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龍門》第一輪已經過去了,我在網站上看的,各種各樣的評價都有,有真心的,有假的。你自己現在對這個作品,對它有什麼估量?
寧財神:劇本可能是60分,製作完成70分吧,我比較寬容了,因為我們馬上要重新剪輯,馬上回麗江補拍。根據網友一輪的意見,二輪的時候會放一個修訂版,而且改動還挺大的,比如說他們提到的大部分問題,我在能解決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全都修正掉。
何東:我看到網上不止你說,電視臺拿一個完整的東西是不是瞎剁啊?
寧財神:電視臺對每個戲都是這樣,比如有的戲,電視臺剪完了之後你感覺不出來,我這個戲可能相對來說緊湊,剪掉一點兒觀眾馬上就發現不對了,我每一集都拍50-70分鐘,我生給剪到40分鐘,再往下剪可能劇情會比較跳,每次一跳大家就會知道又給剪了。二輪至少也會有四個臺,有一兩個臺我希望是能夠播完整版的,他們剪我的戲,我後來知道可能是(因為)搶播,如果今天播得早,等於是搶收視率的方式,但是其實這種搶法對於戲的傷害,對於觀眾的傷害(都很大),因為現在別人如果看到你剪多了,人家就上網看了,人家才不管你這個。所以,後來《龍門》在網絡上的點擊特別高,可能電視臺上就不是特別穩定了,那我也沒有辦法。
何東:我注意到,《武林外傳》和《龍門鏢局》其實有一個很明顯的鍋底——江湖,你寫劇本的時候,對於武林和江湖的迷戀是不是從小就開始了?
寧財神:其實不是迷戀,你寫過去的事兒,江湖廟堂,寫廟堂有諸多限制,不能篡改歷史。關鍵是,比如雍正放在這個時代,雖然大家會喜歡,但是影響力也會有限,走到今天老百姓好像就是關心自己的日子了,他對廟堂好像真的沒有那麼大的興趣,至少在文藝作品中。所以,後來的後宮戲明顯就變成女性之間的爭風吃醋的方式,可能老百姓還愛看。對於他們來說,宅門戲和後宮戲本質上是一樣的,因為它的戲劇邏輯是一樣的。所以,還是江湖相對來說寫得輕鬆一點吧,但是這回《龍門》也會有一些我自己的反思,比如有的集是我特別感興趣的,比如有一集就講特別不靠譜的製片人,那都是我自己的血淚史,我寫的時候自己感覺挺好玩的,但是人家就是沒反應,甚至看到後來人家也感覺出來我在那裡發牢騷,人家就會不舒服。所以,我可能會降低這一類的。
何東:他們為什麼不舒服?
寧財神:你每天在家待著不上班,你還賺這麼多錢,你有什麼資格抱怨?包括這次每一集裡都有所謂的表達,他們老說是說教,就會發現有些話題跟他們自己真正相關的會更感興趣。說到網絡暴力的那一集,在一個網絡事件爆發之後,你急著去譴責小三的同時,因為信息不透明,你也不知道人家到底什麼事兒,那個時候的道德判斷到底成不成立?我看到這兒的時候,滿屏吵成一團,可能有的人就認同需要調查信息,另外一屏估計自己是參與過網絡暴力的,就吵成一團。我每次看到這兒都直樂,至少對我自己寫戲來說,真正的價值觀衝突還是挺可貴的,因為我也不怎麼想提供答案,因為社會複雜到不需要提供答案了,我們進入微博時代,每個人在140個字之內就可以表達對這個事兒的觀點。觀點可以給人一種智力提升的假象,比如說大片,你對它有一個定性說它特爛,就想一點兒刻薄的俏皮話兒,他就會給別人造成特聰明、特有見識的假象。對我自己來說,我也有過那種階段,那種假象如果你自己知道怎麼回事可以,但是如果你真的演著演真了,對人生來說是挺傷害的,它會斷絕未來進步的可能性,它會讓人變得更狹隘。我原來也老愛裝著特刻薄,現在也會經常犯這個錯,但是完了事兒之後自己還是得抽出來,去想到底要不要下定論。
>>>查看完整專題 《鳳凰網·非常道》寧財神:戲說江湖
更多實錄——
>>>實錄1 寧財神:收視數據我不信 《龍門》更具話題性
>>>實錄2 寧財神:網友不拿我當公知 看《龍門》當我說相聲
>>>實錄3 寧財神:微博讓良知透支 國民冷漠自私重口味
>>>實錄4 寧財神:網際網路對時代的影響 遠比想像中微弱
>>>實錄5 寧財神:我對微博警惕抗拒 理性判斷靠深度閱讀
>>>實錄6 寧財神:借《龍門》述血淚史 喜見劇外價值觀衝突
>>>實錄7 寧財神:王朔教我解構莊嚴 說理應保持娛樂性
>>>實錄8 寧財神:為房貸加長《武林》 不懂體制不寫廟堂
>>>實錄9 寧財神揭秘非誠幕後:團隊專業精悍有安全感
>>>實錄10 寧財神:城市資訊高度同質化 大眾趨同失個性
>>>實錄11 何東訪後訪:寧財神有幽默天賦但節奏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