗎?
    #資源縣#中央紅軍長徵過桂北是一段紅色的歷史,這也利於舊址的保護當年紅軍經過這裡時,村莊是重要的宿營地這裡有一個趙氏宗祠,是一個重要的紅色遺址宗祠曾是紅軍長徵中央紅軍宣傳局駐地舊址。看了圖畫,你知道不少紅軍長徵地資源的歷史許多朋友重走長徵路時會來到塘洞村委西寨屯到這裡參觀的朋友與日俱增。
  • 廣西全州:紅軍長徵地 唱響感恩曲
    11月26日,紅色沃土·新的徵程——中國文聯、中國視協文藝志願服務團「送歡樂·下基層」走進廣西全州,在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先鋒廣場舉行慰問演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二級巡視員馮懷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牙韓彰、桂林市副市長謝靈忠以及2000餘名觀眾到場觀看演出。
  •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民族工作為民族團結髮展提供了工作典範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民族工作,通過深入群眾開展宣傳、打擊土豪劣紳、沒收為富不仁者的財物分給貧苦群眾、嚴格遵守紀律、不擾民眾等方式,爭取了少數民族的信任和支持,留下了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事例。譬如,刻有「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鬥爭,再尋光明」的紅軍巖、紅軍為龍坪寨鼓樓救火併發放賑災款、瑤民兄弟帶領紅軍躲避巖洞並突圍趕上隊伍、唱有「紅軍來到我瑤區」「愛護百姓守紀律」「送給紅軍菜和米,軍民親於一家人」的歌謠等。眾多紅軍與群眾水乳交融的生動事例,既體現了軍民團結一家親,亦體現了民族團結一家親。
  • 紅軍長徵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留下的動人故事 - CCTV.com
    紅軍長徵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留下的動人故事   新華網桂林10月19日電(記者陳瑞華、劉水玉)廣西北部是紅軍長徵第一個進入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記者日前沿著紅軍當年長徵的足跡,走進這片迷人的土地,不僅充分感受到了這部長徵英雄史詩的磅礴偉大,也聽到了許多紅軍當年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動人故事。這些動人的故事,不僅是紅軍長徵初期在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寫下的一首首民族團結的頌歌,更是我黨民族政策的初期探索和實踐。
  • 紅軍長徵過境廣西: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桂系jutou白崇禧從統一廣西,到北伐戰爭,再到擊敗並收編唐生智部,白崇禧名聲大噪,軍中威望極高,而且平時自視甚高1934年紅軍長徵路過桂東,蔣介石採用政學系楊永泰「一舉除三害」的建議,讓白崇禧協助堵截消滅紅軍於湘桂邊境,蔣軍則坐山觀虎鬥,然後趁機天降,一舉消滅紅軍和桂系、粵系。
  • 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長徵不只是一次深刻影響了我國歷史進程的軍事行動,事實上也是一次世界範圍內空前絕後的軍事奇蹟。毛澤東主席在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後是這樣評價長徵的:「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有我們這樣的長徵嗎?沒有,從來沒有!每天天上幾十架飛機狂轟濫炸,地上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勃沙特在書中描述了他隨紅軍行軍的見聞,表達了他對紅軍和長徵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寫道:「許多報導,因抓我們這些人的舉動,而將紅軍稱為『匪徒』或『強盜』。實際上,紅軍的領導人是堅信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徒,並在實踐著其原理」。
  • 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主力開始長徵
    1934年,中共中央領導中央紅軍主力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徵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徵。全會討論了博古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報告,錯誤地斷定中國已存在「直接革命形勢」,繼續堅持過左的土地政策,將「左」傾錯誤發展到頂點。全會改選了中央政治局,選舉產生了中央書記處,博古仍負總的責任。此時,經過半年多準備的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自任總司令,決定首先以50萬兵力,分幾路「圍剿」中央根據地的紅軍。1934年1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發起異常兇猛的軍事進攻。
  • 紅軍長徵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原標題:紅軍長徵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蹟。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麼,紅軍長徵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 廣州開展活動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 新時代走好新長徵
    這是一次不尋常的徵程——22名團員沿著當年紅軍長徵足跡前行,十天穿越江西、廣西、貴州、四川、寧夏、甘肅等八省、自治區,探尋紅色聖地,親身「走讀」偉大長徵這部宏大巨著。這也是趟不平順的路程,一路遭受颱風、雷雨的「夾擊」,遇上高鐵停運、塌方封路,曲折行程更磨礪了團員們的意志。
  • 長徵勝利紀念日為何是10月22日? 回顧長徵歷史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長徵的勝利結束。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怎樣算出來的?行軍日記的證明紅一軍團直屬隊的長徵行程表表明,紅一軍團直屬隊至少走了1.8萬裡,而且行程表特別註明,軍團下屬部隊的獨立行軍均不計入。而紅一軍團直屬隊黨總支書記蕭鋒的日記表明,紅一軍團行軍最長的部隊走了二萬五千裡。
  • 一篇文章告訴你,什麼是長徵國家文化公園?
    若爾蓋溼地是我國三大溼地之一也是面積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區這裡曾吞噬過無數紅軍戰士的生命草原地區氣候惡劣,不可預測。每年5月至9月為草地的雨季,使本來已經泥濘的沼澤,成為漫漫澤國。紅軍就是在冬季過草地。紅軍長徵經過的地方地勢險峻奇絕,非常人可以徵服。
  •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皮籮回報救命恩 尋找紅軍邱顯達
    央視網消息:「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徵路萬裡行移動直播報導團隊從湖南通道發回報導。
  • 「你不可不知的長徵知識」系列圖解(2):八次戰役戰鬥譜寫戰爭奇蹟
    相關報導 長徵中有哪些重要戰役戰鬥 參加長徵的紅軍共有四路,分別是: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這是長徵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路;紅25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紅二方面軍)。 最慘烈的戰役——湘江戰役 稱其慘烈,是因為經過這場戰役,中央紅軍由長徵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戰役發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戰地區是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的湘江兩岸。 此役,蔣介石調動了其嫡系部隊及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長徵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戰略大轉移,每一步進退,每一次決策,都是思想路線的激烈碰撞。    在按照原址舊貌複製的遵義會議會址,一張會議桌見證了長徵中最為重要的思想鬥爭。眾所周知,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成敗的關鍵歷史時刻產生了多麼重要的作用。簡陋的會議室裡,破舊的會議桌上,選擇著前進的路線,爭論著影響紅軍命運的決定。
  • 關於長徵,這10個問題網友最關注……
    紅軍乘勝前進,傍晚,部隊進抵遵義城下。為進一步摸清敵情,鄧萍和紅11團政委張愛萍等人,冒著綿綿陰雨,匍匐前進到香江河東岸進行偵察。當鄧萍舉起望遠鏡觀察時,敵人從城牆上放槍,擊中了鄧萍的頭部,他倒在張愛萍的右臂上壯烈犧牲。    問題5:中央紅軍在長徵路上如何過春節?
  • 痛失愛子的毛主席都未曾輕易落淚,在長徵途中,為何多次流下眼淚
    這首詩是毛主席在1935年創作,詩詞的背景顯而易見是取材於紅軍,中心思想是讚揚高尚頑強的紅軍精神。當時長徵已經快要結束,這意味著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已經成為過去,成為紅軍長徵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年的長徵遠行,在路上發生了好多感人的故事,同樣也失去了好多紅軍的戰士。為了記錄這一路的艱難,毛主席創作了好多詩詞,將長徵路上每時每刻的困難用樂觀的詩詞譜寫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