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席記者趙麗莉)「囧、槑、氼、烎、垚、圐圙、嘦、嫑、怹……這些字本是漢語中的生僻字,如今卻在網絡上流行起來並被賦予新的意義,意外爆紅。雖然很少有人認識,但專家認為,生僻字作為網絡語言,實際上是對漢字、方塊字的一種重新解讀和積極的文化傳播現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人們守住「文字陣地」,改變會讀不會寫的狀況。
近日,網絡上「蹦出」30個比較流行的生僻字,眾多網友以此作為遊戲噱頭來考問大夥,結果極少有人能正確讀出發音。甚至有人吐槽,「這是閒得沒事幹。」「這是發帖者向大夥秀肌肉,自作聰明人。」還有人認為,「這都是生僻字,不認識也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期間,部分網友隨機讓吐槽者寫出比較常見的詞,如「尷尬」、「齷齪」等,隨即有人回復,「這些詞『見面』都認識,『背過身』卻不會寫了。」
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一位教授說,近期網絡上流行的囧(jiong)、槑(mei)、氼(ni)、烎(yin)、垚(yao)、圐圙(kulue)、嘦(jiao)、嫑(biao)、怹(tan)等數十個生僻字都標註有正確讀音,甚至附有釋義。比如「囧」字,原義為光明。網絡上的詞義為鬱悶、悲傷、無奈、無語等等,普通話的「囧」與「窘」同音,讀起來的感覺也很容易跟窘境、窘況聯想在一起,普及速度飛快。又用其字的形象來表示「尷尬」、「無奈」、「真受不了」、「被打敗了」等意思,甚至有人用這個字做了一個網站。
對於這種看似「鬧著玩」的現象,該教授說,現在的人們通常都依靠電腦、手機進行閱讀、寫字,漢語拼音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許多人使用電子產品時,什麼都會,什麼都懂,一旦離開了網絡,字也不會寫了,知識也匱乏了,這已經明顯暴露出當下人們過於依賴電子產品而丟失了個人的「文字陣地」,亟需引起注意。
該教授告訴記者,他曾經模仿電視上的「聽寫漢字」節目,選擇了一些比較常見的字、詞在大學生當中做過一個實驗,結果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不會寫或者寫錯了。相反,多數同學卻都會寫網絡上流行的生僻字「囧」、「垚」等極少見的字,原因是這些字能引起人的獵奇心理。對於這種現象,作為專業研究漢字的人來說,有人認為應該尊重漢字,用來惡搞不雅,有損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感。但他認為,對「囧」字等這樣的生僻字的關注,有利於漢字文化的傳播。網絡語言對漢字、方塊字的重新解讀,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