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緬懷故人,在嘉興學院醫學院的學生心中,要緬懷的,還有一群特殊的故人。
他們用自己的百年之軀,教會醫學生們寶貴的人體知識;他們用無私的奉獻,為後人詮釋生命的意義;他們用人道主義光芒,照亮了人類的未來。
他們不說話,卻是最耐心的師長,被醫學界稱為「無語良師」,被醫學生們叫做「大體老師」。
昨天,一場特殊的祭奠儀式在嘉興學院醫學院舉行。數十名身著白大褂的嘉興學院醫學院學生在無語良師碑前佇立,深切緬懷、悼念他們的「無語良師」。捐獻者家屬們也從四面八方趕來,祭奠逝去的親人。
129個不能忘卻的名字
無語良師碑坐落於嘉興學院醫學院一隅,掩映在松柏間。這座落成於2013年的紀念碑,如今鐫刻著68位遺體捐獻者和61位器官捐獻者的名字。
碑銘清晰地寫著:「遺體捐獻,精神共天地永駐。無語良師,愛心與日月同輝。無論性別與年齡,無論卓異與凡俗,你們都是傳道授業的無語良師。你們生命雖已終結,卻仍延續著我們的健康……」
昨天上午9點,祭奠儀式正式開始。
「他們是特殊的老師。他們默默用身體承受著科學的踐行,引導一批又一批稚嫩的醫學生開啟醫學求知和探索之路……」隨著主持人話語響起,全體人員排著整齊的隊伍向紀念碑深深鞠躬,學生代表向紀念碑敬獻花籃。
每一位「無語良師」的背後,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無語良師碑的右下角,「林春華」的名字剛刻上去不久。2018年10月29日凌晨3點,88歲的林春華在嘉興二院的病床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7個小時後,按照他生前的再三叮囑,他的遺體被接到嘉興學院醫學院,捐獻給醫學研究事業。
昨天,林春華的老伴陳阿姨和兒子林先生一同來祭奠他。「我父親一生都熱心公益和社會事業。關於捐獻遺體的事,父親生前至少跟我提過3次,去年生病後,更是催著我去為他做遺體捐獻登記。」林先生說,父親覺得作為黨員,能把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研究事業,為人民作點貢獻,心裡才更踏實、滿足。在父親的反覆要求下,林先生從剛開始的不理解變成了支持。
「爸爸,我們來看你了!」市民陳女士一遍一遍摸著紀念碑上父親陳土根的名字,笑著說。這是姐弟三人第二次來到無語良師碑前祭奠父親。「早在2012年,父親就讓我陪著他去紅十字會籤署了遺體捐獻協議書。去年2月,父親病危,他讓我們找出紅十字會的聯繫電話。在父親的告別式結束後,他的遺體就送到了嘉興學院醫學院。」陳女士告訴記者,當年籤署協議之前,父親曾告訴他們「死後也要為國家作點貢獻」,他們尊重父親的決定。
「陳土根」的名字旁邊還留有一處空白,這是為老伴留的位置。陳女士說:「我們的母親也早已籤訂了遺體捐獻協議書,等她百年之後,她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刻在父親的旁邊,生死相依。」
「大體老師」的付出不敢辜負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鬥終生!」祭奠儀式上,身穿白大褂的醫學生們莊重宣誓。
解剖課是臨床醫學的必修課之一。在發達國家,醫學解剖科研教學用的所有屍體均來源於遺體捐獻,一到兩個學生解剖一具屍體。而在中國六七個學生甚至十多個學生解剖一具屍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的潛在危機。
臨床解剖的機會來之不易,同學們尊稱這些捐出遺體的「無語良師」為「大體老師」。
「我們十個人一組圍著一位『大體老師』,每個人都很珍惜每一次實踐機會。」嘉興學院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學生葉華澤充滿敬意地說,解剖課堂上,絕對不允許嬉戲打鬧,那是對遺體捐獻者的不尊重。
「作為一個醫學生,感覺能回饋給『大體老師』的很少。平時在學習中,只能更加刻苦學習,為將來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承擔救死扶傷的使命,以此來回饋『大體老師』。」大三學生鍾齊鋒說。
人間大愛 照亮未來
據了解,自1991年我市第一例遺體捐獻登記以來,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00多位志願者登記捐獻遺體,成功實現捐獻的有68人;辦理器官捐獻登記的有近1000位志願者,成功實現捐獻的有61人。
近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改變,登記捐獻遺體(器官)的市民越來越多。
朱士花早在2015年就捐獻了遺體,她的丈夫每年都來祭奠,讓他倍感欣慰的是,無語良師碑落成之後,遺體(器官)捐獻者的數量越來越多,「4年增加了28個名字。乾乾淨淨地來,乾乾淨淨地走,挺好的。每年還有這麼多學生一起祭奠她,更有意義。我和她是同一年籤訂的捐獻協議。每年來都能看到不少新刻上去的名字,看著這麼多人和我們想法一致,我覺得很高興。」
薛興官是嘉興最早的一批遺體捐獻者之一,老伴每年清明都會來嘉興學院醫學院祭奠他。「老頭啊,我要去北京帶孫子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老阿姨在紀念碑前絮絮叨叨地說著兒孫的事情,「他從年輕的時候就有這麼個信念:人死了就死了,什麼都不需要留下,身軀不如用來做點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幫助國家醫學發展那最好不過了……在他的影響下,我也籤了捐獻協議。」
「我們是共產黨員,年齡大了,不能再為國家作什麼貢獻,死後把遺體捐獻出來,貢獻給醫學事業,感到很光榮。」陳阿姨告訴記者,他們的一些親友被老伴林春華捐獻遺體的事跡感動,也有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自2013年無語良師碑落成後,市紅十字會每年都會在此舉行祭奠活動。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吳海松表示,遺體(器官)捐獻者詮釋了「人道、博愛、奉獻」紅十字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們不僅在世的時候為社會奉獻,離世後還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社會,他們的人道光芒照亮了人類的未來,對後人更是一種恩澤。「他們為全社會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我們應該永遠緬懷與紀念他們,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禮讚。我市市民對遺體(器官)捐獻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也是嘉興人民大愛無疆的最好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