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2021-01-10 騰訊網

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還只能仰仗袁世凱所代表的新軍。除新軍外,清朝原先的部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八旗軍,也就是清朝最早在關外起家的部隊,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13萬人,這部分軍隊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戰鬥力非常強。在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八旗軍就駐防在了全國各地;另一部分是綠營兵,隨著清朝入關以後逐步統治全國,原先的八旗軍人數明顯不足,便招募了許多漢族人加入正規軍,這些正規軍因為都是打著綠色的旗幟,因此也被稱為綠營兵,在清朝滅亡的時候大約有46萬人。

清朝前期戰爭較多,八旗軍和綠營兵經常處於作戰的狀態,因此前期的時候八旗和綠營戰鬥力較強,但隨著中期以後逐漸步入和平,承平日久的生活長了,八旗和綠營也就懈怠了下來,戰鬥力就大不如前了。而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八旗和綠營就已經完全不行了,被太平軍經常按在地上摩擦,清朝靠著這樣的部隊是無法維持統治的,於是便允許各地招募團練,這才有了湘軍、淮軍的崛起。

到了甲午戰爭時期,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舊軍被日本的新軍打得體無完膚,這讓清政府開始意識到組建新軍的必要,於是在庚子戰爭之後,清朝就開始在全國大量地編練起了新軍。在辛亥革命時期,全國的新軍共有19個鎮、18個協(一個協相當於一個旅,兩個協相當於一鎮)。

在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八旗軍和綠營軍共有近60萬人,雖然人數眾多,但都駐防在全國各地,且戰鬥力完全就是弱雞,根本就指望不上。而戰鬥力強悍的新軍也多在全國各地駐防,能夠動用的機動兵力只有袁世凱手上的北洋六鎮,大約在7萬人左右。

▲辛亥革命後不久,全國就有15個省獨立了

當時如果只是一兩個地方出現了起義,袁世凱的北洋六鎮還是能夠鎮壓下去的,但問題在於,辛亥革命後不久,全國有15個省宣布獨立,僅憑袁世凱手上的6個鎮去鎮壓15個省的起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當然,袁世凱鎮壓不了當時的革命,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當時的新軍中大部分其實已經被革命黨人控制了,而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其實也被袁世凱控制了,換句話說,當時的新軍基本就不受清廷的控制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袁世凱剛開始操練新軍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培養自己的勢力,我們在《走向共和》這部片子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當袁世凱給士兵們發餉的時候,士兵們都會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之類效忠袁世凱的口號,但這都是電視劇根據實際情況演繹出來的,實際上袁世凱也不會這樣做,這樣做的話清廷很快就會知道,袁世凱就是有一萬個腦袋也不夠砍的,但他在控制軍隊方面確實有一手,其手段就是控制了人事權。

在袁世凱手下,如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這些人的特點就是非常有才幹但是沒出身。如徐世昌本來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沒有背景也當不了官,甚至養家餬口都有問題,便在袁世凱家當了家庭教師,後來被袁世凱提拔重用才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再如段祺瑞、馮國璋這些留過洋的軍人,他們在清廷中也沒有任何背景,要想出人頭地也只能靠袁世凱。當然袁世凱能用這些人,也是緣於他訓練的都是新軍,新軍的組織形式和訓練方式與之前的舊軍都不一樣,只能用那些學習過西方軍事思想的人才,尤其是留過洋的人才,這也是他能在軍中大量使用新式軍官的原因。

總而言之,袁世凱新軍中的那些軍官基本就只能依仗袁世凱來打開升遷的渠道,這也是為什麼辛亥革命的時候,袁世凱即便在家閒賦,北洋軍也不受清廷指揮,只願意接受袁世凱指揮的原因,誰不想升官發財呢?

除了袁世凱的新軍,地方上的新軍情況又如何呢?其實已經被充滿了革命思想的新式軍官所掌握。在清朝末期,僅僅到日本留學的留學生就超過了8000人,這8000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學習的軍事,他們多在日本接觸了同盟會,接受了革命思想。這些人回國的時候正好就趕上了各地都要大規模地操練新軍,而各地要操練新軍就只能找那些人呢?自然是他們這些留過洋學過西方軍事的人了,於是大量有著革命思想的軍官就進入了清廷的新軍系統,甚至進入了新軍的領導層,如蔡鍔、吳祿貞、藍天蔚等等,一大批人都成為了新軍的骨幹。

▲以蔡鍔等人為代表的革命軍官早已充斥在了各地的新軍當中

比如說蔡鍔,他是梁啓超的學生,追隨梁啓超到了日本在日本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了軍事。1904年回國的時候立馬就被廣西政府招募為新軍教官,在廣西督練了整整六年的新軍,當上了廣西新軍第一標的統代,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雲貴總督甚至還邀請蔡鍔擔任雲貴督軍。在蔡鍔擔任雲貴督軍後,竟然發現軍中如李根源、唐繼堯等意圖反清的軍官充斥於雲貴新軍當中,於是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雲貴新軍起義也就非常順利了。

再說下另一個代表人物吳祿貞,他先是被湖廣總督張之洞看中,專門派去日本留學,1901年回國後就受到了張之洞的重用,而吳祿貞就是一個革命黨人,到了武昌以後就建立了專門的革命組織,把一群有著革命思想的人組織了起來,準備時機一到就起兵推翻滿清政府。

他在帶兵的時候就對士兵進行了篩選,他要求士兵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這樣的一群士兵雖然沒有留過洋,但這些人中很多之前就是舉人、貢生,接受新思想非常快,很快武昌的新軍就成了一支有著革命思想的軍隊了。1906年的時候吳祿貞雖然離開了湖北新軍,但他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同學藍天蔚接替了他的職務,他延續了吳祿貞的做法,繼續招收接受新思想的人入伍,凡是忠於清廷的人他一概不用,所以他的部隊就成了一支堅決要推翻滿清政府的軍隊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革命會首先發生在武昌,就是因為有了吳祿貞、藍天蔚等人打下的深厚基礎。

所以看到這裡你也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清政府只能依仗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了。清廷原先的人馬無論是八旗軍還是綠營兵早已不堪重用,而能用的新軍當中,各地新軍實際上大部分已經為革命黨人所掌握,在武昌起義後隨著15省的獨立而脫離了清廷,成了反清武裝,要用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武昌起義後,清廷就立即命令北洋軍前去武昌鎮壓革命,不過這個時候北洋軍的大佬都表示只接受袁世凱的指揮,袁世凱不出山他們就不會去鎮壓革命。於是清廷的攝政王載灃不得不下令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不過袁世凱對於這個任命並不滿意,還是沒出山。武昌起義後不久,黃岡、漢川、京山、天門、潛江等地的革命黨也紛紛起義,革命開始做大做強了起來。

事情到了這一步,帝國主義列強也坐不住了,他們紛紛向清廷表示,如果清廷無法控制局面,他們可就要武力幹涉了。面對列強的步步緊逼,載灃沒有辦法只得再次啟用袁世凱,這個時候袁世凱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那就是要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說白了就是要掌控清廷幾乎全部的軍政大權。

面對萬分危急的局面,載灃不得不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讓他當了內閣總理大臣,把清廷的權力幾乎全部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中。其實到了這個地步,載灃就是不同意也只能同意了。一是當時武昌起義的風暴已經刮到了全國各地,先後有15個省宣布獨立,清廷的統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境地;二是如果不能鎮壓起義,帝國主義列強就要出面幹預,到時後果會更加不堪設想;三是只有袁世凱才能節制新軍,組織人馬對革命進行鎮壓,清廷對新軍已經失控!

袁世凱在復出後才發現當時的局面實際上已經不可挽回了。在武昌方面袁世凱就出動了兩鎮兵馬鎮壓武昌革命。之後江蘇宣布獨立,袁世凱不得不抽調一鎮兵馬入駐江蘇鎮壓東南的起義。後來陝西和山西也宣布獨立了,袁世凱又要安排部分北洋軍到陝西和山西去鎮壓革命。除了這些地方,全國各地都有革命,袁世凱還要留一部分軍隊駐守京城,而北洋軍也就這麼幾萬人,要分成十幾部分到全國各地鎮壓起義,跟各地的起義軍死磕,這樣搞下去,整個北洋軍遲早會給耗光。

▲面對著如此局面,袁宮保表示,皇上,我實在是太難了

袁世凱一方面也確實努力了,發現行不通,另一方面袁世凱也有自己的想法。對於袁世凱來說,他也想獲得更大的權力,既然鎮壓行不通,他就試著與南方的革命黨人談判了起來,多少想利用南北談判的機會為自己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在與南方談判的過程中,革命黨人的領袖孫中山提出了他的價碼: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可以擔任民國大總統。這個價碼開得非常高,以至於當袁世凱聽到的時候都有些不敢相信。

我們可以站在袁世凱的立場來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他不接受這個價碼,繼續為清廷效力,最好的結局也就跟曾國藩差不多,最後放棄所有的權力告老還鄉。但是能不能跟曾國藩一樣還不好說,畢竟他在上位的時候已經得罪了太多的滿清權貴,一旦他失去權力,這些滿清權貴會不會辦了他都是不好說的,只有自己掌握了最高的權力,對於自己來說才是最安全的。也就是說,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價碼,不但對他是最安全的選擇,同時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畢竟在清廷效力怎麼著頭上也有個皇帝壓著他,而當民國大總統他就是最大的,沒人能壓得了他。

袁世凱很快就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價碼,於是開始四處營造南北議和的氛圍,同時不斷地對清廷施壓,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退位。當然清帝的最終退位,並不是袁世凱勸說的結果,到了這個時候清廷已經無兵可用的境地。八旗和綠營在革命爆發後基本沒什麼抵抗就被各地的起義軍消滅大半,根本就起不到一點作用。有戰鬥力的新軍來說,大部分又為革命黨人所掌握,唯一能用的北洋新軍卻控制在袁世凱的手裡,當袁世凱也反水了以後,整個清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最終清廷接受了退位的結果,也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畢竟如果硬撐下去,會被人武裝推翻,到時候搞不好命都保不住。乘著現在還有點籌碼的時候,爭取到一個好的退位條件,不但能保住命,以後的生活也能有些保障,於是退位也就成了當時清廷的最佳選擇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其實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北洋軍方面:北洋新軍的來龍去脈以及組成,他們與袁世凱有著什麼歷史淵源?2、袁世凱方面:自古擁兵自重的將帥數不勝數,為何袁世凱成功讓北洋軍成了自己的私家軍、最後還依靠這股力量逼清帝遜位、讓自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
  • 民國100萬銀元能建立多少軍隊?來看看北洋軍閥總數量,就知道了
    民國100萬銀元能建立多少軍隊?來看看北洋軍閥總數量,就知道了 民國,是很多人喜歡的時代,畢竟,在那個時代,有大師輩出的時代,也是商界大佬雲集時代。這兩天,我看到一個帖子,非常喜歡,給大家分享一下。 民國可以很浪漫。
  • 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新軍,辛亥革命中為何又親手推翻了清王朝?
    新軍圖示完全使用西式軍制、訓練及裝備的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軍隊這支軍隊不再像以往的八旗綠營、相勇淮軍,而是完全使用西式軍制、訓練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制度,以德國人為教習,清末最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及至清朝滅亡,實際編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在組訓新軍的時候,一些開明地方大員如張之洞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學生任軍官,這其中就包括蔡鍔、閻錫山、許崇智等後來的辛亥勳臣,這些知識青年見多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不同於舊軍官兵愚昧效忠皇權。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清政府辛辛苦苦練出來的新軍,為什麼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當時的媒體盛讚:「舉數省已編之軍隊,萃集一處而運用之,使皆服從於中央一號令之下,尤為創從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聽。」那麼,僅僅是五年,南北二軍為什麼會突然脫離控制,異曲同工地將炮口對準——曾經一手養大它們的大清王朝?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事實上,當時日本軍隊從官兵素質、組織制度、武器裝備這3個方面,均領先清朝軍隊一大截。這些具備近代戰爭軍事素養的高級將領,成為日本軍隊的中流砥柱。清朝艦隊和日本艦隊之間的海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艦隊之間的決戰,沒有先例可以模仿。日本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經過反覆實驗,決定用一字縱隊替換當時通用的橫隊隊列,輕鬆擊穿清朝軍隊的防線。日本軍隊的普通士兵,因為日本較高的教育普及率,受教育程度也很高。
  •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之前,中國東北到底駐紮了多少軍隊?
    今天是2020年9月18日,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多的時間裡,佔領了東北三省14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當時,我國東北地區到底駐紮了多少軍隊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北洋政府又是哪一時期?很少人知道
    我們在看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或者是小說,經常看到有兩個名詞,那就是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其實這四個字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其中的「國」和「民」順序顛倒了,但是很多人認為這兩個詞其實意思是一樣的,說法不同,還有很多人認為這兩個詞因為兩個字的順序已變更就產生了不同的意思,所以今天就給大家來講解一下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 重讀甲午︱洋務運動下的北洋水師真是虛有其表嗎?
    在清朝時期,我國的礦業已經在使用機器,僅李鴻章創辦的開平煤礦到19世紀末已經有24萬噸,在當時清政府已經很少用國外的煤炭,1890年的張之洞為了能夠振興國家鐵礦,於是開辦漢陽鐵廠,除了供應自己國家使用之後,還出口到日美等國,而且製作出來的鋼鐵也都非常精良。
  • 解析:太平天國運動折騰十四年,為什麼不如辛亥革命的半年時間?
    因此,只要大清朝廷一聲號令,諸如曾國藩這樣的地方鄉紳,就會組織軍隊幫助清朝進攻太平天國。並且當時清朝方面,還處於革新狀態。鹹豐帝為人保守。但是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發動政權奪取政權,而後支持洋務派進行改革。雖然後世評價洋務運動,認為洋務運動局限性很大。但是有一點不能夠否認:那就是洋務運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國力。
  • 古代調動軍隊需要用到的「虎符」,為何不怕被人仿造呢
    權力充滿著無窮的魅力,可是為什麼在古代的歷史上,卻從未有人仿造虎符,奪取那懾人的權力呢? 古代帝王為了限制將軍做些圖謀不軌之事,就用虎符來制衡他們的權力。通常是將虎符一分為二,一半掌握在統治者手裡,一半掌握在將軍的手裡,只有將虎符聚集在一起時,才能調動軍隊的力量。 早期的虎符是用竹子做的,因為有竹節,所以虎符也被稱為「虎節」。如果想要仿造虎節,那並不困難,可是就算仿造了出來,也不能行使兵權,因為還缺少統治者的文書。
  • 古代用虎符調動軍隊,那麼會不會有人偽造虎符調動軍隊,如何預防
    那麼作為皇帝來講,兵權是關係到他生死大事的東西,一旦虎符被其他人偽造成功的話,那麼自己可能會有滅頂之災。那麼古代的皇帝是怎樣預防自己的虎符不會被偽造,軍隊不至於被他人用來對付自己呢?在真正古代歷史中,偽造虎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而且在中國古代幾千年歷史中,幾乎沒有偽造虎符成功的例子。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當北洋水師強大之後,慈禧太后都開始害怕,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去建造頤和園供自己享樂之事,作為清朝的統治者,軍隊強大是統治者樂意看到的,慈禧也是這樣,但是矛盾的慈禧還是選擇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她明明可以挪用別的費用,為什麼非要選擇北洋水師的軍費,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想要限制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實力過於強大,其它軍隊已經無法限制,作為滿人的慈禧,害怕身為漢人的李鴻章實力過於強大
  • 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覆滅後,有沒有重建海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北洋陸軍特創辦了《訓兵報》,向新軍灌輸忠君奉公、高官顯職、感恩圖報、尊敬官長等內容,加強對軍隊的思想控制。淸末新軍非常注重實戰演習,經常組織野外會操。自晚清軍事改革以來,用新法訓練出來的北洋軍隊無論是個人索質、武器裝備還是整體作戰能力均超過了舊式八旗、綠營等傳統軍隊。它標誌著晚清近代化的專業陸軍已初步形成。彰德會操引起了國內外新聞界的極大關注。會操一開始,大批中外記者就雲集到彰德會操現場觀看演習,英國、俄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觀察員和記者對彰德會操時南北兩軍的實戰表現多加稱道,而中國社會各界對會操亦非常關切,大加讚賞。
  • 「紅羊劫運日相催 要把乾坤扭轉來」——辛亥革命106年
    原標題:「紅羊劫運日相催 要把乾坤扭轉來」——辛亥革命106年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民國時期,各政治派別對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不僅是剛過去的歷史,而且是民國立國不可缺少的歷程,因而對辛亥革命的解說,就不僅僅是學術意義上的探討,也是影響到各政治力量的現實地位的政治宣言了。歷史上關於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不同時期的政府,不同的政治派別可謂眾說紛紜。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民國時期,各政治派別對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不僅是剛過去的歷史,而且是民國立國不可缺少的歷程,因而對辛亥革命的解說,就不僅僅是學術意義上的探討,也是影響到各政治力量的現實地位的政治宣言了。歷史上關於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不同時期的政府,不同的政治派別可謂眾說紛紜。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
    導語: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清朝末期,英國用大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大門。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清政府的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後來甚至擁有強大的北洋水師,當時幾乎可以說是亞洲最強海軍。
  • 1894甲午年,北洋海軍在海戰中到底怎樣?令人反思的太多太多
    鎮遠號速度上更是比不上:北洋艦隊平均航速是10節,日本是16節。快了不止一點啊。且當時清王朝的後勤補給更是差,因為軍費少都被慈禧用去修建她的園子了,所以軍隊採購的是平價煤礦,這種煤礦燃燒不充分,這一點從當時北洋艦隊因為這種燒劣質的煤礦上空冒著黑煙這事在提前一小時就被日軍發現了位置。對比日本用的都是優質的煤礦,這一點沒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