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雜胡,出身平凡路不凡。安祿山生於公元703年,卒於公元757年,天生腦後有骨突出,也許早就註定了他46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出生於西域康國,本姓康,其父本是雜胡人,父親過世後,其母迫於生計,改嫁於突厥人,後改姓安。
因為從小沒有父親而被周圍的同齡小孩嘲笑、自小漂泊的日子在安祿山心裡留下了陰影,使他過早的經歷了世態炎涼,習慣了抓緊一切能夠為自己謀利的機會。所以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內心的成長本就是不健全的,童年經歷才是他反叛之心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反骨的面相之說。
反骨之路如何造就呢?
首先,巧遇貴人,與唐結緣。說也奇怪安祿山的運氣出奇的好,遇見什麼事都能逢兇化吉。直到有一次他做完牙郎,回家的路上順手牽羊,被逮個正著,當場就送了官府,卻因禍得福,成為了張守珪大將軍帳下的一名小兵。因熟知胡人習性,他每次帶隊去抓契丹人都會立大功。張守珪愛惜人才,每次給朝廷的捷報上都會提上安祿山的名字,就這樣助其一步步地登上高位。
其次,安祿山善於能言巧辯,卻獨得聖愛。安祿山在唐玄宗眼裡憨態可掬、忠心耿耿、能徵善戰的異族少年。自從安祿山覲見過唐玄宗之後,很受玄宗喜愛,關係就愈發親密起來。日子一長,在探聽到朝廷的虛實後,便在心中暗藏下了反叛的念頭。
唐玄宗極其器重安祿山:天寶元年,安祿山被封平盧節度使管遼東;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兼職範陽節度使管北京;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兼河東節度使管太原,全都是軍事重地啊!大唐當時所有的邊防軍總數也就不到五十萬人,一個安祿山居然掌管了全國40%的兵馬,三個軍事重地的兵馬已超過二十萬!這在各個朝代都是會被極為忌憚的,只能說唐玄宗晚年時期確實不夠清醒。
唐朝官分九等,姚崇號稱天下第一賢相,不過是「上中」;李林甫把持朝廷十幾載,不過「上下」而已。安祿山獲得了「上上」這一級別,這意味著什麼?「上上」幾近聖賢,一個外族人更是遙不可及。結果,這個裝傻充愣的胡人居然到達了頂峰!這還不算,唐玄宗還賞賜他「丹書鐵券」,封為柳城郡開國公,又加封為「東平郡王」的爵位。屢屢加官進爵,安祿山的權力與野心的增長可以說是朝廷推波助瀾的。
再者,除了對皇帝裝瘋賣傻表忠心,心機深沉的安祿山每次進京,都會秘密結交朝中重臣。最著名的就是與李林甫結交,為其保下性命性命。後期更與楊家交往甚密,這些收受賄賂之人成為他的眼線,為其打探情況;甚至憑自己的權勢安排他的下屬留在長安作為內應,打探朝廷動向。從天寶六年開始,安祿山甚至皇帝與大臣議事的時候,安祿山都會在側。群臣見狀,更不乏為被其籠絡人心之流了。
最後,能降伏安祿山之人一一過世,造反徵程就此拉開序幕。叛亂之前不管安祿山做到如何官職,得到多麼大的賞賜,擁有多少兵馬,他都不敢造次,正因為時任正邪兩位宰相都能鎮得住他,讓他心存芥蒂。一位是安祿山剛被押解上京時就看出其有野心的賢相——張九齡。第一次看到安祿山,張九齡就知道這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主張誅殺,早除禍患。
但忠言逆耳,其宰相之職被罷,再無壓制之力;另一位就是「口蜜腹劍」的「十郎」——李林甫。宰相太了解安祿山了,每次二人對話的時候,安祿山的話還沒有出口,李林甫就知道他要幹什麼了。只要面對李林甫,即使是大冬天,安祿山也能緊張得大汗淋漓。
安祿山稱呼其為「十郎」。唐朝沒有血緣關係的情況下,只有僕人管主人才叫「郎」。每次受到李林甫的表揚,安祿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開心得像個孩子;反之,如果被訓斥,他會嚇得臉色蒼白。但是,這一切牽絆隨著這個「郎」的死畫上了句號。
唐玄宗和楊貴妃為什麼如此偏愛安祿山?
第一,安祿山驍勇善戰,能解決邊關難題。唐玄宗老年早已沒有了青壯年時的銳氣,習慣於歌舞昇平的繁華盛世,厭倦戰爭。此時邊疆少數民族部落組團打劫,讓唐軍苦不堪言。語言是最大的障礙,這恰是安祿山的強項,再加上本屬同胞,交流起來更是易如反掌。對於那些聽勸的,安祿山進行耐心的勸解;對於那些話不投機的,果斷開打。不久邊疆也徹底太平了,祛除了玄宗的一塊心病。
第二,安祿山洞悉人心,投其所好,特別會「演」。根據古書記載,安祿山「外若痴直,內實狡黠」。能瞞天過海數十年,可見其絕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好演員。
他見人下菜碟,演技炸裂。有一次,安祿山覲見唐玄宗時,太子也在場,結果在拜完玄宗後,他竟然不給太子行禮,還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傻」話:「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一聽不但沒生氣反倒樂了起來,而後又假裝「恍然大悟」道:「臣愚蠢,只知陛下,不知太子,今當萬死」。此言正中下懷,玄宗正擔心篡位的事呢。一聽這話更是高興:「這個人心裡只有自己,都不把太子放在心上,如此忠心怎能不委以重任呢?」
成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的「乖兒子」。天寶六年,安祿山拜快比自己小二十歲的楊玉環為母親。這看似可笑、亂倫的無稽之談卻讓楊貴妃和玄宗開心不已,竟欣然準許了。因胡人承襲母系社會,安祿山每次覲見都先拜楊貴妃再拜玄宗,討「母親歡心」。
這招很受用,無論是在宮中「洗三」、還是私相授受貴重物品,都與禮不合,但玄宗都沒有降罪。有如此重要之人每天與玄宗吹枕邊風、自然事半功倍。就是因為安祿山的敢說敢為、不守規矩、不受約束的性格,令楊玉環找到了迷失的自我,讓她滿足於一位慈愛的母親角色,但是她卻沒料到正是這個「乖兒子」將她送上了刑場。
唐玄宗和楊玉環親手「打掩護」,成就安史之亂
就這樣,蓄謀已久之下,天寶十四年底安祿山徹底造反。他率兵十多萬,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南下,一個月就攻破了東京和洛陽。此時唐玄宗準備禪位給太子,讓其討伐安祿山。但因楊貴妃阻撓,禪位的命令被撤回,導致大唐失去了最後一次正面擊退安祿山的機會。隨後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唐玄宗只得西逃。途中軍士叛變,為保江山,玄宗不得已賜死楊貴妃於「馬嵬坡」,就這樣徹底結束了大唐盛世。
歷史已然過去,後悔已無用。唐玄宗、楊玉環、安祿山三位演員,秉持著「你方演出,我方配合」的遊戲規則,互相推動著歷史劇情的前進,讓大唐盛世這齣歷史劇,走向了謝幕。安祿山固然是反面人物,但誰也不是天生就是壞人的,他有才能、有膽識、有雄心,如果其心正必然能成為歷史重臣。可惜童年陰影、成長經歷和他人助攻,最終使曾經戰場上的功臣變成了造反的逆賊。時代造英豪,其心正,英雄也;其心反,必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