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省上下5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和持之以恆的努力,我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58個貧困縣全部脫帽,79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2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走出了一條極具山西特色的減貧之路,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辦成的大事,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滿滿。
脫貧之路走得穩不穩?貧困群眾一年收入有多少?新的一年有什麼新打算?年終歲尾,隆冬時節,本報記者走進農家小院、搬遷新房、產業園區、扶貧車間、養殖基地等,從太行深處到呂梁腳下,從黃河岸邊到塞外古城,傾聽老百姓的脫貧故事,探訪他們家鄉的新變化,感受他們搬遷後的喜悅心情,記錄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走過的徵程,記錄老百姓生活發生的巨變,記錄這個偉大時代的脈搏。
產業興,百姓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出路在產業,希望在產業。八年精準扶貧、五年集中攻堅,我省堅持把特色產業扶貧工程放在脫貧攻堅八大工程之首,走出了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特色農業
——種出別樣好年景
年終歲尾,又到了農家盤點收入的時候。
2020年12月22日,平順縣青羊鎮路家口村的王愛玲坐在沙發上算著一年的收入,滿臉笑意:「自家的兩畝地流轉給了振東集團,收入1500元;從春耕、田間管理再到秋收,有四五個月在藥田裡打工,收入8000多元;另外兩畝地種了中藥材,賣了8000多元。今年算下來有一萬七千多元的收入,真是不賴。」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國定貧困縣平順,雖然山多地少、土地貧瘠,但盛產各類道地藥材。自打和山西振東集團牽手後,當地的中藥材產業就實現了一條龍規模化發展。
振東集團董事長李安平說:「我們探索出了四種扶貧模式,從流轉到預付,再從訂單到反承包,打開了百姓脫貧致富的『魔法盒子』,也帶動了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2019年,平順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2.76萬畝,直接帶動3.5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
如今,中藥材產業不僅是平順縣的支柱產業和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主要渠道,還帶動黎城、左權等地也開始種植中藥材。
靜山樂水,位於汾河上遊的深度貧困縣靜樂憑著良好的生態條件種上了「洋莊稼」。
「剛開始,大家對藜麥十分陌生,都不敢種,擔心沒收成。那個時候,鄉政府又是免費提供種子,又是發放種植補貼、獎勵高產戶,10畝藜麥才得以在村裡下種。」靜樂縣娑婆鄉娑婆村的胡海治是藜麥試種第一人,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
當年,顆粒歸倉時,眼瞅著10畝藜麥帶來2.9萬元的收入,村民們的心熱了。從那以後,藜麥種植規模在靜樂迅速發展。胡海治也成立了富一方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25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0.5萬元。
靜樂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郝麗軍見證了當地藜麥產業從小到大再到強的發展過程,他自豪地說:「僅藜麥種植一項就帶動全縣1008戶貧困戶年增收2700元左右,121個從事藜麥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貧困群眾提供了1800多個就業崗位,每個崗位年收入4900元。」
新產業鼓脹了群眾的腰包,好技術讓農戶喜上眉梢。
在我省的馬鈴薯種植大縣嵐縣,老百姓把馬鈴薯種出了新花樣兒。
2020年12月25日,嵐縣惠珍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室氣氛熱烈,村民們正在聽理事長王惠珍傳授馬鈴薯種植技巧。貧困戶陳亮珍對記者說:「種啥?咋種?我們聽惠珍的。這幾年,我跟著他種脫毒種薯,每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惠珍是當地馬鈴薯種薯科技種植示範戶,多年來,他持續推行標準化栽植管理,帶動周邊86戶貧困戶,畝均年增收1000餘元。
如何把傳統種植業做強做大,嵐縣給出了答案。目前在嵐縣像王惠珍一樣的科技示範戶有115個,他們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普及科學種植技術。
嵐縣扶貧辦主任連傑介紹,近年來,該縣加大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強化科技普及程度,使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鏈發展、農業旅遊文化三產融合的新模式,1.2萬多貧困戶靠馬鈴薯產業增收脫貧。每年的「土豆花開了」旅遊文化月活動,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來旅遊觀光。
「十三五」時期,我省編制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在資金項目、產業培育、帶貧主體、技術服務、農產品品牌等方面持續發力,立足當地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武鄉的小米、平陸的水果、雲州的黃花……品質優良、功能各異的特色農產品成了當地群眾增收的利器。脫貧攻堅因地制宜,致富路上各顯神通。脫貧戶就近就業、創新創業,實現了穩定增收。
「我們突出『特』,深挖『優』字,農業照樣帶領群眾走上了康莊大道。」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馬向榮如是說。
光伏產業
——太陽出來就賺錢
光伏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大政策創新,
是資產收益扶貧的重要方式,是產業扶貧的新業態。
「以前想不通,天上的太陽怎麼能賺錢?現在沒想到,幾塊小板板,比過去我們村一個壯勞力還賺得多。」天鎮縣米薪關鎮段家溝移民新村的貧困戶張全鎖感慨地說。自2017年11月以來,他每月都能如期收到自家屋頂光伏發電收入,目前已累計獲得收益1.2萬多元。
張全鎖回憶說,2017年他家搬進段家溝移民新村後,縣扶貧辦就組織施工單位給村裡貧困戶的屋頂安裝了8塊光伏板,總容量4千瓦。他深有感觸地說:「這光伏扶貧項目就是好,每月都有一筆穩定收入。」
屋頂上頂著的「藍板板」成了段家溝移民新村的一個亮點,戶級光伏電站在村裡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太陽一出來就有錢,每天發多少度電、有多少收入,在逆變器或手機上看得一清二楚。
除了戶級光伏電站外,天鎮縣還利用光照資源豐富、荒山荒坡廣闊的優勢,更多地建設集中式、聯村光伏電站。天鎮縣保利光伏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龐愛介紹,作為全國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天鎮縣從2015年全省第一塊光伏扶貧太陽板安裝開始,已發展到現在的64.8MW裝機容量,在全省率先實現貧困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集體經濟破零和光伏扶貧收益「三個全覆蓋」,共惠及貧困人口1.7萬戶4.4萬人,直接受益1.87萬人。
地處呂梁山的石樓縣,同樣利用荒山荒坡建設光伏扶貧電站,採取「統一規劃、統一籌資、統一施工」模式,確保電站建設速度快、投產見效快。
在龍交鄉寨子上村的辛班雲憑藉懂會計、會電腦的優勢成了村裡光伏電站的「專員」,妻子張金娥也被聘為村裡的信息報送員。夫妻倆公益崗位工資補貼每月有1900元,這些都來自村裡的光伏扶貧收益資金。提起光伏扶貧帶來的益處,他眉開眼笑:「要說我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那可是沾了光伏扶貧的光。」
在石樓縣光伏電站指揮中心,記者聽到了這樣一組數據頗感震撼。石樓縣投資5.7億元,建設光伏扶貧電站46座,總規模86.3MW,光伏收益年可達到6000餘萬元,惠及全縣133個村9600戶貧困戶,貧困戶戶均光伏年收益達6000元以上。全縣貧困村村集體光伏收益平均達到50萬元以上。在我省,石樓縣村級光伏電站規模平均數最大、村集體光伏收益最大、貧困戶受益最大。
走進中陽縣車鳴峪村,10棟共600千瓦的集中光伏發電大棚整齊排列,一塊塊深藍色太陽能光伏發電矽晶板熠熠生輝,一條條輸電線路源源不斷將電流傳輸電網。在光伏發電板下的大棚裡,農戶正忙著給香菇菌棒注水養菌。貧困戶王應枝望著能給自己帶來收入的一支支菌棒,笑得格外燦爛:「借農光互補光伏扶貧的光,不僅種植香菇掙了錢,還把自家的4畝山坡地流轉出去用於光伏發電,每年能賺4000元。」
中陽縣扶貧辦主任曹建平說,在保障光伏電站穩定運行的前提下,他們根據每個電站不同的情況,充分利用光伏電站閒置土地,本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草則草、宜遊則遊的原則,增加群眾收入。
「太陽出來就賺錢,光伏帶來好光景。這就是貧困群眾的心聲,也是我省光伏扶貧的真實寫照。」省扶貧辦產業站站長張臨陽這樣說,「可以說光伏扶貧打破了我省傳統農業的產業格局,成為產業扶貧新業態,貧困群眾增收新亮點。」
電子商務
——網際網路帶著特產飛
2020年12月27日,臨縣電商扶貧創業園,記者隨意走進幾家電商企業,只見他們有的在直播、有的在製作營銷頁面、有的在打包發貨……儘管寒風凜冽,但到處都是熱氣騰騰的場面。
「日食三棗,健康不老!臨縣紅棗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甘……」在山西小食公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直播間裡,主播正賣力地賣貨。公司負責人薛小飛興高採烈地說:「我們的隊伍從創業初期的二三人,發展到現在的30餘人,研發出30多款產品,2020年可實現銷售額1000多萬元,其中棗類系列產品佔比80%,這些棗主要來自當地的貧困戶。」
山西寶珠山食品有限公司是入駐創業園的最大企業,2019年線上線下銷售總額突破1億元,2020年實現1.2億元。經理薛凡永感慨道:「政府為企業搭建了這樣好的平臺,我們一定要帶動家鄉更多的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臨縣電子商務管理中心主任高利明介紹,創業園目前已吸引「寶珠山」「農家冠」「小食公社」「棗先生」「呂梁山貨」等電商品牌入駐園區。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有5000餘人通過電商實現創業和在相關行業就業。紅棗等農特產品在電商平臺的年交易額突破4億元,有力地帶動了貧困農民穩定增收。
冬至已過,氣溫再降。武鄉縣嶺頭村的農家院落裡依舊熱鬧,許多農戶抓住春節臨近的大好時機,開始在網上銷售當地的土特產。
一大早,貧困戶郭晉平就打開手機打理網店、發布抖音短視頻、更新微博內容。「我在農村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老了竟然跟著年輕人趕時髦,當起了鄉村主播。不過,能幫著大家把『土貨』賣出去,我是真高興。」郭晉平說。
「網上能掙錢,以前哪裡想得到!」郭晉平告訴記者,從前她和村民們一樣,靠種地為生,吃得飽可是不富裕。2015年,武鄉縣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郭晉平參加了嶺頭村第一期電商培訓班,從此她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和郭晉平有著同樣經歷的還有貧困戶魏寶玉,2017年,老魏和愛人搭檔搞起了直播帶貨,幫助村民一起銷售小雜糧,一年收入有10餘萬元。
「在嶺頭村,夫妻搭檔、父子合作做電商的有八九十戶,每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的有20餘家。」嶺頭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堂說。
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曾幾何時,藏在山裡的土特產賣不出去,群眾很無奈。現如今,網際網路帶著特產飛向全國各地。
貧困戶王明明在陽頭升鄉竹幹村開了自己的網店。他說:「我依靠政府搭建的電商服務站,在家裡就能把各種土特產賣出去。」他每年幫助農戶銷售各種農產品200萬元,其中幫助貧困戶銷售58萬元,戶均年增收2500元。
張利州是從北京回來的隰縣人,是北緯36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創業伊始,他就註冊了「山裡山貨」品牌,同縣裡的龍頭企業合作,採取「企業+訂單+基地」的銷售模式,開發出了70多款適合網銷的網貨,還與十多家合作社籤訂了訂單協議,代理了貧困戶的30多種農特產品。通過京東、淘寶等平臺,張利州將隰縣的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過4000萬元。
隰縣扶貧辦負責人張偉介紹,隰縣的國家級星創天地服務中心在電商發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3年孵化電商團隊1176個。
電商,這個曾經陌生的行當,為特色農產品連接起了外面的世界。
鄉村旅遊
——美景帶來好生活
奔騰的黃河、古老的長城、巍峨的太行……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的我省,卻因交通不便、通信不暢、服務滯後一度讓遊客望而卻步。
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打響,居住在黃河岸邊、長城腳下、太行深處的貧困群眾的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農家樂、特色民宿、文化體驗等旅遊新業態不斷形成,為一個個貧困山村注入活力,越來越多農民吃上了旅遊飯。
黃河蜿蜒奔流到永和縣,在那裡畫出了一個壯美的乾坤灣。位於岸邊山崖上的奇奇裡村,巧打黃河文化旅遊牌,把好風景轉化為好「錢」景,2017年,在全縣率先摘掉了貧窮的帽子。
2020年12月28日,臨近中午,奇奇裡村劉寧富家的廚房裡香味四溢。六七個遊客圍坐在窯洞裡的餐桌旁,品嘗著農家特色飯菜,讚不絕口。
主人劉寧富一邊給客人倒水,一邊對記者說:「別看俺們是農家土炕,可是有獨立衛浴,還有無線網絡,遊客都願意來。」
在奇奇裡村,不少人家像劉寧富一樣把窯洞改造成了農家樂,村裡還建成一個可容納150人吃住的農家樂窯洞群。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村裡的農戶一年四季忙碌著。
劉寧富家的農家樂生意最紅火,第一個脫了貧。「每逢節假日,這孔窯就沒空下來過。」老劉憨憨地笑著說,「微信一掃就能付帳,方便!」
離開雄渾壯闊的黃河,來到擁有宋長城遺址的岢嵐縣宋家溝——一個古老的新村。「老」是說這個村已有千年歷史傳承,因宋代修築長城的士兵在此駐紮而得名;「新」是說這個村是在易地扶貧搬遷中,突出建築風貌設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踏上鄉村旅遊的新徵程。
從口子村搬到宋家溝的劉林桃瞅準機會在「三棵樹」廣場第一個支起涼粉攤,一個小攤子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以前一年的收入。
村民周明的心思則更活泛,把家收拾出來,辦起了農家樂,還買了一個充氣城堡,沒多久就賺回了本錢。他激動地說:「過去是靠山山窮,靠水水渾,現在發展鄉村旅遊,靠著山水脫了貧、致了富。」
這幾年,宋家溝村「借勢」周邊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華北地區最大的亞高山草甸荷葉坪草原等自然資源,對所有新舊住房和閒置房屋及其庭院進行了風貌整治提升,一個破敗落後的小村莊蛻變為宜居宜業旅遊新村。
現在的宋家溝村是國家3A級景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綠水青山成了宋家溝人手裡的金山銀山。
隆冬時節的太行山,山峰神奇壯觀。
平順縣虹梯關鄉的虹霓村位於太行山峽谷中,三面環山,虹霓河水從腳下穿行而過,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全省首批重點旅遊扶貧示範村。
「2017年,虹霓村與通天峽景區合作,啟動了遊客服務中心項目,發展生態旅遊產業,老百姓足不出戶就有錢賺。」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寶道出了群眾脫貧的緣由。
2019年,村民劉松梅投資五六萬元,在自家的小院辦起了農家旅社,當年就受益。劉松梅開心地說:「我的房子有三層,一層是自家住,二層是供客人住的標間。今年,我計劃把自家的三層收拾出來,再添幾間遊人住的房間。」
在虹霓村,不只是劉松梅一家,越來越多的村民也享受到了發展旅遊帶來的實惠。全村共有農家樂22家,可容納350餘人住宿,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人員200餘人,人均增收6000餘元。
說起變化,村民趙秀平打開了話匣子:「這幾年村裡大力發展旅遊產業,虹霓水街項目遊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設,高速公路通到了家門口,照這樣發展下去,咱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
鄉村旅遊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眼下,我省全力推進300個旅遊扶貧示範村建設工程,大力實施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旅遊公路建設,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將享受到旅遊扶貧開發的紅利。
本報記者李全宏
本版圖片:趙文君 韓振宇 肖繼旺 張瑞強
本版責編:張卉 版式:劉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