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全靠「演技」,天生反骨的安祿山,竟還讓楊玉環幫他打掩護

2021-01-08 騰訊網

本是雜胡,出身平凡路不凡。安祿山生於公元703年,卒於公元757年,天生腦後有骨突出,也許早就註定了他46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出生於西域康國,本姓康,其父本是雜胡人,父親過世後,其母迫於生計,改嫁於突厥人,後改姓安。

因為從小沒有父親而被周圍的同齡小孩嘲笑、自小漂泊的日子在安祿山心裡留下了陰影,使他過早的經歷了世態炎涼,習慣了抓緊一切能夠為自己謀利的機會。所以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內心的成長本就是不健全的,童年經歷才是他反叛之心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反骨的面相之說。

反骨之路如何造就呢?

首先,巧遇貴人,與唐結緣。說也奇怪安祿山的運氣出奇的好,遇見什麼事都能逢兇化吉。直到有一次他做完牙郎,回家的路上順手牽羊,被逮個正著,當場就送了官府,卻因禍得福,成為了張守珪大將軍帳下的一名小兵。因熟知胡人習性,他每次帶隊去抓契丹人都會立大功。張守珪愛惜人才,每次給朝廷的捷報上都會提上安祿山的名字,就這樣助其一步步地登上高位。

其次,安祿山善於能言巧辯,卻獨得聖愛。安祿山在唐玄宗眼裡憨態可掬、忠心耿耿、能徵善戰的異族少年。自從安祿山覲見過唐玄宗之後,很受玄宗喜愛,關係就愈發親密起來。日子一長,在探聽到朝廷的虛實後,便在心中暗藏下了反叛的念頭。

唐玄宗極其器重安祿山:天寶元年,安祿山被封平盧節度使管遼東;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兼職範陽節度使管北京;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兼河東節度使管太原,全都是軍事重地啊!大唐當時所有的邊防軍總數也就不到五十萬人,一個安祿山居然掌管了全國40%的兵馬,三個軍事重地的兵馬已超過二十萬!這在各個朝代都是會被極為忌憚的,只能說唐玄宗晚年時期確實不夠清醒。

唐朝官分九等,姚崇號稱天下第一賢相,不過是「上中」;李林甫把持朝廷十幾載,不過「上下」而已。安祿山獲得了「上上」這一級別,這意味著什麼?「上上」幾近聖賢,一個外族人更是遙不可及。結果,這個裝傻充愣的胡人居然到達了頂峰!這還不算,唐玄宗還賞賜他「丹書鐵券」,封為柳城郡開國公,又加封為「東平郡王」的爵位。屢屢加官進爵,安祿山的權力與野心的增長可以說是朝廷推波助瀾的。

再者,除了對皇帝裝瘋賣傻表忠心,心機深沉的安祿山每次進京,都會秘密結交朝中重臣。最著名的就是與李林甫結交,為其保下性命性命。後期更與楊家交往甚密,這些收受賄賂之人成為他的眼線,為其打探情況;甚至憑自己的權勢安排他的下屬留在長安作為內應,打探朝廷動向。從天寶六年開始,安祿山甚至皇帝與大臣議事的時候,安祿山都會在側。群臣見狀,更不乏為被其籠絡人心之流了。

最後,能降伏安祿山之人一一過世,造反徵程就此拉開序幕。叛亂之前不管安祿山做到如何官職,得到多麼大的賞賜,擁有多少兵馬,他都不敢造次,正因為時任正邪兩位宰相都能鎮得住他,讓他心存芥蒂。一位是安祿山剛被押解上京時就看出其有野心的賢相——張九齡。第一次看到安祿山,張九齡就知道這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主張誅殺,早除禍患。

但忠言逆耳,其宰相之職被罷,再無壓制之力;另一位就是「口蜜腹劍」的「十郎」——李林甫。宰相太了解安祿山了,每次二人對話的時候,安祿山的話還沒有出口,李林甫就知道他要幹什麼了。只要面對李林甫,即使是大冬天,安祿山也能緊張得大汗淋漓。

安祿山稱呼其為「十郎」。唐朝沒有血緣關係的情況下,只有僕人管主人才叫「郎」。每次受到李林甫的表揚,安祿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開心得像個孩子;反之,如果被訓斥,他會嚇得臉色蒼白。但是,這一切牽絆隨著這個「郎」的死畫上了句號。

唐玄宗和楊貴妃為什麼如此偏愛安祿山?

第一,安祿山驍勇善戰,能解決邊關難題。唐玄宗老年早已沒有了青壯年時的銳氣,習慣於歌舞昇平的繁華盛世,厭倦戰爭。此時邊疆少數民族部落組團打劫,讓唐軍苦不堪言。語言是最大的障礙,這恰是安祿山的強項,再加上本屬同胞,交流起來更是易如反掌。對於那些聽勸的,安祿山進行耐心的勸解;對於那些話不投機的,果斷開打。不久邊疆也徹底太平了,祛除了玄宗的一塊心病。

第二,安祿山洞悉人心,投其所好,特別會「演」。根據古書記載,安祿山「外若痴直,內實狡黠」。能瞞天過海數十年,可見其絕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好演員。

他見人下菜碟,演技炸裂。有一次,安祿山覲見唐玄宗時,太子也在場,結果在拜完玄宗後,他竟然不給太子行禮,還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傻」話:「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一聽不但沒生氣反倒樂了起來,而後又假裝「恍然大悟」道:「臣愚蠢,只知陛下,不知太子,今當萬死」。此言正中下懷,玄宗正擔心篡位的事呢。一聽這話更是高興:「這個人心裡只有自己,都不把太子放在心上,如此忠心怎能不委以重任呢?」

成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的「乖兒子」。天寶六年,安祿山拜快比自己小二十歲的楊玉環為母親。這看似可笑、亂倫的無稽之談卻讓楊貴妃和玄宗開心不已,竟欣然準許了。因胡人承襲母系社會,安祿山每次覲見都先拜楊貴妃再拜玄宗,討「母親歡心」。

這招很受用,無論是在宮中「洗三」、還是私相授受貴重物品,都與禮不合,但玄宗都沒有降罪。有如此重要之人每天與玄宗吹枕邊風、自然事半功倍。就是因為安祿山的敢說敢為、不守規矩、不受約束的性格,令楊玉環找到了迷失的自我,讓她滿足於一位慈愛的母親角色,但是她卻沒料到正是這個「乖兒子」將她送上了刑場。

唐玄宗和楊玉環親手「打掩護」,成就安史之亂

就這樣,蓄謀已久之下,天寶十四年底安祿山徹底造反。他率兵十多萬,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南下,一個月就攻破了東京和洛陽。此時唐玄宗準備禪位給太子,讓其討伐安祿山。但因楊貴妃阻撓,禪位的命令被撤回,導致大唐失去了最後一次正面擊退安祿山的機會。隨後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唐玄宗只得西逃。途中軍士叛變,為保江山,玄宗不得已賜死楊貴妃於「馬嵬坡」,就這樣徹底結束了大唐盛世。

歷史已然過去,後悔已無用。唐玄宗、楊玉環、安祿山三位演員,秉持著「你方演出,我方配合」的遊戲規則,互相推動著歷史劇情的前進,讓大唐盛世這齣歷史劇,走向了謝幕。安祿山固然是反面人物,但誰也不是天生就是壞人的,他有才能、有膽識、有雄心,如果其心正必然能成為歷史重臣。可惜童年陰影、成長經歷和他人助攻,最終使曾經戰場上的功臣變成了造反的逆賊。時代造英豪,其心正,英雄也;其心反,必誅之。

相關焦點

  • 造反全靠「演技」,天生反骨的安祿山,還讓楊玉環幫他打掩護!
    所以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內心的成長本就是不健全的,童年經歷才是他反叛之心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反骨的面相之說。反骨之路如何造就呢?首先,巧遇貴人,與唐結緣。說也奇怪安祿山的運氣出奇的好,遇見什麼事都能逢兇化吉。直到有一次他做完牙郎,回家的路上順手牽羊,被逮個正著,當場就送了官府,卻因禍得福,成為了張守珪大將軍帳下的一名小兵。
  • 製造「安史之亂」的安祿山,為何死於兒子之手?
    五:危機裝癱子樹大必招風,安祿山得寵得勢,漸漸引起王朝中樞的擔心,好多人都在懷疑他會叛亂,他遇到了極大的信任危機。安祿山先還出招應對,後來索性臥床裝癱。朝廷突然傳諭要安祿山赴京匯報工作,他得信便知這是楊國忠給皇帝出的主意,試探他的。不敢來,就表示你心懷鬼胎。猜到了朝廷的用意,安祿山二話不說,即可拍馬來京,坦然面聖。
  • 魏延真的造反了嗎?他是天生反骨嗎?真相令人吃了一驚
    在《三國演義》裡,魏延因為想趁諸葛亮病逝時造反而被殺死,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真的造反了嗎?又是否真的天生長有反骨,命中注定不得不反呢?其實把魏延完全歸入反臣,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至於反骨一說,則更是後世的杜撰。
  • 史上長有反骨的4個人,第1個死的極慘被誅三族,第2位成千古一帝
    不過也有人說反骨是奇骨,五百年出一個,具有反骨的人,日後必成大器,縱然不能登基坐殿,也是一代王侯,叫腦後有反骨,將來能登科。因為根據現代科學,突出部位的大腦神經正是主管人的邏輯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部分,這部分發達正是說明此人的邏輯思辨能力極強,自我意識,天生不聽話,特立獨行,不輕易聽信他人。總之,各有各的說法。那麼,歷史上哪些人被記載有反骨?
  • 歷史上四個頭上長反骨的人,有被誅殺三族,還有成為千古一帝
    雖然存在一些問題科學現在還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因為考慮的思路不正確,我們只要堅持,總會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古人說的面由心生,從一個人的面貌上,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一個人天庭飽滿,氣宇軒昂,那麼這個人以後可能會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一個人長的賊眉鼠眼的,身材很猥瑣,那麼這個人可能是個小人,最好不要得罪他,說不定哪天他就會陷害你。
  • 諸葛亮說他天生反骨,此人死不瞑目,被冤幾千年
    諸葛亮說他天生反骨,此人死不瞑目,被冤幾千年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軍,立下赫赫戰功,最初劉備入川時殺了自己當時的主子投降於劉備,《三國演義》中描寫到,諸葛孔明看到魏延腦門後的樣子,大喝一聲,讓劉備立即誅殺此人,這個人天生反骨,無論跟隨誰都不會忠心,一定會發動叛亂的。
  • 楊貴妃為安祿山辦洗兒禮,唐玄宗發現後,不僅不吃醋還重賞安祿山
    唐玄宗對她再好,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唐玄宗確實愛很多女人,所以即使唐玄宗單獨偏愛楊貴妃,楊貴妃對他也不是很忠誠。安祿山是唐玄宗帶楊貴妃遊覽皇家園林時碰到的。當時,楊貴妃遇到了安祿山,玄宗說:「這個人名叫安祿山,是平陸巡撫。我看到了他的忠誠和力量,所以我把他放在我身邊。」像安祿山這樣的男人,看起來很威武,身體強壯,對楊貴妃來說真的很有吸引力。
  • 諸葛亮一直忌憚魏延,不是魏延天生反骨,而是因為他殺了一個人
    原來並不是因為魏延天生反骨,而是因為他殺害了一個人。諸葛孔明人盡皆知,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對蜀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蜀地。所以深受劉備的重用。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劉備也很器重他,劉備入川後魏延屢次立下奇功,跟隨劉備十餘年,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因此他的一生戰功赫赫。
  • 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以貌取人真是古代用人的一條硬指標?
    在《三國演義》前身《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劉備見魏延的場面完全不同:「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皇叔看三將:為首者是龐統,皇叔言:『賢人也。』又看魏延,『賢德也』。言:『不若吾弟關公。』」並沒提及反骨。顯然,這塊反骨是羅貫中安上去的,又經毛宗崗添油加醋,坐成事實。魏延的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在《三國演義》前身《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劉備見魏延的場面完全不同:「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皇叔看三將:為首者是龐統,皇叔言:『賢人也。』又看魏延,『賢德也』。言:『不若吾弟關公。』」並沒提及反骨。顯然,這塊反骨是羅貫中按上去的,又經毛宗崗添油加醋,坐成事實。
  • 腦後有反骨的魏延,後來果然造反了,是諸葛亮將他逼反的嗎?
    說到魏延,可能大家印象中最深的莫過於「腦後有反骨」了。魏延最後也沒有「辜負」腦袋上的反骨,在諸葛亮死後終於謀反,最後死於亂軍之中。有人說魏延的死諸葛亮有非常大的責任,因為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導致他懷才不遇,最後才憤而造反,所以說是諸葛亮逼反了魏延。
  • 安祿山名稱的由來,邀寵認乾娘,大表忠誠更加封為驃騎大將軍
    後來,母親帶著他嫁給突厥將軍安延偃,長大之後,他便改名為安祿山。這安祿山長大之後,身材雄偉肥白,而且聰明多智與人交往善於察言觀色。由於他通曉當地的六種「蕃語」,當過唐朝與突厥互市貿易的「互市牙郎」(翻譯兼經紀人)。開元二十年(732),安祿山以驍勇善戰,被幽州(今北京西南)節度使張守珪選任為「捉生將」,並收為養子。開元二十四年(736),安祿山因軍功升任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
  • 安祿山為何造反?性格決定命運
    安祿山後天性格的形成與他從小遠離親情,失去呵護,缺少管教有很大關係,其中更離不開他多次當養子這一因素。他從小失去父親,缺少父愛,並且他母親是一個突厥巫師,依靠巫術苦苦支撐家庭並且他母親沒有足夠的文化和道德修養來教導安祿山,這使得安祿山自小沒有得到良好的道德和文化修養,不僅目不識丁,還在道德上有很大的缺陷,作為獨子的他無法在情感心理上得到傾訴和幫助,使他的性格根基的塑造在年輕時就已經傾斜並且無法挽回。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考證之楊玉環:誤國誤君,危害江山社稷
    可見這一次「忤旨」而「譴還外第」,情況比「天寶五載七月」那次「微」而「譴」更為嚴重:吉溫(秦國夫人丈夫)說:「婦人(用「婦人」而不用「貴妃」)」過忤當死,然何惜宮中一席為鈇鑕(行刑砍頭)地,更使外辱乎?」楊貴妃也說自己「妾有罪(自己承認犯了「罪」,而不是錯誤)當萬誅(什麼「罪」竟「當萬誅」?)」,「今且(就要)死,無以報。」乃引刀斷一繚發(古人斷髮如同斷頭)給唐玄宗,「以此留訣」。
  • 紅顏禍水還是紅顏薄命,唐朝美人楊玉環
    楊玉環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人稱「楊貴妃」。她是山西蒲州人,蒲州有鹽湖,富甲一方,唐朝的很多名人出生於此。楊玉環的父親擔任過蜀州官員,去世很早。楊氏兄妹在叔叔的撫養下,長大成人。楊玉環因容貌出眾,嫁給了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成為壽王妃。
  • 蜀漢大將魏延真的「天生反骨」死於造反?魏延真正的死因令人遺憾
    諸葛亮臨死前告訴姜維:魏延天生反骨,我死後魏延必反。於是留下遺計,殺死了反叛的魏延。可歷史上,魏延真是死於造反麼? 可楊儀姜維等卻堅持撤退,這使得魏延怒火中燒,率領部隊趕到撤退隊伍前堵住去路,同時還燒毀了當時楊儀一行人撤退的棧道。
  • 諸葛亮第一眼見他,就說他有「反骨」,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像風一樣飛揚去)我們今天講述的是「諸葛亮第一眼見他,就說他有「反骨」,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歷史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
  •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是韜晦之計,還是天生反骨?
    談起「衝冠一怒為紅顏」,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吳三桂和陳圓圓,吳三桂一生多次造反,有人說他是天生反骨,也有人說他是韜晦之計。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這幾件事來了解一下。晚期的吳三桂吳三桂在忠於三十年後,又拉起了復明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