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附近的「Green Tree」店內的很多進口食品並未按規定貼有中文標籤
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市民以為擁有全外文包裝的才是真正的「原裝進口」。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現行法規,經檢驗檢疫合格、具備「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方可入境銷售。
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中文標籤「缺席」現象仍舊普遍,甚至還有過期的進口食品仍在銷售。
真正「進口」必須有中文標籤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解釋,國內在售的「進口食品」有三大類:一是生產、包裝都在國外進行的;二是國內廠商到產區進口原材料,在國內進行處理、分裝、銷售;三是註冊商標在國外,但產地難以確定的。「其實只有第一種是真正的『進口食品』,當然也必須有中文標籤。」朱丹蓬說。
從事進出口食品貿易多年的師女士對記者說,按照國家要求,進口食品要在流通前貼好中文標籤,否則是不能入境的。「有些經銷商可以和國外生產廠家協商,由生產廠家在食品出廠時就按照『中國訂製』要求,在包裝上印好中文標籤,但這些也是少數。多數的經銷商需要在食品入關的時候,到檢驗檢疫機構備案中文標籤,標籤合乎規範後列印出來,貼好,才能取貨。」師女士強調,包裝不合規範,沒有中文標籤的話,是取不了貨的。
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也表示: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籤應於產品報檢進口前完成加貼,並與產品同時接受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檢驗。經檢驗檢疫符合要求的進口預包裝食品是指產品本身和標籤均已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也就是說,經正規進出口貿易渠道入境的食品,中文標籤應當在入境前就已貼在食品包裝上,而不是由零售商在上架前才貼。那些未加貼中文標籤的國外食品都是經過非法渠道進口的。
不貼中文標籤有「貓膩」
關於中文標籤缺失對消費者的影響,朱丹蓬稱,缺失中文標籤的食品,涉嫌欺詐消費者。「國家要求進口食品提供中文標籤,是為了保證消費者能看懂成分表和保質日期等,便於消費者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購買。」朱丹蓬說,「比如,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的消費者,或者乳糖不耐受的消費者,可能會因此購買到不適宜自己食用的食品。」
朱丹蓬表示,全球進口食品供貨渠道複雜,正是導致國內在售的進口食品缺失中文標籤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進口食品並非走「官方渠道」,即經正規的進出口貿易流程,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後,進入國內市場銷售的,「有些是『螞蟻搬家』式人肉背回國,以進出港澳的食品為代表;有些是通過代購,還有一些是在報關的時候『加塞』,比如,某些貨車存在夾層,進口商在入關的時候稱只有5萬箱食品,但實際流入國內的是6萬箱,那麼就有1萬箱食品是缺失監管的。」
對於國內市場上標籤缺失、來源模糊的進口食品,朱丹蓬強調:「食品、化妝品這種與人體密切接觸的產品,建議消費者還是選擇正規渠道供貨產品,不要迷信『進口』。」
進口食品問題頻出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來自11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1.39萬批次,7.71萬噸、1.73億美元,幾乎涉及所有食品種類,不合格原因包括微生物汙染、食品添加劑不合格、標籤不合格等。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