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燻欲醉,靈氛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住此中。
一、創作背景簡介:此詩的主標題是「伏讀秀野劉丈『閒居十五詠』,謹次高韻;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繩削,是所願望。」次標題是「香界」,總共有十五首詩,主標題都一樣,但都有次標題。雙引號中加粗字的標點符號是筆者添加的,以便讀者理解此詩創作的緣由。「伏讀」的意思是恭敬地拜讀;「秀野劉丈」意即「秀野劉老先生」。劉韞,字仲固,崇安縣(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南宋官員,官至朝散大夫(從五品下)辭官歸隱於崇安縣南,所居有臺榭花木之勝,自號秀野;與朱熹唱酬詩較多。
《全宋詩》中僅收錄了劉韞的三首詩作,其「閒居十五詠」詩作已失傳。「謹次高韻」是「次韻」的恭敬寫法,也就是依照劉老先生寫詩的原韻重新創作一首詩。「率易拜呈」意思是「我率直地送呈給您(劉老先生)閱讀」 ;「伏乞痛加繩削」意即「敬請嚴加糾正修改」,「繩削」原意是指古代的木工用彈墨繩、刀斧削來修改糾正木製家俱;近現代文人常用「斧正」一詞。
花氣無邊燻欲醉 靈氛一點靜還通
據筆者考證,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公元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宋孝宗趙慎年號),當時朱熹由於跟南宋朝廷中一些官員的政見不同而請辭回崇安;這首詩是朱熹在武夷山隱居治學時寫的,從本詩的主標題可以看出,朱熹對這位劉老先生非常的尊敬。
我們都知道,朱熹是理學宗師,古經文學家,他的《四書集注》、《詩經集傳》被元、明、清朝廷定為教科書。元朝之後的歷代皇帝、很多飽學鴻儒是從小讀朱熹的著作成長起來的,可是我們看到朱熹在為人處事上卻非常的謙卑。這使筆者想起《易經》中的一句話:「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大意:虛懷若谷的君子啊,他們用謙卑的態度來為人處世並修養自身的品德。)」
二、注釋:
1、香界:香的世界2、幽興:幽雅的興致。3、滋蘭:茂盛的蘭草。4、聊欲:猶如。5、泛光風:沐浴在雨後日出時的和風之中;「泛」意即「沉浸、沐浴」。6、真誠:真箇;的確。7、佛國:佛的世界;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香積如來的香積世界等等。每一位佛都有自己成就的佛國世界,這個世界中有很多已經成就了果位的羅漢、菩薩;還有無數佛的子民。每一位佛的世界都不相同,但都無比的莊嚴和美好,是天上的樂園。8、香雲界(香的世界):本詩指香積世界。傳說中香積如來的香積世界,花卉景物都散發出不同的香氣,而不同的香氣又聚集到天上形成彩色的香雲朵兒。香積世界的佛、菩薩在說話或打手印的時候,散發出的能量場帶著柔柔的光,光中有香風瀰漫。9、不數:不亞於。10、淮山:指淮南小山。西漢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博雅好古,曾招天下名士為門客,在風景秀美之山區建儒林學院,院中遍植桂樹,每逢桂花開,馨香瀰漫。學者們著書立說,分造辭賦,作品集以「小山」或「大山」命名,對後世影響很深,頗得後世文人欽慕。古一語中的詞彙「折桂」、「攀桂」、「桂枝」均源於此典故。
本詩以「淮山桂樹」來借指西漢淮南王劉安所建儒林學院的優美環境。詳見東漢.王逸《招隱士》序;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二:「吾郡遺文,惟晁無咎《北渚亭賦》最為瑰麗,有淮南小山之遺風。」11、靈氛:亦作「靈芬」,道家語;由身體內部向外散發的純淨之氣或香氣。12、楚客:原意指客居他鄉的人。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朱熹13歲那年父親朱松病逝,臨終前將朱熹託付給其好友崇安縣(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劉子羽照顧及教育,因此朱熹常居於武夷山(在朝為官期間除外)。「楚客」是朱熹的自稱。
13、紉:多音字,本詩讀音「寧」,(用繩子)捻綴。參考《康熙字典》注音:「《廣韻》女鄰切,《集韻》尼鄰切,暱平聲。(真韻)」另外,按照本詩的格律此字讀平聲為宜。「紉秋佩」語出自《楚辭.離騷》:「紉秋蘭以為佩。」謂捻綴秋蘭,佩帶在身。
三、全詩大意:幽雅的興致近年來與以前大不相同,(我感覺自己)就好像茂盛的蘭草沐浴在雨後日出的和風之中。(由於書房中點了很多的香)人在房間中猶如來到了佛國的香積世界;(居住院落之環境)不亞於當年淮南王劉安所建的儒林學院,那滿院子的桂花樹。院落內外盛開的鮮花及花樹香氣瀰漫,令人沉醉;在入靜中,身體內的香氣與外部溝通,融為一體。我不需要捻綴秋蘭,佩帶在身,因為行走坐臥、讀書治學時都在芳香的氛圍之中了。
四、賞析: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特別是像朱熹這樣的儒家學者,他其實也是一位在儒家中的人,這首詩是朱熹讀書狀態的寫照,而且是讀書狀態非常好的時候寫的。首聯「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這是朱熹對自己讀書狀態的一個概括。
頷聯第一句「真成佛國香雲界」,為什麼古代的文人會在自己的書房點很多的香呢?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從唐朝到清朝,上朝的時候在朝堂內要點很多的香,如唐代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皇帝在一些重大節日舉行燕禮(宴請朝中大臣)時也要點香,如北宋蘇軾〈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清史稿.志七十五》:「恬熙,御爐中,靉靆瑞煙霏。一解鸞聲嘒嘒來雲際,九奏韶鈞沸。」皇帝是天子,因此有皇帝出席的公開場合(祭祀、上朝、燕禮)一般都會點香;這是講文人在朝廷時。
古代的文人在自己書房中一般都會供奉聖人的畫像或塑像,讀的是聖賢之書(四書五經等等),讀書時燃香,一表示對古聖先賢的敬仰及感恩;二、燃香後香氣有助於人精神集中,更容易理解經義。三、香氣有助於寫詩詞及文章時靈感的到來。
五、朗讀:這首詩的入聲字為,莫、欲、佛、國、一、客。朗讀時應特別注意入聲字的發音方式。
六、詩詞格律:這首七律的格律如下,列出來供愛好詩詞的讀者參考。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列出的格律中我們看到,加下劃線的仄字表示此處可平可仄,朱熹在這兩處使用了平聲字。總體看來此詩格律嚴謹,遣詞造句淳樸且內涵豐富;朱熹嚴謹樸實的創作風格值得我敬佩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