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數學基礎打得好成績不會差,數學啟蒙這樣玩就行了
文 / 超級好爸
茗茗今年剛上三年級,眼看就要期末考試了,明明媽媽很擔心他的數學成績不好。她說:「茗茗一、二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挺好的,每次考試經常是98分、99分,滿分也經常見。不知道怎麼的,一上三年級,成績才90分,在班上倒數了。」
我聽了一下,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都說小學三年級是數學成績的分水嶺,一點也不假。一二年級的時候,數學不難學,考的都是記憶力。只要不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乖乖地背書,基本能拿滿分。
但是到了三年級就不一樣了,對數學思維的要求提高了,有簡單的邏輯推理、運算等題型,需要孩子去分析,才能做題。
茗茗小朋友的這種情況,在學校裡非常常見,說到底,就是數學思維跟不上。
數學啟蒙要避開兩個坑
1、死記硬背數學公式,沒有注意培養數感
數學訓練的不僅僅是孩子計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維的訓練。而抽象思維的鍛鍊,正正是從孩子5、6歲左右開始的。
如果爸爸媽媽單純地跟孩子將1+1等於2,他往往是理解不到的。但是你擺出兩個蘋果,問他1個蘋果加上1個蘋果是多少個呢?孩子一下子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感」。
2、從小就開始瘋狂刷題
一些焦慮的家長,看著孩子背1-100非常流暢了,就開始著手訓練孩子的計算能力。再書店裡買上基本四則運算的題目給孩子做,刷了一遍又一遍。看著孩子都會算了,感覺自己家孩子真聰明。
實際上,這一種行為可能傷害了孩子。因為,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可能只是把題目「記住」了,並沒有理解其中的意思。
特別是容易驕傲的孩子,以為自己懂了,上課也不聽老師講課,結果適得其反了。
此外,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刷題的方式,讓原本充滿趣味性、實用性的數學變得枯燥無味,孩子可能從此厭倦數學,不愛學習數學了。
6歲前,數學啟蒙要懂得玩
很多爸媽很納悶,數學思維看不見、摸不著,該怎麼啟蒙好呢?
其實,掌握方法並不是很難。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對兒童的認知和智力發展階段做過研究,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即2-7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他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感知經驗開展的。
這就給我們一起啟示,數學啟蒙要結合實物進行,不能單純地背口訣。
其實想想古人,在數學發展和形成一門科學的過程中,古人就是通過結繩計數、擺小石頭等方式來感知數學的。
因此,我們應該「擺一擺」「畫一畫」等方式成為孩子們打開數學大門的鑰匙。
比如學習數字「2」,可以擺兩支筆,兩個蘋果,兩顆糖果等等,讓孩子知道什麼是「2」。
比如學習加減法,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你手上有5顆糖,給了兩顆媽媽,還剩下幾顆糖呢?孩子用指頭點一點數,就知道是「3」了。
同時,要注重孩子對圖形、空間等數學思維的學習。家裡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物品,可以拿來給孩子做學習用品,提升孩子的空間思維。
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數學很有趣,也就更加願意學了。
數學啟蒙,德國人是怎樣做的?
我們都知道,「德國製造」很厲害,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德國人對幼兒數學啟蒙也非常有一套。
他們很早就提出,孩子6歲之前數學啟蒙會影響孩子小學階段的成績。在他們的概念中,數學啟蒙就應該跟早教一樣,讓孩子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掌握數學思維。
德國的小孩子,幾乎人手都有一本叫做《好奇狗陪你學》的書,這是一套數學啟蒙書籍。在歐洲,這套書一直都是孩子的「標配」,暢銷了30年了。它非常適合3-9歲的孩子進行數學啟蒙使用。
這套書非常切合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的發展特點,合理編排了500道數學啟蒙遊戲題,難度從低到高,讓孩子感覺既簡單又有趣,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喜歡上數學。
比如教孩子數學,它不是讓孩子枯燥地念順口溜。而是讓孩子數星星,給星星排序。
訓練孩子加減法,也不是單純地「刷題」,而是給出孩子一堆「禮物」,讓孩子給禮物分組,在愉悅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數學還有許多有趣的題目,讓孩子掌握數學概念,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力、邏輯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專注力等等,孩子邊玩邊學,手眼協調能力得到訓練。且學習過程中沒有壓力,還學到又快,培養起數學和對數學的興趣。
這套書共有13冊,可以滿足數學啟蒙各個方面的練習,全方位開發孩子的數學思維。數學啟蒙並不難,掌握方法,孩子會學得更輕鬆。
現在就點擊下方連結,把這套書抱回家給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