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太平天國運動折騰十四年,為什麼不如辛亥革命的半年時間?

2021-01-21 一隻歷史君

前言: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朝的局勢十分危險,而太平天國和清朝對戰十四年,最終,清朝粉碎了太平天國運動,得以延續下去。而武昌起義前夕,大清國主體上處於四海昇平的狀態,但是,武昌起義後,只半年時間,清朝就滅亡了。這其中原因何在?

1、 大清國的風雨飄搖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大清帝國,處於空前的危機狀態:甚至認為清朝處於滅亡的前夜也不為過:當時清朝江南省幾乎被太平軍佔領。而江南省對大清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大清國財政的主要來源丟了,大清國的錢包沒有了。並且,當時清朝的全境都在打仗:雲南的農民軍割據云南,四川的農民軍宣布認同太平天國起義,上海有小刀會,而北方還有捻軍。此時的清朝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太平。

這種情況讓一個出現在以往的王朝,那麼,這個王朝多半沒救了。但是,即便這樣,清朝還是逐步將各路農民軍悉數消滅,並且還實現了所謂的"統治中興"。並且,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持續了十四年,但是即便這樣,也沒能將風雨飄搖的清朝推翻,反倒是讓清朝有了絕地反擊的機會。而辛亥革命則截然不同。

從武昌起義開始算起,到清朝隆裕太后宣布退位為止,前後不過半年時間。這其中的差別,其實可以從清朝方面和太平天國方面,兩個方向來分析。

2、 清朝方面

太平天國時代的清朝,雖然較為腐朽。但是,卻被廣大士紳階層奉為正統。因此,只要大清朝廷一聲號令,諸如曾國藩這樣的地方鄉紳,就會組織軍隊幫助清朝進攻太平天國。並且當時清朝方面,還處於革新狀態。鹹豐帝為人保守。但是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發動政權奪取政權,而後支持洋務派進行改革。雖然後世評價洋務運動,認為洋務運動局限性很大。但是有一點不能夠否認:那就是洋務運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國力。

清朝的正統性,讓清朝得到了傳統知識分子的支持,而清朝奉行洋務運動,也獲得了很多當時的進步人士的支持。並且,清朝作為一個正統王朝,畢竟已經有過百餘年的治國經驗和行政經驗,這方面,比起對方的一系列農民政權要具備優越性。因此,清朝能夠實現凝聚力,來對付各路農民起義軍。而武昌起義時期,情況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首先在權力分配方面。慈禧太后在世的時候,可以一個人掌握清朝的權力。

而慈禧太后死後,隆裕太后和攝政王之間不斷爭奪權力,這就導致了清朝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有效的決策。這就意味著:清朝在當時做了很多貽誤戰機的事情。並且,當時的社會,進步人士或者主張君主立憲,或者主張共和國體,而清朝在君主立憲方面毫無任何誠意可言,因此導致了很多君主立憲的支持者對清朝失去了信心,不願意為挽救清朝的滅亡而出力。

並且,在20世紀初期,傳統的知識分子,不論是社會話語權還是社會能量方面,都遠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可比。這就意味著,清朝在武昌起義的時候,已經陷入了孤家寡人的狀態。因此,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先是南方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獨立,緊接著,袁世凱等北洋軍閥也逼迫宣統帝遜位。由於大清國的軍隊以及各路名流都反對清朝繼續存在下去,於是,清朝滅亡了。

當然,雖然直到30年代,還依舊存在大量的清朝遺老遺少,但是這部分人,屬於極少數的傳統知識分子。並且這部分知識分子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得到過清朝好處的那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清朝所能依靠的力量,已經完全不能保障清朝的政權安全了,清朝不滅反倒是不科學。

3、 太平天國方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起義爆發過多少次?具體數字只怕已經難以統計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可以忽略不計。不說別的,以唐朝為例。唐朝從唐高祖在位期間,就爆發過農民起義,此外,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數量貫穿整個唐朝。而且,這種情況,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是常態。只不過這些農民起義的規模相對小一些。舉個簡單的例子:

宋朝初年的王小波起義,局限於四川,明朝初年的唐賽兒起義,局限於山東。但是,這些農民起義的數量,如果計算絕對數字,絕對是數以千計。而從陳勝吳廣到清朝滅亡,這些年來,農民起義的成功案例有多少?只怕千分之十都沒有。所以,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可以忽略不計。而農民起義的成功率偏低,主要的原因在於農民起義軍建立的政權的凝聚力較差,組織化也較低。

最主要的是,農民政權對於掌權、行政這些領域,沒有任何經驗,單就這一點來說,農民政權就十分吃虧。太平天國就是典型。從洪秀全胡亂設計的一系列政策就可以看出來,太平天國難成氣候。甚至天京事變的本質,就是太平天國高層之間互相爭奪權力的一種火併。事實上,清朝能順利消滅太平天國,一定程度上就和太平天國內部的譁變有關:韋昌輝殺害楊秀清,而洪秀全殺死韋昌輝,逼走了石達開,這一系列折騰,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潰敗。

而辛亥革命比照太平天國截然不同。其實辛亥革命的本質是三方力量的競爭:南方的民國政府,北方的清政府,以及清政府孕育出來的北洋軍閥。最終,在北洋軍閥和額民國政府達成協議以後,清朝滅亡。

結語:

其實從性質來說,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也存在著本質不同。太平天國是農民起義屬性,而辛亥革命則屬於資產階級革命屬性。性質的不同,也導致了結果的不同。

相關焦點

  • 學者:海外對孫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北京晨報:為什麼加拿大僑界這麼重視辛亥革命?  陶短房:加拿大是華僑重鎮,洪門要地,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都曾在這裡活動過,著名的革命與改良論戰,維多利亞和溫哥華就是主戰場之一,許多華僑組織從當年傳承至今。1911年,海外同盟會與致公堂全面合作,孫中山本人也加入致公堂,這是洪門的一支,1903年孫先生便已加入了洪門,所以洪門認為辛亥革命是自己的事。
  • 高二歷史教案:《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現代化是晚清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向,最能體現這一趨向的是(  )  A.洋務運動—戊戌政變—清末新政     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C.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     D.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5.(2009年廣東高考10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    )  A.總統制     B.
  • 太平天國起義和武昌起義都在辛亥年,似乎這是清朝的劫運年份
    史稱金田起義,作為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正式爆發的開端。1851年3月23日,歲在辛亥。一個風雷激蕩的時代就此點燃:這一天,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縣東鄉正式登基,稱天王,定國號為太平天國,冊立兒子洪天貴為幼主小天王,改鹹豐元年(農曆辛亥年)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辛亥,這無疑是滿清王朝的劫運年份。
  • 我寫電視劇《辛亥革命》
    四十三集電視劇《辛亥革命》是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寫的。      去年,中央主管部門的領導兩次和我約談,希望我寫一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電視連續劇。由此,他們得出如下的結論:假設沒有鴉片戰爭、沒有太平天國起義、沒有中法馬江之戰、沒有甲午戰爭、沒有維新變法、沒有義和團運動、沒有辛亥革命……沒有解放戰爭等等,中國將會如何強大。換言之,一切志士仁人發動的歷次革命活動是錯誤的;孫中山為推翻帝制、創建共和而建立的同盟會、國民黨是錯誤的;中國共產黨人發動的前赴後繼的革命則更是錯誤的!結論:中國近代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上述一個接一個的革命。
  • 何亮亮:中國真正革命不是辛亥革命 是1927年大革命
    為什麼1927年這個年份非常重要,時事評論員何亮亮認為,中國真正的革命其實既不是辛亥革命,也不是五四運動,而是1927年那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由南向北的那場大革命。何亮亮:今天的傳播焦點,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新書《中國1927:誰主沉浮》。
  • 馬勇:辛亥革命新解讀
    因為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人對之前30年的發展道路沒有任何懷疑,之前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使中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恢復和增長,三十年的增長,已經遠遠恢復了原來的外國列強打擊和太平天國打擊造成的損失,到了1891年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 這個時候,中國人並沒有憂患意識,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就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中國小小的和日本打了一下,中國的老百姓不知道打成什麼樣子,但是中國就打敗了。
  • 此人起事十四年,中國損失了一億六千萬人口,幾乎與蝗蟲無異
    滿清之後派來的軍隊並不能將太平天國趕盡殺絕,讓洪秀全等人帶兵突圍而出,在東鄉地區繼續發展。傳說,當時洪秀全後宮中的嬪妃就已經有八十幾人,遠勝清朝嬪妃最多的乾隆皇帝五十五人。土鱉一樣的洪秀全沒能力賜給自己八十幾個美妃好聽的封號,只能將她們「數位化管理」,稱她們為「一號妃」、「二號妃」等,讓人笑掉大牙。
  • 太平天國之主洪秀全在臨終之前神秘荒誕言行隱藏著什麼大秘密?
    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大地,密雲不雨,天空沉沉悶悶,正在醞釀一場大風暴。在這種氛圍下,如《洪楊演義》一類鼓吹革命的書籍應運而出,這些書,把洪秀全塑造成了一個堪與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相媲美的英雄人物,金光閃閃,形象高大上,振臂一呼,群者雲集。孫中山讀《洪楊演義》,情不自禁地說:「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劍,驅逐異胡,即位於南京。」
  •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場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一場又成功又失敗的革命。失敗是因為由於當時中國缺乏強大的資產階級等眾多原因,這場革命最終失敗,成功是因為革命雖然最後失敗,卻為中國乃至歷史創下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劉樂 焦瑩)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一個世紀之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專題報導: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11-09-08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運動。
  • 金衝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鬱積多年憤怒大爆發
    四川民眾由保路運動發展到武裝起義,清政府急調湖北等省軍隊入川鎮壓。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區有14個先後獨立。這次起義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由於1911年是幹支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圖為革命軍佔領武昌城後,軍政府掛起象徵十八省團結一致的十八星軍旗(資料照片)。
  •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還只能仰仗袁世凱所代表的新軍。除新軍外,清朝原先的部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八旗軍,也就是清朝最早在關外起家的部隊,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13萬人,這部分軍隊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戰鬥力非常強。
  • 辛亥革命,它的深遠意義,和近代作家肩負的歷史責任
    湖北近代作家在辛亥革命時期,敏銳地意識到這場革命的深遠意義和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自覺地投身民主革命活動,並用詩文記錄下了辛亥革命的整個歷史進程,內容頗為廣泛,主題也很鮮明。其反映的具體內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史論: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連原本十分溫和的立憲派發動的請願早開國會運動,也在清廷高壓下失敗。人們對這個政府已喪失掉最後一點希望。  長沙海關稅務司偉克非在武昌起義前將近半年寫給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信中說:「毫無疑問,大多數老百姓是希望換個政府的,不能說他們是革命黨,但是他們對於推翻清朝的嘗試是衷心贊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將來,一場革命是免不了的。」  人心向背決定一切。
  •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這兩大原因不可忽視
    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一次革命之一,推翻了統治中國長達262年的滿清王朝,終結了長達2000多年的帝制,然而,辛亥革命卻沒有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況中帶出,實際上辛亥革命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
  • 辛亥革命:歷史與現實的意義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權帝制,是中國歷史了不起的轉折和成就,它所帶來的思想解放是歷史空前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的新局面,兩千多年的皇權觀一夕傾覆,當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國人以巨大的熱情擁抱新思想和新觀念,思想空前活躍,民意空前旺盛。隨後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順理成章,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蔚為潮流。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