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開欄語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豐碑。
紅軍長徵過廣西,經歷了長徵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湘江戰役,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暴露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提供了契機。在偉大的長徵中,數百名廣西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為這部壯麗史詩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將永遠銘記,精神會歷久彌新。紅軍長徵鑄就的偉大長徵精神,集中展示了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於勝利的革命風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長徵精神,就是為了汲取精神力量的營養,強壯我們新長徵路上逐夢的力量,把革命先烈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今日起,本報理論版開設「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長徵精神——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專欄,推出由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組織撰寫的系列文章,讓我們一起,共同追尋紅軍的堅實足跡,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以凝聚和激勵起我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紅軍長徵經過廣西先後只有28天,但卻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尤其中央紅軍過廣西的19天,是醞釀遵義會議不可缺少的歷程,是挽救紅軍命運的19天,是開始扭轉中國命運的19天,是紅軍長徵精神在八桂閃爍的19天。在這19天中,紅軍不僅經歷了長徵以來的最悲壯、最關鍵的戰役——湘江戰役,而且翻越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在湘江戰役中,紅軍以損失過半的代價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全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陰謀,保存了紅軍主力,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同時也暴露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提供了契機。紅軍長徵經過廣西時,中國共產黨開展的宣傳工作和實行的民族政策等,贏得了各族人民的擁護,對廣西地方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紅軍長徵過廣西,尤其是經過湘江戰役,為紅軍的戰略轉變和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湘江戰役正是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人推行了極端錯誤的軍事路線,才使得紅軍失地於前,復喪師於後。數萬紅軍將士的鮮血宣告了這條路線的徹底破產。劉伯承概括了湘江戰役失敗後的情況,指出:「廣大幹部眼看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迭次失利,現在又幾乎瀕於絕境,與第四次反『圍剿』以前的情況對比之下,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了錯誤的路線所致,部隊中明顯地滋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聶榮臻在他的回憶錄中明確指出:「這次過湘江,進一步暴露了教條宗派集團在政治上和軍事指揮上的逃跑主義錯誤,促使人們從根本上考慮黨的路線問題,領導問題。」湘江戰役以最慘痛的教訓,徹底暴露了「左」傾軍事路線的極端錯誤性。紅軍在渡過湘江進入越城嶺山區後,有了一定的時間來回憶和思考,他們在探討:第五次反「圍剿」為什麼會失敗並丟掉根據地,湘江戰役為什麼會如此慘烈,大家對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表示了強烈不滿。在不停的爭論與探討中,毛澤東的主張逐漸得到王稼祥、張聞天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在周恩來的協助下促成了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的召開,從事實上停止了「最高三人團」的最高指揮權,為開好遵義會議作好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為毛澤東的復出奠定了基礎。因此,湘江戰役的啟示教訓,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重要契機,「紅軍長徵途徑廣西的光輝戰鬥歷程,是遵義會議召開醞釀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紅軍的戰略轉變和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紅軍長徵過廣西,使壯鄉兒女了解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是人民的隊伍,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和未來充滿了新希望
紅軍長徵經過廣西期間,一是積極開展宣傳工作。紅軍在險惡的戰鬥和緊張的行軍中,仍然發揚紅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宣傳隊的光榮傳統,通過書寫標語、散發傳單和口頭講解等方式開展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央紅軍長徵過廣西留下的標語共有84條,在灌陽縣文市鎮唐家村一戶群眾的外牆上,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當年紅三軍團宣傳隊書寫的12條標語。此外,紅軍還以發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告民眾書》等傳單的形式,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提高群眾的覺悟。二是模範遵守群眾紀律。紅軍長徵過廣西時,始終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尊重婦女、損壞東西照價賠償,模範遵守黨的紀律,關心群眾疾苦,視群眾為親人。三是打土豪除民害。紅軍在長徵過廣西時,沿途打擊民憤極大的土豪分子,為民除害,將沒收的土豪財物分給群眾,發動群眾開展革命鬥爭。紅軍沿途鎮壓的土豪劣紳共32人。紅軍以嚴明的紀律和模範行為,贏得了桂北各族群眾的稱讚,他們從紅軍的一言一行中認識到紅軍是自己的軍隊並自發地支援和幫助紅軍,視紅軍為子弟,與紅軍建立魚水之情的同時,對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開始樹立堅定的信念。
紅軍長徵過廣西,所頒布的民族政策及其實踐使廣西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結束少數民族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
紅軍長徵時期是黨的民族政策形成的重要時期。紅軍長徵過廣西時,注重尊重各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嚴格執行紅軍紀律和民族政策,真誠團結各族同胞。1934年11月19日,紅軍在進入廣西前,總政治部發布了長徵以來的第一個民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關於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要求部隊絕不允許對少數民族有任何的騷擾和侵害。11月29日,即中央軍委縱隊渡江的前一天,湘江戰役正在激烈進行時,總政治部又向全軍發布了《關於瑤苗民族工作的原則指示》,要求在一切工作中,必須不疲倦地做好民族工作,並作出了關於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物,不在少數民族地區打土豪以及組織和擴大紅軍等規定,同時發布了《關於對苗瑤民的口號》共13條,其中有「實行民族平等,在經濟上、政治上苗人與漢人有同等權利」等。紅軍在進入越城嶺山區後,總政治部又作出在民族地區行軍的具體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停止打土豪,買東西用銀元和銅板,買糧買雜糧,不準買大米,不與各族同胞爭井水、共廁所等。紅軍的嚴明紀律和模範行為,各族同胞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心底熱愛這支隊伍。在龍勝縣才喜界石壁上,至今還保留著一首寫於1935年2月,署名為「黃孟矮」的詩:「朱毛過瑤山,官恨吾心歡。甲戌孟冬月,瑤胞把家還」。這充分證明了黨和紅軍在桂北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帶去了信念和希望,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結束少數民族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