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還只能仰仗袁世凱所代表的新軍。除新軍外,清朝原先的部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八旗軍,也就是清朝最早在關外起家的部隊,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13萬人,這部分軍隊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戰鬥力非常強。在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八旗軍就駐防在了全國各地;另一部分是綠營兵,隨著清朝入關以後逐步統治全國,原先的八旗軍人數明顯不足,便招募了許多漢族人加入正規軍,這些正規軍因為都是打著綠色的旗幟,因此也被稱為綠營兵,在清朝滅亡的時候大約有46萬人。
清朝前期戰爭較多,八旗軍和綠營兵經常處於作戰的狀態,因此前期的時候八旗和綠營戰鬥力較強,但隨著中期以後逐漸步入和平,承平日久的生活長了,八旗和綠營也就懈怠了下來,戰鬥力就大不如前了。而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八旗和綠營就已經完全不行了,被太平軍經常按在地上摩擦,清朝靠著這樣的部隊是無法維持統治的,於是便允許各地招募團練,這才有了湘軍、淮軍的崛起。
到了甲午戰爭時期,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舊軍被日本的新軍打得體無完膚,這讓清政府開始意識到組建新軍的必要,於是在庚子戰爭之後,清朝就開始在全國大量地編練起了新軍。在辛亥革命時期,全國的新軍共有19個鎮、18個協(一個協相當於一個旅,兩個協相當於一鎮)。
在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八旗軍和綠營軍共有近60萬人,雖然人數眾多,但都駐防在全國各地,且戰鬥力完全就是弱雞,根本就指望不上。而戰鬥力強悍的新軍也多在全國各地駐防,能夠動用的機動兵力只有袁世凱手上的北洋六鎮,大約在7萬人左右。
▲辛亥革命後不久,全國就有15個省獨立了
當時如果只是一兩個地方出現了起義,袁世凱的北洋六鎮還是能夠鎮壓下去的,但問題在於,辛亥革命後不久,全國有15個省宣布獨立,僅憑袁世凱手上的6個鎮去鎮壓15個省的起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當然,袁世凱鎮壓不了當時的革命,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當時的新軍中大部分其實已經被革命黨人控制了,而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其實也被袁世凱控制了,換句話說,當時的新軍基本就不受清廷的控制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袁世凱剛開始操練新軍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培養自己的勢力,我們在《走向共和》這部片子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當袁世凱給士兵們發餉的時候,士兵們都會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之類效忠袁世凱的口號,但這都是電視劇根據實際情況演繹出來的,實際上袁世凱也不會這樣做,這樣做的話清廷很快就會知道,袁世凱就是有一萬個腦袋也不夠砍的,但他在控制軍隊方面確實有一手,其手段就是控制了人事權。
在袁世凱手下,如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這些人的特點就是非常有才幹但是沒出身。如徐世昌本來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沒有背景也當不了官,甚至養家餬口都有問題,便在袁世凱家當了家庭教師,後來被袁世凱提拔重用才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再如段祺瑞、馮國璋這些留過洋的軍人,他們在清廷中也沒有任何背景,要想出人頭地也只能靠袁世凱。當然袁世凱能用這些人,也是緣於他訓練的都是新軍,新軍的組織形式和訓練方式與之前的舊軍都不一樣,只能用那些學習過西方軍事思想的人才,尤其是留過洋的人才,這也是他能在軍中大量使用新式軍官的原因。
總而言之,袁世凱新軍中的那些軍官基本就只能依仗袁世凱來打開升遷的渠道,這也是為什麼辛亥革命的時候,袁世凱即便在家閒賦,北洋軍也不受清廷指揮,只願意接受袁世凱指揮的原因,誰不想升官發財呢?
除了袁世凱的新軍,地方上的新軍情況又如何呢?其實已經被充滿了革命思想的新式軍官所掌握。在清朝末期,僅僅到日本留學的留學生就超過了8000人,這8000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學習的軍事,他們多在日本接觸了同盟會,接受了革命思想。這些人回國的時候正好就趕上了各地都要大規模地操練新軍,而各地要操練新軍就只能找那些人呢?自然是他們這些留過洋學過西方軍事的人了,於是大量有著革命思想的軍官就進入了清廷的新軍系統,甚至進入了新軍的領導層,如蔡鍔、吳祿貞、藍天蔚等等,一大批人都成為了新軍的骨幹。
▲以蔡鍔等人為代表的革命軍官早已充斥在了各地的新軍當中
比如說蔡鍔,他是梁啓超的學生,追隨梁啓超到了日本在日本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了軍事。1904年回國的時候立馬就被廣西政府招募為新軍教官,在廣西督練了整整六年的新軍,當上了廣西新軍第一標的統代,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雲貴總督甚至還邀請蔡鍔擔任雲貴督軍。在蔡鍔擔任雲貴督軍後,竟然發現軍中如李根源、唐繼堯等意圖反清的軍官充斥於雲貴新軍當中,於是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雲貴新軍起義也就非常順利了。
再說下另一個代表人物吳祿貞,他先是被湖廣總督張之洞看中,專門派去日本留學,1901年回國後就受到了張之洞的重用,而吳祿貞就是一個革命黨人,到了武昌以後就建立了專門的革命組織,把一群有著革命思想的人組織了起來,準備時機一到就起兵推翻滿清政府。
他在帶兵的時候就對士兵進行了篩選,他要求士兵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這樣的一群士兵雖然沒有留過洋,但這些人中很多之前就是舉人、貢生,接受新思想非常快,很快武昌的新軍就成了一支有著革命思想的軍隊了。1906年的時候吳祿貞雖然離開了湖北新軍,但他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同學藍天蔚接替了他的職務,他延續了吳祿貞的做法,繼續招收接受新思想的人入伍,凡是忠於清廷的人他一概不用,所以他的部隊就成了一支堅決要推翻滿清政府的軍隊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革命會首先發生在武昌,就是因為有了吳祿貞、藍天蔚等人打下的深厚基礎。
所以看到這裡你也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清政府只能依仗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了。清廷原先的人馬無論是八旗軍還是綠營兵早已不堪重用,而能用的新軍當中,各地新軍實際上大部分已經為革命黨人所掌握,在武昌起義後隨著15省的獨立而脫離了清廷,成了反清武裝,要用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的了。
武昌起義後,清廷就立即命令北洋軍前去武昌鎮壓革命,不過這個時候北洋軍的大佬都表示只接受袁世凱的指揮,袁世凱不出山他們就不會去鎮壓革命。於是清廷的攝政王載灃不得不下令重新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不過袁世凱對於這個任命並不滿意,還是沒出山。武昌起義後不久,黃岡、漢川、京山、天門、潛江等地的革命黨也紛紛起義,革命開始做大做強了起來。
事情到了這一步,帝國主義列強也坐不住了,他們紛紛向清廷表示,如果清廷無法控制局面,他們可就要武力幹涉了。面對列強的步步緊逼,載灃沒有辦法只得再次啟用袁世凱,這個時候袁世凱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那就是要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說白了就是要掌控清廷幾乎全部的軍政大權。
面對萬分危急的局面,載灃不得不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讓他當了內閣總理大臣,把清廷的權力幾乎全部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中。其實到了這個地步,載灃就是不同意也只能同意了。一是當時武昌起義的風暴已經刮到了全國各地,先後有15個省宣布獨立,清廷的統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境地;二是如果不能鎮壓起義,帝國主義列強就要出面幹預,到時後果會更加不堪設想;三是只有袁世凱才能節制新軍,組織人馬對革命進行鎮壓,清廷對新軍已經失控!
袁世凱在復出後才發現當時的局面實際上已經不可挽回了。在武昌方面袁世凱就出動了兩鎮兵馬鎮壓武昌革命。之後江蘇宣布獨立,袁世凱不得不抽調一鎮兵馬入駐江蘇鎮壓東南的起義。後來陝西和山西也宣布獨立了,袁世凱又要安排部分北洋軍到陝西和山西去鎮壓革命。除了這些地方,全國各地都有革命,袁世凱還要留一部分軍隊駐守京城,而北洋軍也就這麼幾萬人,要分成十幾部分到全國各地鎮壓起義,跟各地的起義軍死磕,這樣搞下去,整個北洋軍遲早會給耗光。
▲面對著如此局面,袁宮保表示,皇上,我實在是太難了
袁世凱一方面也確實努力了,發現行不通,另一方面袁世凱也有自己的想法。對於袁世凱來說,他也想獲得更大的權力,既然鎮壓行不通,他就試著與南方的革命黨人談判了起來,多少想利用南北談判的機會為自己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在與南方談判的過程中,革命黨人的領袖孫中山提出了他的價碼: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可以擔任民國大總統。這個價碼開得非常高,以至於當袁世凱聽到的時候都有些不敢相信。
我們可以站在袁世凱的立場來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他不接受這個價碼,繼續為清廷效力,最好的結局也就跟曾國藩差不多,最後放棄所有的權力告老還鄉。但是能不能跟曾國藩一樣還不好說,畢竟他在上位的時候已經得罪了太多的滿清權貴,一旦他失去權力,這些滿清權貴會不會辦了他都是不好說的,只有自己掌握了最高的權力,對於自己來說才是最安全的。也就是說,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價碼,不但對他是最安全的選擇,同時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畢竟在清廷效力怎麼著頭上也有個皇帝壓著他,而當民國大總統他就是最大的,沒人能壓得了他。
袁世凱很快就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價碼,於是開始四處營造南北議和的氛圍,同時不斷地對清廷施壓,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退位。當然清帝的最終退位,並不是袁世凱勸說的結果,到了這個時候清廷已經無兵可用的境地。八旗和綠營在革命爆發後基本沒什麼抵抗就被各地的起義軍消滅大半,根本就起不到一點作用。有戰鬥力的新軍來說,大部分又為革命黨人所掌握,唯一能用的北洋新軍卻控制在袁世凱的手裡,當袁世凱也反水了以後,整個清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最終清廷接受了退位的結果,也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畢竟如果硬撐下去,會被人武裝推翻,到時候搞不好命都保不住。乘著現在還有點籌碼的時候,爭取到一個好的退位條件,不但能保住命,以後的生活也能有些保障,於是退位也就成了當時清廷的最佳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