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朝的局勢十分危險,而太平天國和清朝對戰十四年,最終,清朝粉碎了太平天國運動,得以延續下去。而武昌起義前夕,大清國主體上處於四海昇平的狀態,但是,武昌起義後,只半年時間,清朝就滅亡了。這其中原因何在?
1、 大清國的風雨飄搖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大清帝國,處於空前的危機狀態:甚至認為清朝處於滅亡的前夜也不為過:當時清朝江南省幾乎被太平軍佔領。而江南省對大清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大清國財政的主要來源丟了,大清國的錢包沒有了。並且,當時清朝的全境都在打仗:雲南的農民軍割據云南,四川的農民軍宣布認同太平天國起義,上海有小刀會,而北方還有捻軍。此時的清朝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太平。
這種情況讓一個出現在以往的王朝,那麼,這個王朝多半沒救了。但是,即便這樣,清朝還是逐步將各路農民軍悉數消滅,並且還實現了所謂的"統治中興"。並且,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持續了十四年,但是即便這樣,也沒能將風雨飄搖的清朝推翻,反倒是讓清朝有了絕地反擊的機會。而辛亥革命則截然不同。
從武昌起義開始算起,到清朝隆裕太后宣布退位為止,前後不過半年時間。這其中的差別,其實可以從清朝方面和太平天國方面,兩個方向來分析。
2、 清朝方面
太平天國時代的清朝,雖然較為腐朽。但是,卻被廣大士紳階層奉為正統。因此,只要大清朝廷一聲號令,諸如曾國藩這樣的地方鄉紳,就會組織軍隊幫助清朝進攻太平天國。並且當時清朝方面,還處於革新狀態。鹹豐帝為人保守。但是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發動政權奪取政權,而後支持洋務派進行改革。雖然後世評價洋務運動,認為洋務運動局限性很大。但是有一點不能夠否認:那就是洋務運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國力。
清朝的正統性,讓清朝得到了傳統知識分子的支持,而清朝奉行洋務運動,也獲得了很多當時的進步人士的支持。並且,清朝作為一個正統王朝,畢竟已經有過百餘年的治國經驗和行政經驗,這方面,比起對方的一系列農民政權要具備優越性。因此,清朝能夠實現凝聚力,來對付各路農民起義軍。而武昌起義時期,情況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首先在權力分配方面。慈禧太后在世的時候,可以一個人掌握清朝的權力。
而慈禧太后死後,隆裕太后和攝政王之間不斷爭奪權力,這就導致了清朝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有效的決策。這就意味著:清朝在當時做了很多貽誤戰機的事情。並且,當時的社會,進步人士或者主張君主立憲,或者主張共和國體,而清朝在君主立憲方面毫無任何誠意可言,因此導致了很多君主立憲的支持者對清朝失去了信心,不願意為挽救清朝的滅亡而出力。
並且,在20世紀初期,傳統的知識分子,不論是社會話語權還是社會能量方面,都遠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可比。這就意味著,清朝在武昌起義的時候,已經陷入了孤家寡人的狀態。因此,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先是南方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獨立,緊接著,袁世凱等北洋軍閥也逼迫宣統帝遜位。由於大清國的軍隊以及各路名流都反對清朝繼續存在下去,於是,清朝滅亡了。
當然,雖然直到30年代,還依舊存在大量的清朝遺老遺少,但是這部分人,屬於極少數的傳統知識分子。並且這部分知識分子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得到過清朝好處的那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清朝所能依靠的力量,已經完全不能保障清朝的政權安全了,清朝不滅反倒是不科學。
3、 太平天國方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起義爆發過多少次?具體數字只怕已經難以統計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可以忽略不計。不說別的,以唐朝為例。唐朝從唐高祖在位期間,就爆發過農民起義,此外,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數量貫穿整個唐朝。而且,這種情況,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是常態。只不過這些農民起義的規模相對小一些。舉個簡單的例子:
宋朝初年的王小波起義,局限於四川,明朝初年的唐賽兒起義,局限於山東。但是,這些農民起義的數量,如果計算絕對數字,絕對是數以千計。而從陳勝吳廣到清朝滅亡,這些年來,農民起義的成功案例有多少?只怕千分之十都沒有。所以,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可以忽略不計。而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偏低,主要的原因在於農民起義軍建立的政權的凝聚力較差,組織化也較低。
最主要的是,農民政權對於掌權、行政這些領域,沒有任何經驗,單就這一點來說,農民政權就十分吃虧。太平天國就是典型。從洪秀全胡亂設計的一系列政策就可以看出來,太平天國難成氣候。甚至天京事變的本質,就是太平天國高層之間互相爭奪權力的一種火併。事實上,清朝能順利消滅太平天國,一定程度上就和太平天國內部的譁變有關:韋昌輝殺害楊秀清,而洪秀全殺死韋昌輝,逼走了石達開,這一系列折騰,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潰敗。
而辛亥革命比照太平天國截然不同。其實辛亥革命的本質是三方力量的競爭:南方的民國政府,北方的清政府,以及清政府孕育出來的北洋軍閥。最終,在北洋軍閥和額民國政府達成協議以後,清朝滅亡。
結語:
其實從性質來說,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也存在著本質不同。太平天國是農民起義屬性,而辛亥革命則屬於資產階級革命屬性。性質的不同,也導致了結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