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按古人的說法應該是寅時,也叫五更天,也稱平旦,意思是太陽就在地平線下,這是夜日交替的時候,也就是黎明即將破曉的時刻。
顏真卿的《勸學詩》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三更點著燈火苦讀,五更聽雞叫起床念書,古人的勤學似乎比現代人更甚。想來他們從小就知道時間的寶貴,少壯如果不努力的話,老大恐怕要徒傷悲。
古人學文要勤學,學武也一樣。東晉的祖逖聞雞起舞,雞一叫天沒亮他就起床練武,這般勤學苦練,心思報國,最後他成了一名優秀的將領,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抱負。
古人如此,那麼今人呢?臺灣著名的童話作家鄭淵潔,他父親要求他每天早上四點起床讀書,為了言傳身教,他自己也堅持明天早上四點起床,到現在八十幾歲了,還每天堅持四點鐘起床寫微博,這是多大的決心和毅力。有這樣的父親,也難怪鄭淵潔會成為一代童話作家。
前幾年有一本雞湯書特別出名,名字叫《哈佛凌晨四點半》,書裡描述哈佛凌晨四點多的圖書館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學子們安安靜靜地看書記錄,認真而專注。我當時就在想,這還讓不讓人活了。
其實,能夠置身全球最高學府哈佛大學,他們已經足夠優秀了,為什麼他們還這般努力。到底是因為他們優秀所以才懂得這般努力,還是因為他們這般努力所以才這麼優秀。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有什麼資格不努力呢?
後來才知道這個雞湯完全是假雞湯,只是披著雞湯的外皮,實際上文章前面描述的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大學圖書館座無虛席並不是真的。有時候知道真相併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反而讓人無語。吃了假雞湯吐又吐不了,只能如鯁在喉,百味交集了。
但是別人家四點鐘起床的勤奮仍然刻在我的心裡,提醒我平日的懶散。
看過《武漢日記》的朋友都知道,有一集專門拍的是凌晨四點的武漢。在大部分人正在酣睡的凌晨四點鐘,城市已經漸漸甦醒。值夜班的醫生護士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放物資的工作人員正在運送或者收發物資,快遞員正忙著送貨,環衛車滿街收垃圾,環衛工人開始掃垃圾,賣菜已經出來了,飯店採買已經在路上,廚師們開始準備早飯,早餐店冒出白白的熱氣……
想想在我們熟睡的時候,城市裡亮起的一一盞燈,溫暖著城市的每個角落。在我們歲月靜好的生活背後,有多少人做著他的工作,擔著他的責任,維護一個城市的運轉。
那麼,四點鐘的時候,我們在幹嘛呢?我想大多數人都在呼呼大睡,做著美夢吧。沒有特別的職業要求,沒有特殊的自律習慣,一般人都不可能在四點鐘睡得正香的時候起床。
不過四點鐘起不來,五點鐘也正好眠,那麼六點鐘,六點半呢?我們醒了是不是就可以起床了,在我們上學或者上班之前有屬於我們的時間,我們就不會太慌忙。
比平時早起一點,讓生活更從容一點,再手腳勤快一點,做事積極一點,心態樂觀一點,給波瀾不驚,平淡無奇的生活一點熱情,生活同樣會回報我們以熱情。雖然我沒見過凌晨四點鐘的城市,但我同樣是這城市的一份子,同樣熱愛這座城市,熱愛這安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