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被囚禁58年,只與蔣介石見過3次面,最後一次蔣說了一句話讓張羞愧難當

2021-01-12 晨美悅讀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以武力攻擊東北。日本製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對中國東北的戰爭。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從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鬥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東北地方當局和國民政府對日本的進攻採取不抵抗政策。據說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此即所謂「銑電」,但這封電報的真實性至今無法證實,張學良晚年否認有此電。)當時,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瀋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佔的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頂峰,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重大變動。



說起張學良總會引起無數人對他的指責謾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下令東北軍不抵抗結果東北三省迅速落入敵手,讓無數同胞流血犧牲。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目的逼蔣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不顧勸阻於12月26日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隨即被扣留。



1936年12月31日,南京軍事法庭以張學良「首謀亂黨,脅迫上官之罪」,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10年,奪公權5年。1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對張學良發出特赦令:張學良所處10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此令。 隨即張學良被送至蔣介石家鄉奉化溪口,囚禁地點為中國旅行社雪竇山招待所,對外稱「張學良先生招待所」。自此張學良開啟了長達54年的囚禁生涯。



那麼張學良被囚禁期間有沒有跟蔣介石見面?據公開資料總共有三次見面,分別為: 第一次、1936年12月27日,也就是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的第二天。 第二次、1937年1月14日,據張學良日記記載:晚七點,蔣先生同餐,在座有子文、次辰、貴嚴、雨農諸位,飯後談勸餘看二書,《憲人模範》、《民族主義》。 餘報告此來之意:委座對餘事感戴之意,並請勿為了我,費了為國家之精神,餘可自制自了,任何事委座告餘,必盡力之所能。餘平生不願負人,最難過欠人之恩義。(蔣介石1937年1月初回家鄉療養)



第三次、1958年11月23日,地點臺灣。 今天十三姨專門給大家介紹下張學良和蔣介石這第三次見面發生的故事。1946年11月,張學良被秘密轉移到臺灣新竹山中囚禁,這一住就是十幾年,期間張學良曾多次請人帶信給蔣介石,表示想見蔣介石一面,但是蔣介石不理睬。 1958年10月17日,蔣經國來看望張學良,對於這次會面,張學良在其日記中寫道:同蔣經國初次會見。早九點,蔣經國來寓過訪,相談之下,甚為歡暢。我感謝他多方面的關懷,並道及我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



(圖:張學良、趙一荻在網球場,左一為監視他們生活的特務劉乙光) 這是張學良再一次表達自己想見蔣介石一面,終於蔣介石答應了其請求,時間定在11月23日。張學良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與蔣介石時隔21年後的見面情形: 下午兩點,老劉(負責看管張學良的軍統特務劉乙光)通知我,五點總統在大溪召見。三點一刻蔣經國派其座車來接,我同老劉同乘,約四點三刻抵大溪。



(圖:早晨起床先打一套八段錦,這是張學良養成的習慣) 先在一空軍上校家中候等,約十來分鐘,總統已到,蔣經國同老劉來會同至總統行轅。我將到客廳,老先生親自出來,相見之下,不覺得清淚從眼出。敬禮之後,老先生讓我進入小書齋。我說:「總統你老了!」 總統也說:「你頭禿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溼潤了。相對小為沉默,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我恭問總統:「身體安好,精神飲食如何?」總統答曰「都好」。總統問我「眼病好些否」?餘詳答眼病近情。



總統說:「西安之事,對於國家損失太大了!」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總統又言:「我到高雄,我們再談。」我立起辭行,我立起辭行,總統親自送我到廊外,使我非常不安。總統止步,乃招呼經國先生送至大門之外。乘原車六點半返抵寓所。(談話時間約半小時) 雖然蔣介石後來到了高雄,但再也沒有召見張學良。張學良在晚年曾明言:「蔣先生討厭我極了。」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送來輓聯,上面寫了16個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相關焦點

  • 1958年,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蔣說了一句話讓張刻骨銘心
    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58年! 1958年5月17日,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突然來到臺灣高雄西子灣囚禁張學良的住所,兩人談了一些家常,然後一起共進午餐。
  • 原配夫人于鳳至的一封信,讓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羞愧難當
    ,因此她最後的妥協是,允許張學良在外面另尋居處安置趙四小姐,且對外只能稱其是張學良的秘書。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結束內戰一致對外,對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等「西安事變」結束,他陪同蔣介石回到南京後,就立即被囚禁了起來。
  • 2018年張學良女兒102歲,透露蔣介石為何關父54年,理由只有2個字
    張學良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作為東北一大軍閥,擁有強大的軍隊和號召力,所以蔣介石一直視張學良為「東北虎」般的存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何況是一隻猛虎。西安事變,張學良扣押了蔣介石,使他深刻的認識到:這隻放蕩形骸的東北猛虎,比其父親大軍閥張作霖更讓人害怕。而一旦放虎歸山,張學良只需振臂高呼,旗下數十萬的東北軍必定重振旗鼓,蔣可不願再陷入危險的境地。
  • 1956年張學良送表給蔣介石祝壽,蔣回了兩件禮物,張看後氣得發抖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送蔣介石回南京未曾想,張學良在南京一下飛機就被抓起來,開始了長達54年的軟禁生活。張學良很清楚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危險,但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張學良晚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打算親自送他到南京。我這一著是抓他的心,比你們想得高。這次事變,給他是很大的打擊。
  • 張學良被軟禁54年,蔣介石曾開出3個條件還他自由,但被少帥拒絕
    張學良被國民黨軟禁54年,蔣介石曾開出3個條件還他自由,但被少帥斷然拒絕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變扣押蔣介石,逼蔣聯共抗日。第二年1月,國民政府委員會下令將張學良交給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自此張學良失去自由。1990年後才恢復自由,被軟禁54年。
  • 張學良僅因4字被囚禁了52年,晚年在美國生活,仍能夠揮金如土?
    文/小讀 標題:張學良僅因4字被囚禁了52年,晚年在美國生活,仍能夠揮金如土? 張學良與蔣介石兩人之間的關係,似乎既不是朋友,但是也絕對稱不上的敵人。
  • 被囚禁50多年的張學良,老蔣沒給他錢,為何晚年能夠揮金如土
    張學良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因為發動了西安事變,導致他一直都被蔣介石所記恨,儘管這件事情背叛了蔣介石,但是張學良堅信自己是為了正義而這樣做的,因為當時日寇欺人太甚,一致對外才是最重要的。蔣介石雖然表面上是不以為然,但重新掌握了實權之後,張學良立馬成了囚犯。
  • 飄泊百年:張學良身後傳奇
    因此,張學良年輕時不過生日,有人問起他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也總是設法迴避。  後來年事漸高,不忍拂大家好意,他就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過生日可以,但要避開父親的祭日。所以,有了上述5月28日、5月29日、5月31日、6月1日、6月2日等。但沒有在6月3日以後過的,因為按中國傳統,祝壽只可提前不可後延。
  • 他是當時美國公認的民國總統,只因一句話,被蔣介石囚禁至88歲
    他是當時美國公認的民國總統,只因一句話,被蔣介石囚禁至88歲 文|歷史回爐抗戰時期,湧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將領。其中我們就不得不說到,在眾多將領中,表現最為突出,最勇猛,擊斃日寇最多的國民黨領軍人物——孫立人。
  • 張學良被軟禁,此人直接警告蔣介石:你敢動他一下,我就滅了你!
    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張學軍就被蔣介石軟禁了,平時也不能見什麼人,但是有一次經過蔣介石的允許,六名東北軍高層將領才得以在溪口見少帥張學良。東北軍都對少帥的安危感到擔心,而此時張學良卻說:「放心,只要你們都還手握兵權,那麼蔣介石他就不敢輕易動我。」
  • 張學良獲得自由後,為何不回東北老家看看?只因此人從中作祟
    東北易幟、中原大戰使得他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他獲得了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成為蔣介石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之後的「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的罪名卻又令他幾成公敵。而「西安事變」,他發動捉蔣兵諫,直接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他又被譽為「民族功臣」。 因西安事變,張學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被蔣介石、蔣經國囚禁了五十四年。
  • 蔣介石被扣押西安後,對外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揭露了人性
    並且說「停止內戰,統一抗日」,這是東北軍全體將士的要求;楊虎城在與蔣接觸時也說過,個人服從命令參加「剿共」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部隊抗日情緒高,「剿共」士氣低。這句話是對蔣介石說的,他自然也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十月三十日,蔣介石飛往洛陽,表面上是「避壽」,實際上卻是在緊鑼密鼓地部署「通渭會戰」。
  • 張學良為什麼選定2002年公布他的口述歷史?
    日本人幾次鼓動張氏父子宣布東北獨立,成立一個脫離中國的「獨立王國」,張氏父子堅決不從,最後,張作霖因為不要這個「皇冠」被日本人炸死了,張學良因為不要這個「皇冠」被日本逼出東北。張學良離開後,日本製造了一個「滿洲國」,將末代皇帝溥儀接到東北,於1932年3月就任「執政」,1934年改稱皇帝。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兩個就職典禮在同一天,兩個典禮又有著那麼密切的聯繫。
  • 84年了,你還記得那年的西安事變嗎?
    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亦稱雙十二事變。1935年,中共發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事變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 馮玉祥:與蔣介石分分合合二十年
    現有資料顯示,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最早的聯繫始於1926年6月3日,其後更於1928年2月18日,「互換蘭譜,結為異姓兄弟」。自此一直到1948年9月1日,馮玉祥在黑海敖德薩港附近因蘇聯「勝利號」輪船起火去世,兩人交往一共二十年又六個多月。蔣馮兩人之分合,影響民國政局至深。蔣馮之間複雜關係,堪稱中國現代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 張學良將軍大事年表(1901—2001)
    10月29日,飛洛陽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怒斥。  11月27日,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嚴詞拒絕。  12月2日,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  12月4日,蔣介石抵西安,調幾十萬大軍「進剿」紅軍。張學良與楊虎城再次進諫,遭蔣訓斥。
  • 揭秘蔣介石真實情史家事:生命中有4個女人
    因此,兩人採用「離婚不離家」的辦法,毛福梅在法律上不再是蔣介石的妻子,但她仍住在蔣家祖屋,在蔣家族譜上仍有她的名字。  1939年12月12日,侵華日軍轟炸蔣介石老家,毛福梅遇難,終年57歲。蔣經國悲痛難當,在蔣家祖墳厚葬了母親。
  • 蔣介石有兩個「不殺之人」, 70年後,蔣家後人說三個字
    張學良曾多次勸阻蔣介石,現在應該把槍口一致對外,而不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不聽,張學良就跑去延安,同周恩來商議此事,並說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張學良晚年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周恩來這個人我很熟悉,我同他講了我要做的事情後(兵諫),他對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講的很詳細,並勸我要三思,很受感動。」
  • 抗日戰爭亂世開端,民國內部亂象頻出,蔣介石為何卻志得意滿?
    等待運送的國軍此外蔣介石還與張學良的東北軍結為盟友,雙方以黃河為界限各據一地,只要經過短暫的休養生息之後,蔣介石就可以開始著手吞併西南地區的諸多地方勢力。而且由於世界性經濟危機衝擊了日本的原因,民國實業界反而得到了一次有利的發展時機,再加上中原大戰剛剛結束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民國實業界可謂一片欣欣向榮。
  • 民國第一「變色龍」軍閥 先後背叛馮、閻、蔣、張、共
    摘自:劉繼興 《民國大腕》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0年1但是,有這麼一個軍閥,曾三度投馮玉祥又三次背叛叛馮玉祥,投閻反閻,投蔣反蔣,投張(張學良)反張,聯共反共,抗日投日,毫無軍人應有的氣節,可謂無恥至極。【閱讀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