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讀後感
《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是由俄國作者格拉寧所寫,該書主要介紹柳比歇夫是如何通過時間統計法來做到56年如一日的生活和工作的,柳比歇夫是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時間來做計劃的人,他的目標是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自從1918年從部隊復員以後就開始了純學術性的工作,通過時間統計法,他把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一生做出了很多成就。
最初看到這本書是在2017年,看完書就對時間統計法產生了興趣,甚至用2018年一年的時間來踐行了書中所提到的時間統計法,但是後來就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放棄了。直到最近跟劍飛老師學習語寫才知道老師一直在踐行這種生活方式,而且還將時間記錄做到了極致。
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的標準很高,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不膜拜權威,也不信仰原則,有樂觀的基因,一生十分清楚自己活著的目的,他在28歲時就立下了人生目標,並開啟了他的時間統計法,終身寫日誌。他記錄的都是淨時間,是除了工作休息和散步,將其他的學習研究的時間都記在了日記裡,時間精確到誤差在10分鐘以內,通過時間統計法,他能夠準確地估算出完成一項任務需要多長時間,從而可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計劃。
柳比歇夫在有效的時間內讀大量的書,是一個一生都不斷成長的人,他感知時間,成為時間的朋友,避免串門慶祝活動,但是堅持寫信。通過時間統計他知道自己到底能幹什麼,在聽寫讀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什麼,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卻又能夠充分地發揮所有的潛能,找到自己能力的極限,頭腦變得敏銳,想像力也變得活躍如泉湧之精神煥發。
人們可以合理地利用時間,也可以把它毀掉,想要過好很好的一生,就要珍惜時間,把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也就是說我們要在有效的時間裡做有質量的事。一個人只有向自己提出遠大目標時,這個時間統計法才能夠成立,正常的理想全部都寫下來或者留下來,但是他會對自己思考有很多人的精神潛力很大程度上原封不動,所以我們應該思考一個人希望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該怎樣度過,並且制定一下時間使用法。
柳比歇夫對自己讀過的書都會有獨特的見解,善於吸取書中知識,一本書用一張紙來歸納總結,精華部分就用思維導圖或者表格等形式來整理和總結。他看過的所有東西都會仔細的研究,不懂的就做摘要,重要的寫成評論性的簡介。他每月總結都會花1.5~3個小時,下月計劃會花一個小時,每個月的預算就是300個小時,按照總結去做計劃。通過年度總結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
他會在清晨頭腦清醒的時候去看嚴肅的書籍,比如哲學和數學方面每天去研讀1~2個小時,更容易集中精力。然後再去看一些輕鬆的讀物,歷史或者生物學的著作,腦子累了就去看一下文學作品,通過「時間下腳料」來學習外語,所謂的「時間下腳料」就是利用碎片時間來學習。
我們的記憶力其實都是靠事件,如果說把一切才能都集中到一個目標上,是可以取得很多成就的,柳比歇夫把一天的有效學習時間,即純時間算成10個小時,分成三個單位或者6個半單位,誤差小於10分鐘。他統計的時間記錄可以高達8個小時,最高紀錄是11個小時30分鐘,最高月紀錄是在1937年的7月,一個月工作了316個小時,平均每天7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而毛時間應該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5%~30%。
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柳比歇夫將5年作為一個階段,提前制定計劃,每過5年就把度過的時間和做過的事分析一下做總結鑑定,甚至都將計劃做到90歲。同時,他將工作分為了三類,第1類工作就是中心工作就是寫書搞研究和例行工作,也就是看參考書做筆記和寫信;第2類工作是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研討會,看文藝作品等,不屬於直接研科研的一個範圍;第3類工作就是其他需要創造力的任務。
每天只合計第1類和第2類工作的時間,一個月後把總時間相加,比如說,他每天的工作都有基本科研一個月總時間59個小時,分類昆蟲學一個月20小時,附加工作50小時,組織工作5小時,合計136個小時。第2類工作時間一般會比第1類工作時間要多出10%,月底一總結就馬上再繼續做下個月的計劃。年度總結會把一年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列出來,例如一年遊泳43次,電影10次,看戲15次,音樂會20次,展覽會10次等。
柳比歇夫的一生取得了很多成就,涉獵了很多領域,他不但是一個物理學家,也是一個雜學家,他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析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並在國外廣為翻譯出版是偉大的科學家,生物學家。最重要的是他發現了時間統計法,並用自己的一生來實踐這種枯燥的事務性記載,每天5~7行用來管理自己的時間支出,同時做月底小結和年度總結。
柳比歇夫通過時間統計法,讓自己的一生都生氣勃勃,和諧而幸福,一生都忠於青年時代的選擇,忠於自己的愛好和理想,很好的生活在了這個世界上。我希望未來也能像柳比歇夫一樣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做好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