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全國期刊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改革不斷深化,期刊品種不斷豐富,期刊品牌日益彰顯,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期刊內容供給提供了豐富源泉;體制機制改革和新興技術創新為我國期刊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能。同時我國期刊業仍處於多重壓力和挑戰疊加的關鍵期,期刊業從持續增長進入調整轉型階段。當前,推動期刊業高質量發展,是保持我國期刊業持續健康發展和世界期刊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期刊業發展特點與趨勢
2018年我國期刊出版改革不斷深化,期刊品種不斷增長,期刊布局更趨合理,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在利好政策支持下,媒體融合與資源整合一體推進,為我國期刊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期刊種類眾多,內容厚重,分眾傳播效果好,成為主題宣傳的重要平臺。同時我國期刊業仍處於多重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期刊業從高速增長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大部分期刊印數依然持續下滑,值得欣喜的是我國期刊出版利潤止跌回升呈現回暖態勢。
1.期刊品種繼續增長,期刊布局更趨合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品種呈持續增長態勢,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期刊結構不夠合理,資源配置不夠科學。2017年我國期刊業順應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要求,通過更名使期刊定位更加精準,通過批准新創期刊滿足讀者和市場需求,同時停辦退出一批不具備辦刊能力的期刊,從而使期刊布局更趨合理。此外,從新創辦期刊的情況來看,學術期刊同樣引人注目:在61種新創期刊中,學術期刊佔到70%多。此外,在61種新創期刊中,英文期刊有31種,中英文期刊有4種,共計佔到新創期刊的近60%。
2.期刊印數持續下滑,收入與利潤止跌回升
受數位化閱讀持續衝擊和紙價大幅上漲等因素疊加影響,近兩年期刊印數繼續下滑。據《2018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彙編》,2017年全國出版期刊24.9億冊;每種平均期印數1.34萬冊,降低6.8%,且各類期刊總印數均呈下滑態勢。面對嚴峻的經營環境,各期刊單位依託自身平臺優勢,積極拓展相關業務,努力開拓收入來源,多方尋求各種支持,取得一定成效。從2017年新聞出版統計年報數據分析,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期刊單位收入雖有所下降,但受投資收益、費用控制等因素影響,利潤有所增長;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期刊單位和非獨立法人的期刊部門因撥款增加等原因,收入增加較多,利潤也隨之增多。三者增減相抵,使得2017年期刊出版實現營業收入較2016年增加2.8億元,增長1.5%;利潤總額增加1.7億元,增長6.6%。
3.主題出版出新出彩,主流價值日益彰顯
期刊種類眾多,內容厚重,分眾傳播效果好,是做好主題宣傳的重要平臺。2017-2018年,全國期刊界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加強各類重大主題活動宣傳,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首先,全國期刊出版單位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作為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全國期刊出版單位採取社論評論、理論文章、專題報導等多種形式,利用傳統期刊、網站、兩微一端等各類媒體同向發力、協同聯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輿論矩陣。其次,濃墨重彩做好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宣傳。全國期刊出版單位把握好時度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充分宣傳展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營造出了改革創新、開放自信的濃厚氛圍。再次,主線宣傳強勁有力。例如,圓滿完成「砥礪奮進的五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建軍90周年、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宣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宣傳準確全面,全國期刊出版單位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大意義、主要內涵、實踐要求,準確深入闡釋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三大變革」、打好「三大攻堅戰」、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舉措,做到了既專業權威又接地氣有看頭,充分展示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和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新亮點,唱響了中國經濟光明論、機遇論和貢獻論。
4.融合發展縱深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速
全國期刊業積極推進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目前全國95%以上的期刊開展了數字網絡出版業務。以大眾生活類期刊的網絡閱讀、手機雜誌、APP端應用和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開放獲取(OA)等出版為代表的全媒體生產傳播形態逐漸形成。眾多期刊推出了移動客戶端等產品,開展了微博、微信營銷和電子商務活動,探索形成適合自身期刊條件的融合發展盈利模式。呈現了三方面特徵:
一是政策支持,期刊單位和數字出版企業創新驅動,推動傳統期刊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出版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如《三聯生活周刊》打造的知識付費產品《中讀》,以碎片化深度閱讀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數字出版企業也積極推動期刊融合創新,如中國知網2018年9月完成「世界知識大數據」系統,武漢理工大學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媒體雲平臺RAYS系統等。二是媒體融合與資源整合一體推進,推動期刊業做大做強。以報刊出版集團為龍頭,以集約化運營和數位化平臺為核心,推動期刊刊群建設和多模式集中辦刊。三是主業持續發展和多業態互補經營多元支撐,依託內容生產優勢,升級服務體系,打造以期刊廣告、發行為主幹,新媒體、會展、培訓、信息服務等多種經營方式為補充的「期刊+」發展新模式。
5.精品期刊示範引領,第一方陣逐漸形成
實施精品期刊工程,重點培育和推出一批具有較強輿論引導能力、傳播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優秀期刊,是我國從期刊大國邁向期刊強國的必然選擇。以「百強社科期刊」和「百強科技期刊」為代表的我國期刊品牌第一方陣已經形成。如在大眾期刊方面,湧現出一批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俱佳的精品期刊。在專業期刊方面,我國已經形成了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物理、光學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集群,《納米研究》《石油勘探與開發》《分子植物》等期刊在本學科領域影響因子排名進入全球前1/10。
6.國際傳播能力增強,走出去更具針對性
外宣文化類期刊是海外讀者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雙向交流,搭建溝通我國與各國人民心靈的友誼橋梁。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主管的期刊實施外宣期刊本土化戰略,以國內為基地,把策劃編輯和印刷發行環節前移到對象國和地區。《北京周報》《人民畫報》等國家級外宣期刊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西、阿、日等共9個語種14種文版,面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等六部委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一方面引導一批學術質量高、重要學科的中國英文科技期刊SCI影響因子進入同學科Q1區或者Q2區;另一方面創辦了一批具有我國前沿學科和優勢學科,或能填補國內英文科技期刊學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2017年我國英文刊出版達431種,其中被SCI和SSCI收錄期刊數量達到177種,位於學科Q1(前25%)的期刊數量達到40種。《工程索引》(EI)收錄我國期刊216種;愛思唯爾Scopus收錄我國期刊606種,真實反映出我國科技實力在不斷增強,並在工業、製造等領域發展迅速。
來源: 社科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