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星點,都是屬於銀河系,而且是銀河系裡很小的範圍的恆星。這其實挺有意思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對於歷史上的研究者和我們今天的學習者來說,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看到的那些星點都是什麼,距離究竟多遠,我們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
我們所看到的雖然屬於銀河系內的,但是它們也是屬於很小的地方的一種星體。
天上的星星看起來並不遠,所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空氣乾淨清澈能見度好,又沒有霧霾的時代,確實星光如此純淨明亮,仿佛觸手可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個距離不是遙不可及的,因此古人曾經以為天上的星座是真實的,宇宙大小也是有限的。它們大部分都是以太陽係為中心,直徑在幾千光年內的一種恆星。一些離我們很近的恆星,由於它們散發的光芒很弱,如果我們不使用望遠鏡還是看不到它們的。還有一些巨星離我們非常的遠,但是由於它們發的光很亮,能夠傳播很遠的距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即使在天文學誕生以來,從古希臘時代,一直到哥白尼時代,天文學家們試圖測量日月恆星的距離,他們發現宇宙其實挺大的,但仍然認為恆星天球就像一個外殼包裹著宇宙。換言之,宇宙大小還是有限的,恆星距離都在一個球面或者球殼上。
擁有瞭望遠鏡之後,天文學家們才開始試圖攻克恆星距離這個千古之謎。一直到1833年,天文學家們才第一次成功測量出恆星距離。赫歇爾則發現我們周圍的恆星組成了一盤狀結構,這是第一次描繪出銀河系可能的形狀。而一直到1929年哈勃才發現我們以前看到的旋渦狀星雲其實是河外星系。宇宙之大,古人其實沒有摸到第一塊磚頭。
所以我們看到夜空裡,包括多種天體。五大行星,衛星(我們的月亮),據說視力特別好的能夠看到木星的衛星,恆星(他們組成了我們所謂的星座),銀河系裡的星雲(比如獵戶星雲),仙女星系(M31)是我們唯一目視可見的大星系,如果你到南半球去,還可以看到大小麥哲倫星系,它們是我們銀河系的小夥伴(伴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