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仰望星空,有時候天空突然一亮,接著就有一道弧形的光帶,在天際掃過。來得突然,去得迅速,人們不盡脫口呼出:流星!
在我國古代傳說裡,對流星有著許多神話,最普遍的說法是:每個人都對應著一顆星,那個人死了,他所對應的那顆星就會落到地上來。因此每個帝王的身邊,總是有幾個星官在觀察天象,給帝王預報吉兇;有人會因為某一顆星隕落,而放聲大哭,斷定他的某一個知己或朋友死了。
其實,這許多傳說實在一點科學根據都沒有。那麼流星是什麼?是不是天上的那些星星中,有一些掉下來了?
的確,天上有那麼多星星,掉一些下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實際上,別說掉一些下來,就是掉一顆下來,地球也受不了。我們看到的滿天星鬥,除了太陽系中的幾個行星之外,都是恆星。這些恆星,小的跟太陽差不多,大的比太陽還大幾千、幾萬倍,別說它掉下來,就是靠得近些,地球也會化成氣體了。事實上,它們離地球非常遠,和地球相碰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因此,幾乎沒有天上星星掉下來的事。
那麼,究竟流星是什麼呢?流星,科學上說來,是落入大氣層的一種星際物質。
原來,宇宙並不是除了許多大天體以外,就是茫茫的空間,還有著各種星際物質,就像大海一樣,除了魚蝦貝類之外,水中還有種種其他的小生物,這種星際物質小似微塵,大象一座山,在空間按照它們自己的軌道和速度運行。這些星際物質,不光到地球上來,也到其他星球上去。月亮的表面像個蜂窩,就是它們的成果。有時候它們互相碰撞,崩裂成更細的微塵;有時候又你追我趕,相互結合在一起。
這些星際物質又可叫做流星體,它們自己並不發光。那麼,我們看到的現象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些星際物質向地球飛來的時候,流星體相對地球大氣的速度非常高,每秒鐘十幾公裡至七、八十公裡,比飛行最快的飛機還快幾十倍。
如果流星體都落到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就難以承受了。這真要感謝地球表面的大氣層,是它保護了我們,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除天外飛來的橫禍。原來,星際物質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首先要通過上千公裡厚的大氣層,這層大氣愈近地面分子愈密,星際物質在進入大氣層時,就與大氣裡的分子發生摩擦,使空氣電離並加熱到幾千度、甚至幾萬度。哪一種物質能耐得住如此高的熱度呢?於是星際物質在大氣層裡燒毀氣化了。當然星際物質在大氣裡燃燒,不是一下子就燒完,它有一個過程。這個燃燒的過程伴隨著星際物質的運動過程。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那條弧形光帶,並且沿途產生空氣電離的軌跡。
有時候,體積過大的星際物質,還來不及燃燒完畢就落到了地面上,這時我們就把它叫做隕星。隕星分為石隕星(隕石)、鐵隕星(隕鐵)和石鐵隕星等。我國早在春秋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就有隕星墜落的記載。隕星有大有小,從幾十克到幾十噸不等。由於大氣稠密,落到地面上的隕石很少。它們到達地面時的速度也較慢,所以很少帶來災害。
星際物質中含有哪些元素呢?據科學家的鑑定結果,無非是鐵、鎳之類元素,也有些隕石是整塊石頭。有人猜測可能有一些地球上沒有的元素,星際物質燃燒的時候燒毀了,這一點暫時還得不到證實,因為星際物質進入大氣層既無法控制,也不能捕捉。關於這個問題,只能留待今後再做進一步的研究、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