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讀創推出特別策劃「文化名家眼中的2020」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
2020年早已隨著「疫情」鐫刻入人類的記憶。從個人到世界,無一不受這一輪席捲全球的疫情的影響,世界正在經歷一種深刻的改變,儘管改變或隱或顯、或快或慢。所以,許多人都明白到,2020年,是「一個全新的歷史分界線」,是「一道巨大的文明分水嶺」。
邁進新年,我們嚮往未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之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審視」2020,是一種迎接新年的有效方式。審視,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智慧。故此,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開設「審視2020,迎接未來」欄目,特邀請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敏,作家、《北京文學》雜誌社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王威廉,文學評論家、巴金紀念館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景海峰,詩歌評論家、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耿佔春,作家、《廣州文藝》編輯部主任陳崇正,科幻作家韓松,深圳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張小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生,《世界文學》主編高興,作家、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吳君等國內知名文化名家共同參與快答。我們相信,這些文化名家的「審視」,必然有助於我們增添生活的力量,以便更好地迎接未來。
深圳商報:如果用幾個關鍵詞描述您眼中的2020年,您的關鍵詞是什麼?
韓晗:我認為就兩個,一個是變,一個是新。
王威廉:我首先想到的關鍵詞是「焦慮」;第二個關鍵詞是「迷茫」;第三個關鍵詞是「重構」。
耿佔春:2020年的關鍵詞無疑就是「疫情」。其他的詞語都處在它的輻射狀態。
張小也:接受、應對、守常。
陳崇正:口罩、健康碼、雲會議、最難。
張生:新冠、愛、理解與寬容。
高興:疫情、防控、武漢、口罩、居家辦公、大數據、健康碼、核酸檢測……
吳君:親歷歷史。
深圳商報:您怎麼看待2020年疫情影響下產生的「變化」?
魯敏:以塞翁失馬的心態應對諸種變化,向好之時有憂患,低走之時存希冀。
景海峰:一切都在變,萬事皆有可能。人與自然的關係,群己關係,社會約束和個人意志的關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知與體驗,並在思想觀念和現實行為方面發生著改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糾纏、疊加與重影,變得越來越實際。
韓晗:這種變化我認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要認識到,今後「變」是常態,我們還將直面各種各樣的變化,這是目前全球化進入到震蕩期所致。二是我們要「求新」,當然可以理解為革新、創新等。無論從哪方面理解,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新的時代與新的問題都接踵而至,整個世界會愈發複雜,我們不能再用之前的眼光或觀念來進行判斷了。
耿佔春:疫情影響了生活世界的秩序,與之相關的影響是關於它的敘述方式,即新聞或信息傳播、歷史認知、文學寫作;它以何種方式影響歷史還需要一個較長時段的觀察;對文學而言,它無疑會成為各種經驗的一個節點。
張生: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確實引起了我們生活和世界的劇烈變化,而且我們也不知道這樣的變化會把我們導向何方。但有一點可以確信,那就是人們的善良和友愛不僅不會隨之消失,反而會得到加強,並且最終會克服掉這場災難帶給人們的那些不好的變化。
吳君:新的排列組合和新的生活方式即將到來。
深圳商報:疫情給您個人帶來最深的思考是什麼?
楊曉升: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人類在生物界原本就是同屬同種的一個整體,生命無論對誰都至關重要。守護地球家園,消除偏見,停止爭吵、戰爭和互相殘殺,尊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生命個體的生命權和生存權,應當成為人類的共同目標。
王威廉:瘟疫導致人類生活的虛擬性正在加速前進,信息技術讓我們離彼此的觀念世界越來越近,但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並不會更容易融合,而是更難,各種觀念的認同反而被強化了。
周立民:生命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生活本身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韓松:我們很脆弱。今後要更低調一些。
張小也:疫情期間,我比較多地重新思考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之中的饑荒、瘟疫與戰亂等問題。我對現代科技以及人類社會的自救能力和互助能力還是充滿信心的。
耿佔春:生活的不確定性。換個說法,比如意外與常態、秩序與人性之間邊界的移動和它帶來的問題。
高興:疫情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變化無常。如何保持人之為人所應有的尊嚴、良知、擔負、善意、獨立品格、同情和理解之心,是我一直在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深圳商報:在2020年的深度閱讀中,哪些書是您個人的「年度之書」?
魯敏:《約翰·契伏短篇小說集》《樹民》《怪誕故事集》。
景海峰:《周易》號為「變經」,是中國人認識宇宙自然、講天人關係、把握事物變化規律的根本寶典,易道廣大悉備,總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當代哲學大師利科的《記憶,歷史,遺忘》,對人類文明的書寫、歷史傳統的形成和文獻詮釋學有著深刻的分析,讀後頗受啟發。
王威廉:加繆的《鼠疫》。我在國內疫情最肆虐期間認真重讀了《鼠疫》,並且寫了讀書隨筆《在持續的鬥爭中再次倖存》。這個標題充分表達了我的意思,人類的生存太不容易了。
韓晗:「年度之書」應該是我精讀並翻譯的晚清來華的英國女性旅行家富翟氏寫的《揚子江紀行》,這本書講述了晚清武漢乃至整個長江流域與世界交流的歷史,儘管是一家之言,但仍翔實地記敘了當時中國人與世界交往的方式。在「變」與「新」共存的時代,中國人如何與世界交往,這是一個今天我們仍需嚴肅思考的問題。
韓松:讀到了米澤穗信的推理小說《滿願》,我覺得寫得非常有意思。一切都是人心在浮動。
陳崇正:2020年我是重讀經典,細讀的書是《包法利夫人》和《霍亂時期的愛情》。
耿佔春:我重讀了歷史學家布克哈特的《世界歷史沉思錄》等幾本書,因為他自覺生活在「終結」與轉型的歷史中,卻又始終保持著對人文藝術和美的信念。
吳君:再讀《騎兵軍 熬德薩故事》《創業史》。
深圳商報:送別2020年,邁進2021年,您的新年願望是什麼?
魯敏:寫好手裡的一部長篇。保持健康與好奇心。
楊曉升:疫情儘快過去,生活回歸正常,人人安居樂業,家家幸福安康。
景海峰:陰霾早日散去,陽光下的生活一切如常,平安是福。
韓晗:我的願望是:這個世界共識更多一些,才會更快地向好。
張小也:希望我們仍然能夠滿懷希望。
韓松:希望堅持把口罩戴下去,這是一種很好的衛生習慣,也能緩解社交恐懼。
張生:希望我們可以儘快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希望我們的生活可以儘快恢復正常,也希望人們彼此會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愛,更希望我們可以努力說出自己對生活和世界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