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不少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中都有所體現,3月10日,改革開放後國務院第七次機構改革方案公布,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撤銷鐵道部,鐵路行政管理職能併入交通運輸部;拆分人口計生委,組建國家衛生和計生委;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廣電總局合併;重組國家海洋局和能源局。國家食品和藥品部門合併,升為總局。結果,正部級機構減少四個,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了兩個,剩下25個。
鐵道部撤銷後,拆分為行政管理職能和市場職能兩個部分,實行政企分開。這個機構改革方案,顯然有利於鐵路部門的職能轉變。這個改革應該是歷史的欠帳,很多類似的計劃經濟部門早在15年前就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完成了市場化改革的使命。人口計生委也是計劃經濟部門,人口政策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我們有多少原材料,就可以生產多少產品,能夠養活多少人口,人少了,東西就多了,所以要計劃生育,通過人口控制,大幅度減少人口,來實現致富的目標。改革開放之後,觀念倒過來了,認為我們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市場,就可以有多少產能。計生委職能轉型,從人口控制到人口服務,人口服務職能與衛生部類似,拆分後併入衛生部,顯然是適當的選擇。重組國家海洋局和能源局,這是應對當前的能源問題和海洋發展問題,尤其是和周邊海洋權利爭端的現實需要。
因此,這次改革,有的是還了歷史的欠帳,有的目的在於解決當前特定的問題。整體上可以說是穩步推進,並且對今後改革依然留有很大餘地。
今後改革的餘地,主要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有企業改革,需要取消行政級別。按照行政級別方法來管理國有控股企業,依然是計劃經濟的做法。過去的改革,一個計劃經濟的部門,拆成幾個公司,還是副部級,所以改革實際上是企業剝離出政府職能,但現在很多國有企業依然是很多「二政府」。鐵道部拆分後成立公司,要謹防成立的公司取消行政級別後,人員管理上繼續按照計劃經濟的方法。
二是事業單位改革,也要取消行政級別。按照行政級別的方法來管理事業單位,也是計劃經濟的做法。如很多行政官員在政府部門沒有升官的機會,紛紛轉向這些機構任職,結果是束縛了中國科研和教學的發展。事業單位改革,還需要進一步去行政化。
三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要強化政策的專業化,不能通過單獨的行政機構來強化部門決策。雖然發改委是國務院決策諮詢部門,但它本身又是行政部門,其決策依然是部門決策。國務院研究室、參事室也是研究部門,但對公共政策的決策,只是輔助性的作用,最後變成了秘書班子,或者點綴。
顯然,未來的改革,取消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政府不依賴行政級別來監管,而重視公共政策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才是重點。機構調整,要儘快解決歷史欠帳,然後在取消行政級別、完善機制的基礎上,重組機構,理順國務院的基本組織職能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