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隋唐科舉之後讀書人逐漸脫離生產勞動,明清時月收入1兩銀子成為社會中的高收入群體(明清7兩銀子可買一畝地)。現在,通過知識「月收入2萬在上海活的不如一條狗」他們是現今中國2300萬中產者之一。本文將關注他們,如何利用文字與文學實現中產?
在中國古代,教育資源始終高度壟斷。基礎的識字寫文章在孔子有教無類、科舉制度之後逐步放開,社會底層、中下層群體開始進入,由此產生窮酸書生群體。他們缺乏家業支撐,希望通過教育改變自身環境、家族環境,這一內核延伸到了現代。有的以自我價值為堅守羞諱於談錢,有的以生活環境為立足名利財富都要。從品質生活的角度,看看他們的收入進階。
古代書生大多靠自己的本事吃飯,代寫書信、賣個字畫、易經八卦、江湖術士郎中、私塾教師、入仕途、幕僚、成為官宦或皇家專職文人。這是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今天的知識分子依舊從事著這些衍生行業,教育、諮詢、媒體、金融、管理等等。通過知識獲得收入的群體,又是如何在實現這樣的「一兩」與「一狗」?
失敗者不用贅述,畢竟這樣的突圍始終是少數,不論社會動亂和平都是如此:要突圍,就要先讓自己被包圍——被自己接受、被輿論關注、被群體在意、被資源整合。可以總結為參與平臺——搭建舞臺的過程,也就是現在網絡——IP的模式。古代文人用青樓之地宣傳詩書字畫、借遊走天下留下文墨故事、把易經八卦記錄過往輝煌;現在知識分子進入了網際網路,也開啟了IP的網紅商業化道路。時代手法雖然不同,但核心仍然有跡可循。對大多數沒有進入仕途的窮酸書生和更多期待突圍的現代知識分子,職業選擇多種多樣,單個個體卻如何實現「一狗」乃至「一妹」,來看看阿里大文娛與騰訊泛娛樂平臺策略。
兩大平臺可以這樣來解讀:利用文字產生「網際網路文學」(包涵小說、動漫、出版物);音頻、音樂、視頻;電視、電影、遊戲;實體產品、服務的消費。
由此就產生了以「文學」為基礎創作的土壤。從自媒體埠開發,吸引知識分子進入。平臺靠內容和營銷獲取客流,當優質內容消耗殆盡後客戶流失,因此必須依靠爆款不斷吸引和留住用戶,所以會有分成制度的改革和平臺自己創作內容。阿里文學打破行規,用8:2分成留給創作者,20萬字可以改編網劇;騰訊則一舉併購,完成產業擴張。
而只有真正成功完成自身舞臺建設的人才有機會實現「一狗」,更多的是「吃泡麵」。為了突破,有人用水軍攻城,也有人拿青春交易,有人選擇從一個平臺到另一個平臺,也有人在苦苦等待,無非是機遇的選擇與賭注。但從商業角度來看,生產處於利潤的薄弱環節,特別是生產者大量湧現,供過於求的時候更是如此。
秦律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類藝術或知識性的生產也是如此。本朝時期大多不被看好,後世評論編輯加以傳揚。《紅樓夢》最大的受益者是今天的紅學從業者、物質精神服務的產業實踐者(戲劇、影視、圖書、服裝、建築、飲食、旅遊.........)。如果你看好內容、有實質那就系統化開發。圖書文字、音樂視頻、內容為王,以版權、著作權、專利入股;如果要依賴於推廣,不妨縱向拓展,餐飲、旅遊、廣告、產品.........
2014年IP走熱,電視劇、電影、網絡劇、遊戲紛紛著力。2017年10部熱播劇IP改編佔據5部,小說市場突破200億元規模,資質網絡文學創作者超過100萬........但是,2017年「喪」文化的興起對傳統IP產生了挑戰,不轉變意味著無趣無味;內容過剩,質量的突破還需要市場的篩選。
期待「一狗」的群體能夠帶來更好的物質精神服務,知識分子要對得起這份價值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