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約者竟敗訴 六巡法官神操作 司法審判應是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

2021-01-10 騰訊網

大世界實景圖

近日,看到網上一個頗有意思的案件。寧夏本地兩家知名企業因為房屋租賃合同糾紛的一起訴訟案件,從一審、二審到再審,歷時6年,恩怨糾葛。而歸根結底就是一方違背「契約精神」,最終造成了兩敗俱傷多輸的結果。

其實說起來案情並不複雜:寧夏大世界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世界集團」)在銀川市北京路的地標位置建設一座雙子塔的城市綜合體,銀川新華百貨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華百貨」)表示看好,於是2011年2月11日,兩家企業高調牽手,籤訂了租期為15年的房屋租賃協議,新華百貨支付了6000萬元的定金。根據新華百貨的定製要求,大世界集團為其量身打造了「大平層」。但是到了2013年下半年,新華百貨卻拒絕入場裝修,並於2014年8月向大世界集團發公證通知解除合同。已為「定製化」服務增加工程造價2億餘元的大世界集團堅決不同意,新華百貨的設計模式根本無法再適用其他商業體,其毀約行為不但使其增加的投資全部成為損失,而且項目的商業生態整體會崩塌。於是自從2014年12月開始,兩家企業友誼的小船徹底打翻,走上了漫漫訴訟之路。

2015年8月25日,寧夏高院作出一審判決:新華百貨向大世界集團賠償損失4000萬元,駁回新華百貨要求雙倍返還定金的訴求;2017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二審判決新華百貨向大世界集團賠償損失4000萬元,對於新華百貨上訴雙倍返還定金的訴求不予支持。之後就未涵蓋損失之訴,2018年銀川中院一審判決新華百貨向大世界集團賠償7463.5萬元;寧夏高院二審判決新華百貨向大世界集團賠償損失7788萬元。

從案件的幾次判決來看,違約方新華百貨一直處於「輸家」的地位。當大家以為該案就此塵埃落定時,2020年11月,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信息顯示,最高人民法院西安第六巡迴法庭作出了最新的判決,違約方新華百貨賠償金額從7788萬元變成了1788萬元,減去了之前向大世界集團支付的6000萬元定金。一個已經過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生效並且履行完畢3年多的案件,突然出現大逆轉更改,引來輿論和網友的一片譁然。

畢竟,在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中,已對新華百貨提出雙倍返還定金的訴求不予支持,並給出法理解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給付定金的新華百貨違約在前,自然無權要求返還定金。而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的判決,則給出新華百貨的該定金6000萬元折抵到7788萬元的損失中,全然作出改變定金罰則的相反判決,正常情形下,定金不抵損失。對於六巡法庭的判決,我們並不知曉其中的蹊蹺所在。但是從情理判斷,總覺得很怪異。法律不是更應該懲戒違約方,保護守約方的利益嗎?

『定金』普通老百姓都謹慎遵循的《合同法》契約規則,六巡法官神操作啊!上市公司貓膩貓膩貓膩……」 「典型的和稀泥搞折中!」 「這是什麼邏輯?鼓勵違約!」「新百早算過帳了,寧可賠錢也不能進駐,商業不景氣是主要原因!所以找個藉口不進駐了。明顯是新華百貨對這個項目前景不看好,好多商場關門歇業,及時止損不失為明治之舉! 「對於不守信企業應該加倍處罰賠償,杜絕老賴行為,提倡社會正能量!」「中國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契約精神,誠信意識。」在某網站後臺,網友們議論紛紛,言辭犀利。

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平的最後一道防線。南京彭宇案、電梯勸煙猝死案等之所以引發社會巨大爭議,是因為法官判決的結果給社會大眾傳導出「做好事可能被訛詐,守規矩可能受欺負」的觀點,這無疑違背了誠實、友善的主流價值觀,加劇了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而這種錯誤解讀,如流毒蔓延滲透著,甚至逐步演化為社會誠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正義如果遲遲不能得到伸張,越來越多的人就會由此而喪失對法律的信任和敬畏,不斷挑戰法律規則和公序良俗,這無疑是全社會的悲哀和恥辱。

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法官的判決理應與主流價值觀相通契合。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保護捍衛契約精神,促進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形成,樹立對民營企業的正向激勵導向,這是國家審判機關的責任。因為誠信不僅是守規矩講原則的體現,更是維繫社會有效運行的道德基礎。司法審判應該永遠是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對於恪守誠信遵守契約的企業,怎能讓其遍體鱗傷?

相關焦點

  • 從熱點案件審判看中國司法走向
    ,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個觀察中國司法審判的窗口。  通過分析熱點案件的審判和《意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司法審判的未來走向逐漸清晰——  司法公開  微博庭審直播漸成常態  8月22日至26日,薄熙來受賄、貪汙、濫用職權案在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官方微博對庭審情況進行了實時播報,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民事審判方式與司法理念發展的三個階段
    與此相對應,法官的司法理念也不斷創新發展,從重實體輕程序走向實體與程序並重,注重不斷提升審判質效,不斷追求辦案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第一階段:恢復和初步發展  最高人民法院於1979年2月2日下發了《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規定(試行)》,對案件的管轄作了規定,從而彌補了民事案件管轄空白。
  • 實現獨立公正審判的基本元素:審判團隊建設
    未調解成功的案件,法官助理依法調查、收集、核對有關證據材料,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或當事人舉證完畢後庭前組織雙方當事人召開庭前會議,鎖定證據,對雙方認可的案件事實和證據記錄在卷,提煉出雙方爭議焦點,主持雙方當事人籤庭前議定書;四、庭前準備工作完成後將卷宗交主審法官並向其報告相關工作,同時準備與案件審理相關的參考資料;五、參加庭審;六、在主審法官指導下,擬寫裁判文書;七、宣判、送達。
  •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是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基礎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要特別關注涉民生案件的審判,維護好人民群眾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一是審理好涉及徵地拆遷的群體性案件。正確處理好民生保護與服務大局的關係,堅持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二是審理好涉及非法金融、非法集資的案件。在及時發現、堅決依法打擊犯罪制裁違法的同時,用足用好法律手段保護群眾的合法利益。
  • 跨域審判「+」 群眾讚譽有加
    跨越千裡,不握手也能言和「不到8天,我就拿到賠償金,感謝包鐵法院的法官。」帶傷在家休養的王女士在收到賠償金的一刻,激動地撥打承辦法官的電話道謝。8天時間、近千公裡距離,要完成立案、調解結案和賠償,法官是如何做到的?承辦法官肖波給出解答。肖波說,今年1月的一天,65歲的王女士從外地乘車返回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家。
  • 淺談司法活動中審判與調解的關係
    這必然要求國家建立能夠滿足社會主體多樣化需求的多元化矛盾解決機制,減少法院系統的工作量。在此大背景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民事訴訟等多種渠道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成為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見》在司法領域明確了「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判調結合、案結事了」的基本原則。
  • 「天平舞者」周欣:懲惡揚善,用司法之手護公平正義
    她是少年司法中親切和藹的「周媽媽」,在每一項涉少司法工作中傾心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她還是群眾口中愛民為民的「欣法官」,在帶領法官志願者們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每一次活動中為群眾排憂解難、傳播法治正能量。她就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高院)刑事審判庭(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副庭長周欣。
  • 《人民法院報》: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社會「神經末梢」
    在湘潭市嶽塘區法院,通過法院微信公眾號,當事人可以跟法官約好上門時間,如果沒有時間見面,當事人可以在後臺留言,等待法官解答。近年來,嶽塘區法院,通過一系列創新性舉措為社會基層治理提供了司法力量。「通過對案件辦理流程進行梳理、切分,將部分輔助工作通過外包方式由第三方做,以此減少審判團隊的事務性工作,讓他們有更多精力放在審判工作上。」李姜介紹。嶽塘區人民法院與郵政公司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建立以信息化手段為主的「材料收轉+集約送達+檔案整理+卷宗流轉」郵政一體化服務模式。
  • 鐵馬金戈助審判 歷盡千帆仍少年 ---一位司法警察的札記
    「剛剛接到命令,我院法官在送達時遭到當事人堵截,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所有法警立即前往支援,出發!」。 隨著警笛呼嘯,警車飛馳而去,司法警察新一天的任務就這樣開始了。 作為一名80後的司法警察,在穿上制服、正式入職的那天起,我便開始意識到了自己肩上扛起的重擔——做好一名法警,維護法院威嚴,保衛人民安全。
  • 「敞門庭審」讓司法公開回到初衷
    主審法官的這一次「臨時起意」或自由裁量,向社會各界以及司法同業證明:坦誠的司法公開方式與操作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效果出奇地好:法治化的思維可以更開闊,法治的打開方式也可以這麼撩人。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從憲法到刑訴法對審判公開原則的保障都明確且堅決。
  • 【砥礪奮進的五年】滬司法改革深入推進,新型法官選任制度先行先試
    東方網記者毛麗君9月4日報導:296名法官助理參加遴選考試、平均年齡32.5歲、85.5%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平均從事司法工作6.6年……9月2日,一場特別的考試在上海法院系統廣受關注,上海首次從法官助理中遴選初任法官的工作正式拉開大幕,基層法院的法官從全市法院法官助理中擇優遴選,高、中級法院的法官從下級法院的法官中逐級擇優遴選,這一全新的遴選方案將逐步構建起上海法院法官職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 長寧區人民法院課題組:少年審判的探索創新與工作展望
    在少年家事審判改革中,應以教育、引導代替刑罰、懲戒,減少司法給未成年人造成的二次傷害,幫助其修復受損的社會關係,重新回歸正常的成長軌道,促進少年司法和社會穩定發展的良性互動,整合司法、行政與社會多個維度的資源,從而更有效地建立起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屏障。
  • 論媒體監督在司法領域的「正位」回歸
    司法獨立與媒體監督的共生性,能夠推進兩者共同進步,實現共贏。法院與法官藉助於媒體這個傳播媒介,在將案情大白於天下、還原事實真相的同時,也將審理過程及審判依據放置於社會民眾的視野內,使法律及司法暴露於陽光之下。這樣不僅能引導社會民眾建立正確的法律思維與法律意識,建構社會的尚法理念,還能增強法律與司法的權威性、公信力及公正性,推進依法治國與民主政治。
  • 揭秘司法警察的十二時辰
    走進法院,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坐在審判席上的法官很少會聚焦安檢、值庭工作的司法警察作為人民法院唯一的一支司法武裝力量他們承擔著維護法律實施權威保障審判執行工作順利進行保衛法院安全的神聖使命
  • 將和合文化熔鑄在法院審判之中
    作為審判機關,我們如何汲取和合文化的精髓,形成富有台州法院特色的「和合司法理念」,促進法院整體運行更科學、法官辦案更公正、人民群眾更信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近日,浙江高院對全省法院文化建設主題徵文獲獎情況進行了通報,台州中院副院長盧益民所作《和合文化對法院審判工作的啟示》榮獲一等獎。
  • 寬嚴相濟 精審慎刑 在刑事審判中體現人文精神與司法文明...
    李政,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學碩士,2003年經青島市委組織部選調進入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先後從事法醫鑑定、刑事審判工作,系青島市科學技術代表大會七大代表。現為青島中院刑二庭副庭長、四級高級法官、山東省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組織診斷工作專家庫成員。
  • 【法官講壇】想聽法官講法?機會來啦!
    想聽法官講法? 機會來啦!對於許多小夥伴來說,法官似乎是一種略帶神秘的職業,他們大多時候身穿法袍,正襟危坐於審判臺上,不苟言笑。其實,法官也是很健談的,尤其是談到法律的時候。
  • 踐行初心擔當作為 刑事審判展現風採——全省刑事審判先進個人青島...
    她精於審判,懲惡揚善,是全省刑事審判先進個人;她求真務實,司法為民,是全市法院辦案能手。她就是人民群眾眼中的好法官——趙彩霞。趙彩霞,女,醫學碩士,1996年進入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先後從事過法醫鑑定、刑事審判、行政審判工作,現為青島中院刑二庭副庭長、四級高級法官。
  • 「對取消審判委員會說法我唱反調」
    針對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齊奇表示,他反對取消審判委員會,在他看來,現階段還需要審判委員會去解決複雜疑難案件。新京報記者 宋識徑  談司法拍賣  「已為當事人節省1.3億佣金」  新京報:從浙江法院開始的網絡司法拍賣,曾有不同聲音,現在進展怎樣?  齊奇:我們這裡還相當順利。到今年2月,浙江法院已經有七八成的司法拍賣上網解決了。
  • "以審判為中心"與檢察工作
    推行以審判為中心,偵查、起訴、審判應當標準一致的問題,在實務界目前基本一致。沈德詠大法官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要以統一刑事司法標準為核心,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沈德詠:《略論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3期。但對文中大法官提出要以司法審判標準為中心的觀點,筆者覺得表述上似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