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曾撰文說:「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但從來沒有見過布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歷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古代傳統民居」!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也曾表示:「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 這處被國外專家學者一致褒獎的傳統民居村落,指的就是陝西韓城的党家村。
党家村全貌
党家村位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陝西省韓城市的西莊鎮。現為陝西省歷史文化保護村、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它坐落在東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側,所處地段呈葫蘆形狀,俗稱"黨圪嶗"。党家村主要有黨、賈兩族共320戶人家、1400餘人,有著近700年的建村歷史。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韓城在乾隆年間曾經被稱為陝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農商並重、經濟發達,也被稱為"小韓城",目前這裡已經成為國內外遊客喜愛的旅遊參觀重地。党家村選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傳統陰陽八卦之說,木、石、磚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党家村內分布著古老的石砌巷道、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以及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華美的節孝碑、布局合理的四合院。那些精美奇巧的門楣、木雕、磚雕以及壁刻家訓等,無不使人在欣賞讚嘆之餘又深切感受到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教益;城牆、看家樓、泌陽堡以及夾層牆哨門等攻防兼備古代防禦體系,是党家村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也體現出在戰亂年代有錢的党家村人當時的心態。
党家村的特色建築
党家村內的建築材料以青磚為主,通過不同的製作工藝和方法,創造了院、樓、坊、塔等不同藝術造型的各類建築,彰顯了党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建造技術,給後人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遺存。
村中的看家樓,為磚砌方形三層式樓閣,高約15米。這座具有防禦作用的瞭望樓與村中眾多的四合院相比,顯得鶴立雞群——這座樓閣曾是党家村人登高瞭望、最先獲取敵情,並指揮避難的值班室,守護著整個村莊安定;仿木磚雕節孝碑樓,雕制精美,建造獨特,堪稱党家村優秀磚雕藝術的代表;村東南有座始建於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六角形文星閣風水塔,塔高六層近40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從內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風水塔,表達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寄託著"修身治家"的一種生活理想。
党家村的惜字爐
拋開上述這些特色建築,党家村最能吸引我的就是村內隨處可見的「惜字爐」。「惜字爐」是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爐子。舊時一些儒風盛行的地方往往都建有形式各異的字紙爐,有寶塔型、亭閣型、樓屋型等。其名稱也各不相同,除了「惜字爐」,還有化字爐、焚紙爐、惜字塔、文風塔、敬字亭、聖跡亭、敬聖亭、文筆亭、惜字樓、焚字庫等不一而足。
「拾路邊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自宋元以來,中國人便形成了「敬惜字紙」的傳統,對寫有文字的紙張十分尊敬、愛惜,即便派不上用場了,也不能隨意丟棄、踐踏,而是專門收集後焚燒。這是對倉頡老祖造字的一種尊崇吧!何以見得?據《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這句話的含義是,昔日倉頡費盡心血造字成功之時,慄米從天而降,夜裡鬼哭神嚎!
一般認為,敬惜字紙的民俗是從宋元開始的,至明清大盛後漸衰,到上世紀50年代末基本消失。當今造紙業和印刷術如此發達,各種字紙來得也極為方便,去得也十分隨意。街頭巷尾,字紙無處不在,被踩踏、被丟棄已是家常便飯!殊不知浪費的是用木材換來的紙、糟蹋的是古先賢嘔心瀝血發明的字。
作為一名旅遊者,在党家村遊覽時,除了做一名「看熱鬧」的普通旅遊者,更應該做一名「看門道」的學習者——既要感受點滴之處歷史文化的影蹤,又要吸納點滴之處傳統文化的精髓。小夥伴們,大家同意我的這個觀點麼?
文中部分圖片選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