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何許人也?初唐四傑王勃的叔爺爺,他的哥哥王通則是隋朝的大儒。而他本人則是年少成名,被讚譽為「神仙童子」。扭轉了初唐齊梁詩風,被認為是五言格律的奠定者。他三隱三仕都是因為酒。荒唐的理由背後又是什麼呢?今天讓我們走進詩人王績的一生。
三仕三隱
王績成名的時候才十五歲,但是他出來當官是二十一歲的時候。「隋大業末,舉孝廉高第,除秘書正字」,做官的滋味卻是不太好受,而且因為喝酒屢遭彈劾,趁著時局大亂,駕一葉扁舟,趁夜而去。
王績第二次出來做官,是唐武德中,唐高祖為了收買人心,也是為了建立安穩的制度,於是召回以前在隋朝做過官的官員。雖然王績做官的態度不怎麼樣,但是畢竟也是當過六合系丞的,所以他也被招了。他當官的理由也很奇葩--當官的每天都能有三升美酒。江國公聽說了這件事就特地批給他一鬥,這也是他「鬥酒學士」名號的由來。但是漸漸喝酒喝得煩了,他就以疾病為由辭官了。
過了不久他又出來當官了,這次的理由是家貧。但是這絕對是胡話。王家是山西大戶,本身家底殷實。王績的偶像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他草藥自給,奴婢百人,吃穿肯定不愁,而且他的哥哥還在朝中供職。這其中原因是他看中了樂府官員焦革家的美酒。那幾年他和焦革相處十分融洽,還學到不少關於酒的知識。後來焦革去世,焦革的妻子繼續給他送酒。後來焦革的妻子也死了,他就感慨道;「天乃不令我飽美酒」。再一次棄官而去。
糊塗一世實則是清醒一生
王績出生世家,他的哥哥王通則是隋朝大儒,他自己也飽讀詩書。怎麼就成為一個酒鬼呢?筆者認為王績這糊塗的背後實則是對自己命運清醒的認識。
他第一次出來當官的時候官位是秘書省正字,官雖不大但好歹是接近皇帝的官職。多給皇帝提意見,也是一個不錯的跳板。但是不湊巧隋煬帝不喜歡別人給他提意見。比如說有個叫崔象的建議他不要南巡,就被隋煬帝下令割掉了下巴。而且,這個時候楊玄感造反,開倉放糧。後來被鎮壓,但是吃過他糧食的百姓都被殺了。而王績當年年少成名就是得到了楊玄感父親楊素的稱讚。也許是為了保命,他逃離了京城。自請到了六合縣去任職,但是到了這裡卻屢遭彈劾。正好時局動亂,也許是對隋煬帝殘暴昏庸的認識,也許是對朝堂的失望,他走了。
而第二次辭官也是不得已。首先他並不被朝廷所重用,唐高祖李淵給他職位是門下省待詔,說白了就是等待分配,而且這一等就是八年,其中苦悶也只能用酒來驅散了。其次他的哥哥王凝因為參奏侯君集有不臣之心,得罪了侯君集背後的長孫無忌。種種原因才導致他因病辭官的吧。
第三次出仕,是他對世事的妥協。他已經不再是少兒壯志豪情,他只想過好他以後的人生。他是真的看中焦革的酒,所以在歸隱之後立馬開始自己釀酒,而且還寫《酒經》。之後,他開始收集各地釀酒的方法和了解善於製酒的人,編撰成《酒經》一書。
筆者認為王績最可取得地方是不執拗,在朝堂不能有大的發展,他就轉向自己的人生。也許他不能是政客王績,但是他可以是五鬥先生,他可以是酒仙。人生有很多種可能,選擇一條你覺得快樂並且有希望的路走下去。希望你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下回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