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起義和武昌起義都在辛亥年,似乎這是清朝的劫運年份

2021-01-09 風華長歌趣說歷史

拜上帝教信徒的大規模集結,終於引起了官府的警惕。

1850年底至1851年初,清軍在花洲和金田,先後向洪秀全的隊伍發起進攻。

年僅27歲的文盲山民楊秀清,受命指揮起義軍作戰,兩戰兩捷,大敗清軍,初次顯露了他的過人天賦。

正式與清軍開戰以後,各地團營隊伍迅速向教主所在地金田村匯集,譁啦啦一下子來了數萬人。

為了嚴明紀律,增強戰鬥力,洪秀全將隊伍進行了軍事化整編:

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另外還單獨設立了女兵別營。

任命楊秀清為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

同時,號令全軍嚴明軍紀:

嚴遵軍令,令行禁止,同心合力,不得臨陣脫逃;秋毫無犯,不得劫掠百姓財物、焚燒民房,不得私藏財寶,所有財產一律上繳聖庫;不得奸邪淫亂。違令者嚴懲不貸。

之所以羅列這麼多條令,是想告訴大家,這支衣衫襤褸的農民起義隊伍,從一開始就不是烏合之眾,而是一支擁有規範制度和嚴明紀律的強有力的軍隊。

而他們的對手,朝廷正規軍(綠營部隊和八旗部隊),早已腐化墮落成官霸兵痞,打仗不行,偷奸耍滑吃空餉、欺負老百姓倒是很有一套。

1851年1月11日,正好是洪秀全37歲的生日(按農曆算)。

集結在金田村的全體團營部隊,舉行隆重的儀式,給洪教主祝壽。

洪秀全打出了「太平」的旗號,高調慶祝前不久的軍事勝利。

史稱金田起義,作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正式爆發的開端。

1851年3月23日,歲在辛亥。一個風雷激蕩的時代就此點燃:

這一天,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縣東鄉正式登基,稱天王,定國號為太平天國,冊立兒子洪天貴為幼主小天王,改鹹豐元年(農曆辛亥年)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

辛亥,這無疑是滿清王朝的劫運年份。

六十年後的辛亥革命最終埋葬了這個王朝,而墳墓的挖掘,正是始於前一個辛亥年——1851年。

雖然太平天國最終敗亡,但它客觀上促成了湘淮勢力的崛起,後來淮軍集團又演變成北洋集團,再後來,袁世凱成了北洋集團的頭領……

另一條軌跡是,洪秀全的反清故事多年以後鼓舞了一名廣東少年,他後來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此人就是孫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的兩大主角孫中山和袁世凱,竟然與六十年前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有著如此密切和奇妙的聯繫。

看來,兩個辛亥年的故事,還真不只是歷史的巧合。

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

辛亥之春,洪秀全用一個非常淺顯通俗的國號,來向世人宣誓:

我將帶領大家,創建一個公正太平、百姓安樂的人間天國。

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美麗新世界啊!

如果僅從國號以及後來的一系列宣言來看,洪秀全無疑是中國歷史眾多農民起義領袖中,最偉大、最具理想主義色彩的一位。

相比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功利口號,洪秀全的宣誓口號,顯然要高尚得多。

只不過,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時間才能檢驗誓言的成色。

多少痴心戀人的山盟海誓,多少領袖政客的莊嚴宣誓,最後都成了可笑的謊言。回頭一看,都是花言巧語。

愛情也好,政治也罷,美好的誓言固然很容易打動人心,但還是孔夫子的那句話說得實在:聽其言,觀其行。

先不說是誓言還是謊言,洪秀全如此高調地登基建國,等於是向愛新覺羅氏的滿清王朝公開叫板:

我要來奪取你的天下了。

想當年朱元璋造反的時候,採取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非常低調,唯恐過早引來元朝官軍的關注和重點鎮壓。

現如今,洪秀全手裡剛有點本錢,連一座縣城都還沒佔據,就敢登基建國,雖說氣魄非凡,但也確實有點衝動了。

一般來講,衝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清廷很快就作出了熱情的回應——調兵遣將進行更大規模的鎮壓。

在清軍的圍剿下,太平軍的局勢一度非常嚴峻:大本營紫荊山丟了,隊伍被清軍追得四處逃竄,糧食給養非常短缺。

半年後的9月25日,太平軍攻佔了永安州城,這是起義以來攻佔的第一座城市。

好不容易佔了座小城池,太平軍一邊據城堅守,一邊休整,一呆就是半年之久。

在永安,天王洪秀全再次做出了大手筆的舉動:下詔封王——

封楊秀清為東王,管治東方各國;封蕭朝貴為西王,管治西方各國;封馮雲山為南王,管治南方各國;封韋昌輝為北王,管治北方各國;封石達開為翼王,羽翼天朝。以上諸王,俱受東王節制。

剛佔據一個小小的州城,還被清軍四面合圍,卻依然可以分封諸王,管治四方萬國!

洪天王,你這是給弟兄們畫餅充飢呢?還是想東南西北湊一桌打麻將?

不帶這麼玩滴!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上講,論功行賞排座次,這對於激勵屬下,團結隊伍,穩固軍心,還是很有必要的。

只不過,作為大當家的,洪秀全顯然犯了一個嚴重錯誤:

他封給二當家楊秀清的權力有點過頭了,內訌的隱患就此埋下。

從此,太平天國逐漸形成了一個奇怪的領導體制,天王越來越少親自處理軍政事務,而是開始縱慾享樂(此時他已擁有36名后妃娘娘)。

東王則成為實際上的太平軍統帥,發號施令,實權越來越大。

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間的權力失衡,向來是大忌。只是目前忙於應付清軍,大家暫時還能相安無事。

1852年4月,太平軍在楊秀清的組織指揮下,順利從永安突圍,先後兩次大敗尾追的清軍,並攻佔全州,準備進軍湖南。

然而,太平軍很快又遭受了重大損失:

先是南王馮雲山中炮負重傷,然後又在蓑衣渡遭遇清軍江忠源部的伏擊,隊伍傷亡不小,馮雲山也因傷勢惡化而死。

太平軍被迫改變進軍路線,襲取湖南道州,並在此駐留休整了兩月。

此時的太平軍,士氣低落,士兵們懷念廣西故土,受挫之後更是思鄉情切,一時間軍心動搖。

高層將領對於下一步的行動也是意見不一,不少人主張殺回廣西老家,還有人主張進軍四川,莫衷一是。

大家爭吵不休,楊秀清卻一臉嚴肅,神色凝重。

東王一發話,大家頓時安靜下來:

「我們已騎上虎背,豈能再顧戀鄉土?殺回廣西就是死路一條!如今之策,唯有北上進軍湖廣,全力招兵買馬壯大隊伍,然後順江東下,據金陵為都城,再派遣大將率兵北伐,必能覆滅清廷,奪取天下!」

聽了東王一番訓示,大家紛紛點頭稱是,洪秀全也表示贊同。

正是楊秀清的高瞻遠矚,力排眾議,讓全軍上下統一了戰略目標,軍心也穩定下來。

太平軍從此走出了山重水複的困境,迎來了柳暗花明的蓬勃發展時期。

不久後,太平軍一舉攻佔湘南重鎮郴州,兵鋒直指省城長沙。

連年大災後的湘南地區,眾多的貧苦民眾如一堆乾柴,呼啦一下子就被起義的太平軍點燃,紛紛加入隊伍。

說起來,湖南對於太平天國的命運起伏,還真是有意思。

太平軍1852年6月剛進入湖南時,頂多剩下萬把人的隊伍,被清軍追得四處流竄,還剛剛打了大敗仗;

而到當年底撤離湖南進軍武昌時,半年左右的時間,太平軍的隊伍,已迅猛壯大到十萬餘人。

另外,太平軍還在湖南收穫了「特種部隊」。

在郴州,數千煤礦工人參加太平軍,組建成「土營」部隊。

他們特別善於挖地道炸城牆,在以後的攻城戰鬥中大顯神威。

在嶽陽,大批船夫漁民攜帶上萬船隻加入太平軍,組建成水師部隊,其水戰實力非常強悍。

太平軍達到這樣的兵力,清廷再想要撲滅,難度就相當大了。

因此,太平天國雖興起於廣西,卻壯大於湖南,三湘子弟踴躍參軍,功不可沒。

然而,湖南很快又成了太平天國的噩夢。

一年多後,湖南人曾國藩組建湘軍,從此成為太平軍的苦主和勁敵。

湘軍士兵基本上都是湖南的貧苦農民組成的,太平軍中也有很多是來自湖南的貧民。

都是湖南老鄉,都是貧苦大眾,雙方流血廝殺,成就的卻是洪天王的驕奢淫逸,還有曾侯爺的赫赫功勳。

一將功成萬骨枯,貧苦百姓們期盼的天國,卻從未出現。

可悲,可嘆。

備註:本文節選自風華長歌原創的《說晚清 道民國》一書。

相關焦點

  • 解析:太平天國運動折騰十四年,為什麼不如辛亥革命的半年時間?
    前言: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朝的局勢十分危險,而太平天國和清朝對戰十四年,最終,清朝粉碎了太平天國運動,得以延續下去。而武昌起義前夕,大清國主體上處於四海昇平的狀態,但是,武昌起義後,只半年時間,清朝就滅亡了。這其中原因何在?
  • 辛亥年的八卦|《辛亥:搖晃的中國》
    1911辛亥年,武昌起義終於徹底撬動了搖晃中的清王朝,1912年的1月1日成了民國元年,清帝王朝結束了,中國2132年的帝制歷史也宣告終結,它們在辛亥這年走進了歷史。辛亥年發生的一切,更像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戲。由於這段大戲既不屬於清政府、也不屬於國民黨,更不屬於新中國,所以各方都沒有粉飾的需求,世人才得以了解更多的細節和八卦。
  • 「紅羊劫運日相催 要把乾坤扭轉來」——辛亥革命106年
    原標題:「紅羊劫運日相催 要把乾坤扭轉來」——辛亥革命106年
  • 辛亥年,清王朝的劫數難逃之年
    1851年,農曆辛亥年,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9月太平軍攻佔永安。在那裡,洪秀全以「太平天囯」為國號,制定官制,分封諸王,楊秀清為東王,肖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都受東王節制。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上面這段分析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各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介紹中日甲午戰爭之時通常都是用類似的表述,也就是說,是朝鮮發生了亂局,日本趁機而入準備實現侵略野心並對傳統東亞霸主清朝進行打擊,最終獲勝。根據教科書所說,它領導了朝鮮(這裡指朝鮮王朝,包括了現在的朝鮮和韓國)的農民起義,那麼這是不是一個類似搞起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之類的組織呢?其實,這兩者還真的有點相似,但也不完全一樣,要介紹「東學黨」,首先要了解朝鮮半島的情況。
  • 戰史今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10月10日(夏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譜寫了資產階級革命奪取全國勝利的新篇章。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徵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眾奮起反抗,鬥爭風起雲湧。但是這些鬥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
  • 太平天國真正滅亡的原因是什麼,為何連史書都不敢記載?
    清末,廣東花都人洪秀全多次赴廣州趕考落第,從1851年開始領導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到1874年石達開的餘部在貴州覆滅,成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農民運動。這場天平天國運動從反對清朝的統治到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從廣西金田走到全國各地,從清朝鹹豐一直到同治,太平天國被載入歷史書中,然而有沒有被記錄在歷史中的事情?
  • 辛亥年滎經同志會起義抗清始末
    現古城遺址已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那裡出土的許多歷史文物,都可證明滎經的經濟、文化開發很早。有不少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也有不少歷史名人在這裡成長或生活過。有革命傳統的滎經人民,無論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近代的辛亥革命,以及現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風氣早開,積極響應,並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為大家講一講辛亥年滎經同志會起義抗清的歷史。
  • 父是太平天國義士,自己是辛亥元老,來說說民國英雄李烈鈞其人
    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應表現在華麗的語言上,而是應該表現在為祖國和為人民謀福利的行動上。——杜勃羅留波夫李烈鈞的俠氣從他的字號上就能看出來:俠如和俠黃。正如金庸所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李烈鈞也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一生先是反抗清朝的統治,接下來跟隨孫中山反袁護法,在抗日戰爭中也毫不退縮,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解放。
  • 西安辛亥革命,清朝的「官老爺」當時都跑到哪裡去了?
    除了武昌和西安發生激烈戰鬥,其它各省基本上是傳檄而定,袁世凱只用了區區400萬年薪就買斷了滿清276年的基業,中國進入民國時期。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義,湖北光復,11天後西安武裝起義,陝西光復。相比於武昌起義,西安起義軍真正碰到了鋼板上,西安滿城不但有上萬八旗兵,當時主政陝西的清朝五駕馬車地方官個個也不是省油的燈。
  •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大改名",一個比一個搞笑,來看你的老家叫啥?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太平天國曾經給各個省份&34;,真是一個比一個搞笑,快來看看你的老家以前叫什麼?學過歷史的都應該清楚,在清朝那個封建的社會曾經有一群農民起義,此次農民起義前期還算不錯,成立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主力軍就是洪秀全。
  • 太平天國真的是邪教組織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兩橫上長下短;「囯」字內為「王」字),後期,後期曾先後改稱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 太平天國戰略家:如果洪秀全聽從他的計謀,大清早就滅亡了
    太平天國運動是封建王朝時期最後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同時也是歷史上聲勢最為浩蕩的農民起義。 但這個號稱史上最大型的農民起義運動,最終還是難逃失敗的結局,而且帶頭人洪秀全和石達開等人,不僅被清軍殺死,連他們的親人和朋友都被追殺。  他們的家室要麼就被殺死,要麼隱姓埋名,直到清朝滅亡了都不一定敢告訴世人真實身份。
  • 太平天國與軍閥割據
    其前中期以旗兵和綠營為主,隨著整個政權、社會的日益腐敗,至乾隆後期,旗兵和綠營這些「經制兵」,也就是所謂吃官餉皇糧的正規軍逐漸喪失實際戰鬥力;嘉慶年間的川楚白蓮教暴動中,已經出現團練苦戰,綠營收功的奇怪現象,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清朝經制兵的沒落。
  • "穿越"武昌起義門
    華夏經緯網8月27日訊:(記者李昕)26日,陣陣清風為酷暑中的武漢送來了難得的清涼,讓「第十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一行的媒體朋友們心情大振,先後參訪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昌起義門、中山艦博物館,在導遊聲情並茂的講解中,現代化聲光電的影像中,仿佛回到了辛亥革命年代,觸摸到了「首義之城」的歷史脈搏。
  • 辛亥 一個帝國的崩潰,導火索竟是因為找不到一個菸灰缸
    離十二點還有半小時,軍警就已闖入文學社總部,蔣翊武僥倖逃脫,而被捕的起義骨幹彭楚藩、劉復基和楊宏勝,第二天清早人頭就掛到了武昌城的門樓上。至此,起義領導人已經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革命軍一盤散沙一片混亂。就這樣還能起義?還能成功?連鬼都不信。
  • 辛亥革命後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你知道「白狼」與「扶漢軍」嗎
    武昌起義~影視圖片 畢竟在那個革命的時期,似乎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革命的戰鬥中來,在河南寶豐縣,有一個叫白朗的人,在武昌起義爆發之際,也組織了三十餘人響應,並以傳統到農民起義的「劫富濟貧」為號召,聚嘯山林。
  • 英雄烈士譜:辛亥武昌「首義功臣」——蔣翊武
    新華社發蔣翊武(1885—1913),漢族,湖南澧州(今澧縣)人,初名保勷,字伯夔。我國近現代傑出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家,辛亥武昌首義的主要組織、領導者。蔣翊武少時勤奮好學,天資聰穎,「為人豪爽,灑脫不拘,關心國事,抱負非凡」。1901年,蔣翊武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澧州官立高等小學堂學習。1903年,進入常德西路師範學校學習。少年蔣翊武廣泛「搜求披閱」革命書報,積極投身學運和青年革命活動。1904年,黃興策劃長沙起義。
  • 辛亥年N個瞬間:一個帝國何以死於一場感冒(圖)
    這一年,是從隆裕皇太后萬壽聖節(正月初十)的歌舞昇平開始的,而在這一年行將結束的十二月二十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卻頒布了一紙退位詔書,中國的封建政權就此曲終人散。歷史的急轉直下,在當時絕大多數人(包括革命領袖)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一年,如同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開篇所說,「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