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孫愛民
「我們在科研立項、成果評審、獎項評定、新學科設立中遇到越來越多的跨學科性問題,常常被邊緣化。」《中國交叉科學》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仲林曾任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專家組成員,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
劉仲林的抱怨並非空穴來風。
《中國交叉科學》期刊(以書代刊)從2006年創刊至今,一直未能申請到刊號,一年發兩期的目標也不能實現。
此外,28年前,我國召開了首屆交叉科學學術研討會。然而至今,第二屆全國性的交叉科學學術研討會也未能召開。
專家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普遍反映,交叉學科的發展在管理機構設置、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面臨困境,學術界與管理部門「單學科割據」思想觀念亟須轉變。
虛多實少 口號多落實少
近年來,我國高校與研究機構相繼成立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國內大學在網上展示本校幾十個跨學科研究中心並不少見。然而,這些中心雖然在學科間的協同創新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多數還處於初級階段。
劉仲林認為,很多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常常只是掛靠在某一院系的虛體,沒有專門的研究人員、經費和管理人員。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局研究員李喜先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多年來,我國雖提倡交叉科學發展,但多停留在口頭上,成效不佳。
「應該出現一個跟現在單學科管理機制相平行的跨學科管理機制,即交叉學科的系統管理機制,兩個機制有機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新型管理體制。」劉仲林表示。
思想觀念囿於傳統理念
然而,新機制建立並非易事,因為一個新的交叉科學研究機構,在一個具有歷史傳統的研究機構裡是不容易成長的。
一位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在傳統研究機構裡,人們比較習慣一些傳統的、固有的、對應單一學科的做法,「交叉中心面臨立項、人才培養等一系列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是思想觀念問題,然後是其導致的運行機制體制問題」。
李喜先認為,現行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仍多囿於傳統的單學科分類體制,不利於交叉科學人才的培養和交叉科學的發展。
傳統觀念與體制的缺陷直接導致了交叉學科的學術評價不能順利、科學地展開。由於缺乏專門的交叉科學專家,交叉學科的評價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專家,只能分解到單一學科中去。
彌補欠帳不可急功近利
近年來,中科院在學科交叉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和嘗試,其提出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作為新型的跨學科跨研究所重大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形式,為系統集成創新提供了平臺。
不過,「人的思想觀念也不容易改變,堅持是很重要的。」上述交叉學科中心負責人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交叉學科發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期望幾年時間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3年,美國科學院協會為描繪交叉科學未來發展藍圖,設立了金額達4000萬美元、為期15年的「國家科學院凱克未來計劃」(NAKFI)項目。劉仲林認為,我國跨學科發展口號多落實少、散漫而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與此類似的國家層面的跨學科發展整體戰略和對策研究。
「什麼時候國家有了交叉科學發展路線圖,學科與跨學科在科研教學體制中有了平等地位,才意味著中國交叉科學發展邁入了一個新階段。」劉仲林表示。
《中國科學報》 (2013-08-0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