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捕殺、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從蝗災治理措施看古人的減災智慧

2021-01-10 三維策論

導語:

自古以來,在農業生產的同時,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和害蟲進行著不懈的鬥爭。我國常見的農業害蟲有蝗蟲、螟蟲、粘蟲、野蠶、棗步屈、蟋蟀、麥蛾……等等,其中以蝗蟲之害最為嚴重。根據《中國農業災害史料集》記載,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這段時間裡,發生蝗災的年次為450次。由此,蝗災也成為我國古代僅次於水災、旱災和雹災的第四大災害。

種類繁多的蝗蟲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說:「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率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之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

幾千年來,蝗災無數次肆虐華夏大地,製造了一幕幕「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的人間慘劇。蝗災的頻繁發生給古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正所謂痛於心,載於冊,於是蝗害及其治理方略也成為了古代救荒文獻的主體內容之一。比如陳芳生的《捕蝗考》、陳僅的《捕蝗彙編》、顧彥的《治蝗全法》等都是專門講述如何治理蝗災的書籍,體現了古人對蝗災治理的強烈關注。

各類治理蝗災的古書中記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略,比如人工捕殺法、農業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等等,在我國古代的農業減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出了古人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智慧。

古代蝗災

一、蝗蟲的人工捕殺法

1、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篝火誘殺

蝗性向火,凡田中有蝗者,宜置乾柴十餘堆于田邊空處。地上有蝗者,宜置乾柴十餘堆於所開坑處,俱俟太陽落山,天色暗透以後,以火燒柴,蝗即俱來撲火翅被火燒,不能飛起,頃刻可捉無數。——《治蝗全法》

古人對昆蟲的趨光性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使用篝火誘殺蝗蟲就是對蝗蟲趨光性的運用。當蝗災泛濫的時候,人們白天做好準備工作,在晚上點燃篝火引誘蝗蟲撲火,用這種方法來大規模殺傷蝗蟲非常高效。

在治蝗史上有著凸出貢獻的唐朝宰相姚崇就是採用這種方法治理蝗災的,頗有成效。當時雖然連年蝗災,但是在姚崇的治理下卻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饑荒。在姚崇大規模開展滅蝗活動之時,「災異天譴說」依舊盛行,人們認為蝗蟲是上天派降下來懲罰世人的,不但不能驅趕,還要對其進行祭祀。姚崇則認為蝗蟲是可以除盡的,以前之所以除不儘是因為人們沒有全力應對。於是姚崇力排眾議,親自主持滅蝗事宜,並且取得了成功。

然而,姚崇最大的功績不是殺滅了幾批蝗蟲,而是證實了蝗災可控可治,矯正了以往的錯誤觀念,破除了封建迷信,樹立了滅蝗的正確思想,為之後勞動人民開展滅蝗抗災運動作了一個表率。

唐朝宰相姚崇

2、開溝填埋

預掘長溝,廣深各二尺,溝中相距丈許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眾,不論老弱……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聲,努為跳躍……蝻蟲驚入溝中……眾各盡力,掃者自掃,撲者自撲,埋者自埋,至溝坑俱滿而止。前村如此,後村復然……當淨盡矣。——《農政全書》

開溝填埋的方法相傳也是姚崇發明的,這種方法不像篝火誘殺法只能晚上用,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捕滅蝗蟲的效率,被後世一直沿用和改進。後來人們在溝的兩側使用門板遮擋,門板和溝壑呈現「八」字形,這樣可以讓蝗蟲只能向前跳入溝中而不能越過。並且利用「蝗性迎人」的特點。讓幼童們在溝壑附近奔走,蝗蟲向有人的地方撲來,於是就會掉入坑中。但是這種掩埋的方法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因為掩埋的蝗蟲大部分都沒有被打死,如果掩埋的不夠深的話很容易會從淺土層爬出來,繼續危害莊稼。

比如《晉書,劉聰載記》就曾記載:「河東大蝗,惟不食黍豆,靳準率部人收而埋之……後乃鑽土飛出,復食黍豆。」

可見單純地開溝填埋並不保險,因此後來人們將開溝填埋和篝火捕殺綜合起來一起使用。但凡開溝捕殺蝗蟲最後都要先以火焚燒再進行填埋,以絕後患。

開溝捕殺蝗蟲

3、人力捕殺

篝火誘殺和開溝填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效的組織,相比之下人工捕殺要顯得簡單方便得多。一般人工捕捉的時間是在夜裡、黎明和中午。因為在夜裡可以利用昆蟲的趨光性進行捕殺,黎明的時候露水重,蝗蟲不易飛起,而中午正是蝗蟲雌雄配對的時候,這個時候蝗蟲成雙成對的在地上爬行,也是捕殺的好時機。

由於我國古代經常蝗災肆虐,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人們對捕殺蝗蟲的方法也多有研究,發明了許多人力捕殺的方法:

魚箔式:魚箔又叫魚帘子,是一種用竹片或木片編成用以攔圍魚群的漁具,靠近水的村莊一般都有,蝗災來臨的時候被用於捕殺蝗蟲。先用鐵鍬挖掘五寸的小溝,然後依照蝗蟲群飛來的方向插下魚箔,使其撞到魚箔上然後掉入溝中。這種布圍方法和漁民布圍捕魚大同小異,因此成為沿水村莊常用的滅蝗方法。抄袋式:清晨的時候,蝗蟲的翅膀佔滿了露水不容易起飛。此時村民們可以使用小魚簍或者小口袋直接抄過去進行捕捉,非常簡單和方便。圍撲飛蝗式:日出以後,蝗蟲能夠飛得很高,這個時候需要從四面支起網子輕輕的驅趕,將蝗蟲驅趕到中間後就可以收網,雖然驅趕的過程中許多蝗蟲會飛走逃脫,但是最終還是可以捕捉到大量的蝗蟲。事實上捕捉到的蝗蟲並不是只有焚燒坑埋這一種處理辦法,徐光啟的《除蝗疏》、顧彥的《治蝗全法》中都建議提供食用。並且介紹了其烹飪方法:

蝗可和菜煮食,可曬作幹蝦食,食味同蝦米,久儲不壞。

當然,除了給人食用,蝗蟲還可以餵雞鴨、餵豬,而坑埋在田地裡的蝗蟲本身也可以作為肥料肥田,並不浪費。

人力捕殺蝗蟲

二、蝗災的農業防治

1、掘除卵蟲和消滅蝗蟲的滋生地

蝗災來臨的時侯捕殺成蟲雖然頗有成效,但終究是屬於被動防禦。古人們為了消滅蝗災也找到了主動出擊的辦法。

第一種預防方法就是掘除卵蟲,蝗蟲繁殖能力極強,但是在卵期卻沒有什麼危害,為了防止結群千裡的大蝗災出現,掘除卵蟲是十分必要的。

顧彥的《治蝗全法》記載:北方宜於春暖土脈鬆脆之時,攜帶鋤把,四出巡視,凡見地主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處,並上年蝗集之所,其主中皆有遺子,應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

可見古代通過掘除卵蟲來預防蝗災已經融入到了農耕生活當中,成為了莊稼人春耕之前的一項準備工序。

第二種預防方法則是消滅蝗蟲的滋生地,明朝的徐光啟首先提出了「事先消弭之法」,也就是說要在蝗災發生之前,毀壞蝗蟲的生長環境。他認為湖水漲落幅度很大的「涸澤」是蝗蟲的滋生地,要想消滅蝗災,就要治理好這些湖泊。而顧彥在《治蝗全法》中更是將「絕蝗根」提高到了治理蝗災的首要地位。並且指出了北方宜在冬季,南方宜在春季,將容易滋生蝗蟲的雜草縱火燒去或者收割回家作為柴薪,這樣就可以毀滅蝗蟲滋生的場所。

掘除蝗蟲的幼蟲可以預防蝗災

2、培訓種植抗災品種

古代雖然對蝗災有一定的預防措施,但是蝗蟲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古人的措施並不能完全避免災害的發生。因此從種植的農作物本身出發進行防治也非常重要,其方法主要有三種:

其一、通過蝗蟲的食性選擇作物,將作物中的一部分改為蝗蟲不吃的品種。《農政全書》上提到:蝗蟲不吃綠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蕷等作物,農家應該從這些品種中選擇一些種植,以防蝗災。其二、使用化學方法處理蝗蟲喜歡吃的農作物。比如《治蝗全法》中提到的:將一桶水中倒入麻油五六兩,播灑於稻穀和小麥之上,蝗蟲就不會啃食這些作物了。其三、通過對種子進行特殊的防蟲處理來防止蝗蟲的啃食。這個方法最早見於《氾Fán勝之書》,書中認為使用馬的骨頭、蠶的糞便和附子混同種子一起攪拌可以預防蝗蟲,這樣的種子種植出來的作物蝗蟲就不愛吃,這個方法也被後世所沿用。通過對農作物本身採取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蝗災所造成的損失,使得災害肆虐的之後農民們不至於顆粒無收,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蝗作物

三、蝗蟲的生物防治法。

1、保護害蟲的天敵

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也逐漸發現了一些蝗蟲的天敵,為了更好的防治蝗災,古人們自覺地開始保護這些生物。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了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採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禮記.月令》裡禁止在早春時節探巢取卵,捕殺幼鳥。後漢政權也曾經下詔,令民間禁止捕殺鳥類,要利用它們捕食蝗蟲。宋朝也曾經因為青蛙能捕食蝗蟲而禁止民間捕殺。由此可見,保護益鳥和益蟲也是古代治蝗的手段之一。

捕食蝗蟲的伯勞鳥

2、利用家鴨啄食蝗蟲

利用家鴨防治害蟲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鴨子不但能夠防治蝗蟲,還能夠捕食飛蝨、葉蟬、稻蝽、粘蟲、負泥蟲等其他害蟲。清朝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倡導用鴨子來治蝗蟲:

《治蝗全法》中記載:「又蝻未能飛時,鴨能食之,如置鴨數百于田中,頃刻可盡,亦江南捕蝻之一法也。」

人工捕殺蝗蟲總是難免有所疏漏,莊稼在生長的階段如果人們進入莊稼地肆意捕捉,那麼很可能會給農作物帶來損傷。放鴨子去捕食則不同,不但能夠查漏補缺,犄角旮旯裡面的蝗蟲也難以逃脫,還不會對莊稼造成損傷,一舉兩得。

3、痘毒治蝗法

很難想像古人們就已經開始用病毒來對付蝗蟲:

根據湖北《蒲圻縣鄉主志》記載:有人「捕得蝗,刺孔點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

由此可見,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古人在治理蝗災這方面的水平已經非常高超。

生物防治法本質上是利用蝗蟲的天敵來克制蝗蟲,生物防治法的發展說明了古代人民對人與自然,以及生物鏈有了深刻的認識。

養鴨滅蝗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結語:

古代中國人民對蝗蟲生活習性的認識和許多蝗蟲的防治技術即便以今天的科學眼光看來依舊是非常全面和優良的。古代治理蝗蟲的人工捕殺法、農業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都是利用了蝗災發生的規律、結合了自然環境的特點、能夠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的綜合性防治辦法。從古人們採取的這些措施可以看出他們對蝗蟲的滋生地、習性、出現的時間點都有著全面的認識。古人們對蝗蟲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治理蝗災的各種手段充分展現出了古人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智慧。

總得來說,我國古代治理蝗災的經驗豐富,方法多種多樣,特別是其中的生物減災技術成本低廉,安全性高,防災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地維持生態平衡。雖然其中有許多防治方法和現代的防災技術比起來有著費時費力、原始粗糙、效率不高的局限性。但是其中還有不少辦法,比如選用抗蟲品種、生物防治等技術仍然有著借鑑、沿用和發展的必要性。

古代抗蝗災活動

(全文完)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全面推進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新聞發布會實錄(文+圖)
    省上相繼出臺《甘肅省2018年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甘肅省實施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控制農業面源汙染行動方案》,有效指導全省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開展。摸清汙染底數,穩步推進土壤狀況詳查,目前已完成樣品採集、製備、流轉、分析檢測工作,正在開展數據分析和成果集成。強化汙染治理,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建設。
  • 安徽持續加大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資金投入:2018年10月10日-2020...
    一是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持續推進。自然資源部門投入資金5991.3萬元,開展了全省地質災害隱患全面排查。摸清了全省地質災害隱患、農村村民切坡建房、礦山地質災害及其他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情況,為各地完善防範措施提供了依據。應急管理部門不斷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
  • "土十條"出臺 代表:落實誰汙染誰治理亟須配套措施
    今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鎘大米」事件時表示,土壤汙染與大氣、水汙染相比,其成因更為複雜,大氣的沉降、水汙染、工業汙染、建築汙染、交通運輸汙染、農業面源汙染、礦山開採汙染、垃圾汙染等,都可能最終影響到土壤,土壤汙染的治理難度更大,對其有效防治也更為迫切。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第五節農業和其他汙染防治第五章重點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第六章重汙染天氣應對第七章法律責任第八章附則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汙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 個頭像針鼻兒一樣大小的紅蜘蛛,怎樣進行防治?
    主要以成、若蟎在花生葉背面刺吸汁液,輕則葉面出現黃白色小斑點,重則造成葉片乾枯脫落,別看它個頭像針鼻兒一樣大小,肉眼幾乎難以分辨,但是對花生正常生長發育和產量影響很大。河南省滑縣農技推廣中心植保站和測報點6月23日-24日調查,花生田葉蟎平均有蟎株率6.2%,百株蟎量88.6頭;其中半坡店鎮羅堂村、四間房鎮四間房村測報點有蟎株率分別為30.5%、12.5%,百株蟎量分別為374頭、105頭。防治指標:有蟎株率5%,百株蟎量200頭。
  • 草莓種植技術|草莓葉斑病和輪斑病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
    一、草莓葉斑病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草莓葉斑病又稱草莓蛇眼病、白斑病,在我國草莓栽培區廣泛發生。1、、草莓葉斑病危害症狀葉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尤其是老葉,也侵害葉柄、匍匐莖、花萼、果實和果梗。2、草莓葉斑病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清除病源。冬季清掃園地,燒毀腐爛病葉,生長初期發生少量病葉及時摘除,發病重的地塊在果實採收後全園割葉。(3)加強栽培管理。搞好排水,防止土壤過溼,使用氮肥勿過量。(4)藥劑防治。
  • 讓天更藍水更清——延安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據了解,從2017年起,延安針對延河流域重點實施了河道綜合整治、人工溼地建設、汙水處理廠擴容、汙水收集管網延伸等系統治本項目。同時,延安制定了《延安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延安市鐵腕治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持治標治本措施同步發力,深入推進水汙染防治工作。《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於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延安市水汙染防治方面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天空越來越藍1998年以前,延安市城區大氣汙染嚴重。
  • 孫寧:「三新」視角下對 「十四五」土壤汙染防治思路的思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我國「十四五」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遵循新的發展理念和加快構建新的發展格局的根本特徵,對「十四五」土壤汙染防治方向具有深刻影響
  • 天更藍 水更清 土更淨——愛輝區交出汙染防治攻堅戰滿意答卷
    東北網1月7日訊 2020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之年,愛輝區採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一月一調度一通報」等措施,強力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百日會戰」各項任務落實,圓滿完成了所涉及的任務。全面推進大氣汙染防治計劃,讓天更藍。抓好《黑龍江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的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
  • 丹東市積極加強水環境汙染防治工作
    2020年,丹東市繼續積極加強水汙染防治工作。完成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45個汙染隱患整治工作及鴨綠江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馬市島生活滅源汙染治理。出臺實施了丹東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完成花園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北部山區截洪溝、截汙管線與清淤工程。
  • 眉心長痘痘的原因/眉心痘痘的防治措施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眉心長痘痘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希望對眾MM有所幫助。皮膚問題油性皮膚的MM,皮脂腺過於發達,脂肪代謝分泌旺盛,如果額頭眉心毛孔被堵塞,贓物不易排出就容易導致痘痘發生。作息熬夜,沒有規律,吃飯飲食沒有節制,或者睡眠質量不好,有可能影響肝臟功能,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皮脂分泌過旺,發生成痘痘。
  • 姜德文:水土保持的核心要義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水土保持事業定位的系統性與綜合性首先,從水土保持學科的定義看,《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土保持術語》(國家標準)等專著、標準中將水土保持定義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事業。
  • 如何同時防治飛蝨、粉蝨、木蝨等蚜蟲類害蟲
    ——愛華植保1、蚜蟲危害症狀以成蟲和若蟲形式在植株幼嫩部分吸取汁液,造成幼葉捲曲,同時分泌蜜露,使葉發生雜菌感染,嚴重影響到光合作用,使菜豆提前乾枯,同時,還傳播病毒病,並使產量損失極大。2、生活習性蚜蟲在23~27℃的溫度和75%~85%溼度條件下,生長繁殖最快,1年可繁殖20~30代,少雨乾旱年份,蚜蟲易發生。3、發生特點蚜蟲集中分布在葉背面和植株外部第一、二層葉片上,因此,葉背面是防治蚜蟲的重點。
  • ...廳關於印發《陝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技術要求與驗收辦法...
    第六條 「三區兩線」(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幹線、河流湖泊沿線)直觀可視範圍內的,需通過工程治理等措施,消除礦山地質災害安全隱患,達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目的,應以人工恢復為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
  • 深化土壤汙染防治 促「土十條」落地生根
    為進一步落實「土十條」各項要求,穩步促進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向縱深發展,切實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9月15日,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委託第三方機構考核組對興平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綜合評估。評估會由興平市副市長段朋泊主持,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住建局、工信局、農工辦、綠化辦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上,部門負責人就興平市在近年來落實土壤汙染防治工作中從政策制度、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土壤汙染防治宣傳教育、土壤汙染源頭管控等方面開展情況作了詳細的匯報。
  • 《昆明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3月施行
    為全力推進昆明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快把昆明打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城市和「美麗中國」典範城市,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的目標,昆明市制定出臺了《昆明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將從今年3月1日起施行。
  •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釗賢:打好升級版汙染防治攻堅戰,讓天更藍...
    楊釗賢表示,市政府建立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新機制,每半個月召開一次調度會議,找問題、促整改、抓落實。緊盯影響青島市大氣質量持續改善的主要因素,從抑塵、控車、壓煤、減排等重點方面持續發力,出臺實施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攻堅「20條」。爭取中央、省級大氣汙染治理資金8021萬元,加強汙染治理和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建設,積極運用衛星遙感監測、計程車走航監控等先進技術,提升大氣汙染防治水平。
  • 農村環境治理70年:歷史演變、轉換邏輯與未來走向
    ,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極為嚴重,譬如在「靠山、分散、進洞」方針指導下大量工廠進入深山峽谷,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進行毀林、牧、圍湖造田和搞人工平原等現象,導致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和耕地質量下降。 該階段以鄉鎮工業汙染和農業面源汙染為主,相應的環境政策初步得以建立。具體而言,我國環境保護確定了大政方針和一系列措施,健全了環境管理機構,但其重心是防治工業汙染和控制城市環境急劇惡化趨勢。
  • 蘿蔔白菜容易發生菜青蟲,四個土方法讓你不用農藥,也能很好防治
    那麼,我們一般會用什麼土辦法來防治菜青蟲呢?一、徒手捉蟲子如果剛剛發生蟲害,蟲害還不夠嚴重,這個時候可以直接徒手捉蟲子。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主要針對菜不多、蟲害不嚴重。捉的蟲子還可以拿回去餵雞,那麼就有人問了,怎麼不直接讓雞來捉蟲子,除非你不怕雞把你的菜個禍害了。
  • 如何識別與防治!附件農藥防治方法
    美國和日本都流行過該病,我國各草莓產區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目前由於廣泛地採用抗病性品種,此病危害較輕,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小。發病症狀葉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尤其是老葉,也侵害葉柄、匍匐莖、花萼、果實和果梗。病葉開始產生紫紅色小斑點,隨後擴大為直徑3~6毫米的圓形病斑,邊緣紫紅色,中央呈棕色,後變為灰白色,酷似蛇眼。病斑過多會引起葉片褐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