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大教授:bia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圖)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日進鬥金

  日日有見財

  shuar

  luan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釣魚臺國賓館養源齋設宴款待連戰伉儷。由於兩人是陝西老鄉,在席間還用家鄉話交談,家宴的飯菜則是具有陝西特色的羊肉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今biang面」等美食。biang今biang面的「biang」字筆畫眾多,為此,習近平還特意用小紙條寫下來交給連戰。「習連會」後,肉夾饃、biang今biang面等陝西美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與「biang」字有關的故事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biang」字 由誰創造

  說法一:窮秀才吃麵創字

  「biang」字是陝西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漢字,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最具關中民俗特色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圖騰。民間傳說Biang字為一名秀才所造,當時這位貧困潦倒的秀才前往鹹陽,路過一家麵館時,飢腸轆轆,聽見裡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於是推門走了進去,點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褲帶寬面,一陣狼吞虎咽後結帳,卻發現囊中空空如洗,無以付帳,只好求店家以書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 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觸景生情,感懷傷時,略加思索,筆走龍蛇,一邊寫一邊唱道:「一點戳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從此,「biang biang面」名遍關中。

  說法二:秦始皇御賜複雜名

  還有一種說法,「biang」字成型始於秦始皇。傳說秦始皇有一日吃厭了山珍海味,毫無食慾,一太監急中生智到街上買了碗平民小吃回來,不料秦始皇認為此物比山珍海味還美味,遂問此為何物,宦官答:biang biang面。秦始皇覺得既然此面已成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輕易吃到,就御賜一個字形複雜的名,有意令平民難以寫出此字。

  說法三:車夫謠

  還有說此字是來源於早年秦鹹古道上賣面車夫唱的車夫謠,描述的就是車夫們推著獨輪車年復一年走在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如此複雜的字,目前只在西安的部分餐館招牌上可見,新華字典中未有收錄,而電腦輸入法中也沒有收錄。

  發音源自聲音

  這麼複雜的漢字,為什麼要念作「biang」呢?民間至少有6種說法,大多認為它是一個擬聲字,因為biang biang面在製作的擀制和拉扯過程中在案板上會發出「biang biang」的聲音,在撈出和調味攪拌過程中也會發出biang biang的聲音等。陝西師範大學傅功振教授則認為做biang biang面要將麵團置於石頭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因此「biang」字的發音較為準確的說法是源於婦女洗衣服時用棒槌捶打溼衣所發出的聲音。

  「biang」字的兄弟

  關於「biang」字的寫法據說有10種之多。書法家李志華書寫的「biang」字中,關於「穴」的描述是「一隻老鼠跳上案,兩個老鼠下面看」,而且「biang」字右邊不是立刀旁,而代之一個戈字,他說:「刀子上咋能掛麻糖(麻花)嘛?只有『戈』上才有勾勾能掛嘛!」

  這樣的寫法,在北京延慶方言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字:「shuar」(音「刷兒」)字。這個字在延慶的方言裡, 是「啥」字的變音,意為「什麼」。如,「你幹shuar呢?」即是問:「你幹什麼呢?」這個字的寫法是「一點一橫長,言字頂房梁,你扭我也扭,你長我也長,中間加個馬大娘,心在底,月在旁,金鉤掛衣裳。」

  在四川的方言裡也有這個字,但讀音與意思卻完全不同。老家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的宋友權回憶道:「1956年春的一天上午,我在河邊等船工坐牛皮船過河去學校。一會兒老船工來了,問我『上幾年級了?』我答『五年級了。』他說:『哎喲,知識分子了,考你個字,看認識不認識?』於是他從地上拿起一根棍,在沙灘上一邊寫,一邊用略帶川劇腔調哼唱道:『言在中啊,兩邊絲繞繞;中間夾個馬兒啊,你長我也長;心在低喲,月在旁,打個金鉤掛衣裳;甩個石頭喔,打在你的腦殼上』,然後哈哈大笑說:『知識分子,這個字認識嗎?』我看著這樣複雜的字發愣,搖搖頭說不認識。老船工告訴我這個字念『賊』,是『賊娃子的賊』。普通話裡,『賊』念『zei』,第二聲,陽平。四川話裡『賊』念『zui』(嘴)的音,也是第二聲,陽平。」

  讓人驚奇的是,青藏高原東部大山裡的方言與北京遠郊延慶的方言裡都有這個字,寫法完全一樣,只是讀音與意思不同。而另外一個與之類似的字也出現在了北京坊間流傳的字謎中。「一點一橫長,梯子頂房梁,一邊開一個絨線鋪,中間坐著馬大娘,你也長,我也長,心字打底,月字在旁,張飛踢一腳,踢到山尖上,由山尖上下來四個大鈴鐺。」今年76歲的「老北京」柏耆珍老人回憶,「這是我小時候北京胡同裡非常流行的字謎,很多愛破謎(mei,四聲)兒的人都知道。長輩告訴我謎底時說,這個字長得就亂七八糟的,所以念『luan』(同『亂』音),具體是什麼意思也不太清楚。」

  ◆相關連結◆

  「biang」字的文化內涵

  陝西師範大學傅功振教授曾撰文寫道,「bia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向人們傳達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環境、居住形式、飲食習慣、審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穴」部說明了以黃河中上遊的渭河流域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為主的;這裡的「言」字其實是「鹽」,鹽是文明的尺度,鹽為百味之祖,是秦人飲食中的主要調料,用鹽水和面才能使麵筋道;「糸」和「長」這兩個字則充分體現了秦人在製作biang biang面過程中的動作以及品嘗之後的愉悅之情。「心」字傳遞了秦人忠厚樸實、誠信熱忱的秉性;左邊「月」字通「肉」,彪悍強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體現了秦人「虎狼之師」的飲食習慣;「馬」和「戈」字,則更體現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關於「馬大王」的傳說,指的是秦將白起當年戰勝趙奢後裔「馬服諸侯王」「坐車回鹹陽」告功還鄉的故事。「推個車車逛鹹陽」實際上點明了這個字是在以鹹陽為中心的秦地產生的。

  ◆延伸閱讀◆

  趣話合體字

  「從構字法上來說,biang字是一個合體字。」中國人民大學吳永煥教授介紹,「合體字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字組成的漢字,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招財進寶』,還有『日進鬥金』和『福祿壽全』等等」。

  「虎符」最早的合體字

  合體字原本是一個常用詞語或詞組,後來由於這些詞語、詞組在方言中使用的頻率很高,就給這些詞語重新做了一個「造型」,組合成了一個獨有的漢字,其意義與原來的詞語、詞組完全相同。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熊燕老師認為,「大部分所謂的合體字多為『吉利字』,也就是一個吉祥詞或一句吉祥話,人們把它變成了一個字,這也是漢字書寫上的創新,使其能在一個字符的書寫範圍內表達一句吉祥祈願,從外形上看比原來的詞語、詞組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合體字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調動軍隊的虎符,銘文篆字左右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兩半合攏在一起,才能調兵遣將。而在道教流行的漢代,這種手法便被道士們借用到所謂符籙上,稱為「復文」。因為合體字長期被應用在道教符籙上,而符籙一向被認為帶有某種奇特力量,因此促進了民間以吉祥話合成文字的興起。從宋代起,合體字已從道士畫符,演變為民眾表達避兇求吉願望的一種手段,如「興善除害」和「令尊者無憂」等。

  合體字的「那些事」

  合體字有兩種,一種是從組合的幾個成分上來顯示字的含義,如「伐」字由「亻」和「戈」字組成,表示以戈伐人;「休」字由「亻」和「木」組成,人倚著樹木表示「休息」的含義;或者是兩個字組合在一起,一個字表示字義,一個字表示字音。如「河」字,「水」表字義,「可」表字音;「張」字的本意是張弓,「弓」表示字義,「長」作為字音。「這類字在文字學的傳統造字法上稱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在現代常用的漢字裡大部分都是通過這兩種造字法形成的。」熊燕介紹,常見的「招財進寶」、「日進鬥金」還有「biang」字則是另一種合體字,它們是在字形美觀的前提下將原來的詞語、詞組原封不動組成一個新的漢字,常見的還有「黃金萬兩」、「日日有見財」、「好學孔孟」、「唯吾知足」等等。「按照嚴格的造字法來說,『招財進寶』這類字不應該算作合體字,它應該是一種藝術字體。」

  合體字讀音各不同

  第一種合成字的讀音大部分是按照原本構建合成字的詞語或詞組以快速連讀的方式得到的讀音。比如,「嘦」字就是將「只要」一詞拼音「zhǐ yào」快速連讀得到讀音「jiào」的,「嫑」字也是將「不要」一詞的拼音「bù yào」快速連讀得到讀音「biáo」。但也有個別字沒有按這個規律製造讀音,例如「歪」字。不管怎麼快速連讀「bù zhèng」也無法得出「wāi」的讀音。而第二種合體字無法得出一個單獨字音(除「biang」字外),只能將組成字的部分挨個讀出,如「招財進寶」就讀作「zhāo cái jìn bǎo」,「日進鬥金」就讀作「rì jìn dǒu jīn」。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還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誌,漢字繼承了中國文化命脈的載體,將表現出更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專家釋疑◆

  古代人口遷徙帶來文化交融

  通過「biang」字讀音和字形等不盡相同可以發現,「biang」字有「穴」和「辶」,其他三字卻沒有,「luan」字的「灬」也是其他三字所不具備的;它們共有的部分則是「一點一橫長,言字頂房梁,你扭我也扭,你長我也長,中間加個馬大娘(王),心在底,月在旁,金鉤掛衣裳」。

  對於這種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從事方言研究的吳永煥教授解釋說,漢字字形有如此的相似度,有一定的巧合成分,但也很可能是古代幾次國內人口大遷移(秦漢時期有一次,正是民間傳說biang字誕生的時期)所帶來的結果,「一個地區的人們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除了人口的變動,還會帶來文化的交融。同時,在漢語早期的發展中,漢字的讀音時常發生變化,當時人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原來讀音所對應的文字慢慢就被人們遺忘了,當再要用時,就生造一個字或者用另一個現有的字(或變體)代替,意思還是原來的意思,就是字形變了。這裡可能還存在一個「訓讀」的現象,訓讀就是每個地方用不同的字和讀音來表示同一個意思。如四川方言中的「zui」在普通話中對應為「賊」,北京延慶話中「shuar」對應普通話裡的「啥」,「就像福州話裡的『kan』對應的是普通話裡的『腳』,讀音與本字已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同一個字在不同地方讀音不同、意思不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焦點

  • 陝西「biang」字進京 意外找到安徽兄弟「zei」字(圖)
    原標題:陝西「biang」字進京 意外找到安徽兄弟「zei」字(圖)「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工字往裡走;你也么(扭),我也么(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中間夾個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個鉤擔掛麻糖;坐上車車逛鹹陽。」biang字不光相貌筆畫非常複雜,這則口訣也備受來自藏族、蒙族等少數民族書法家、及京城高校學者的關注,大家學著biang字的寫法,同時也向王智了解陝西文字的習俗。
  • 陝西biang biang面文化解讀
    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鉤搭掛麻糖。推著車車走鹹陽。」這是一首在陝西關中城鄉流傳很廣的歌謠,唱的是一個字的寫法,說的是一種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稱——Biang和BiangBiang面。
  • 2000人明宮齊寫biang字 大筆揮灑陝西文化
    2000人明宮齊寫biang字 大筆揮灑陝西文化 (1/5) "← →"翻頁
  • 「biang」字入字典 你覺得行嗎?
    當天舉行的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2019年年會審議並通過了將陝西關中民間創造、內涵豐富並廣泛傳播的「 biang」字錄入字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的倡議。據悉,陝西倉頡文化研究會秉著嚴謹的治學理念和為大眾服務的態度,走街串巷收集民間資料,拜訪眾多文字研究家,對「biang」字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大家一致認為, 「biang」字寓意豐富,影響廣泛,倡議將「biang」字錄入字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中。
  • 弘揚陝西文化 千人將在大明宮遺址公園同寫biang字
    麵館老闆娘李素妮正確寫出biang字本報記者湯繼穎攝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西一長,中間夾個馬二郎,心字底,月字旁,掛個鉤鉤串麻糖,坐個車車逛鹹陽。」
  • 習近平宴請連戰品嘗陝西名吃 傳紙條教寫「biang」字
    習近平為陝西老鄉連戰特別準備了陝西菜,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biang面,席間還遞來小紙條教連戰寫「biang」字。「習連會」後,網友紛紛熱議,習近平一頓樸素的中餐催火了慶豐包子,而與連戰的此番家宴,或令陝西美食和陝西話一炮走紅。與國宴相比,家宴時間一般比較長,而且具有隨意性和親切感,交談內容可以更隨意。
  • 「biang」字入字典 你覺得可嗎?
    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1月4日,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biang」字入字典倡議活動在西安舉行,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70餘位會員出席會議見證了「biang」字入字典倡議的正式發布。
  • 被56畫支配的恐懼 「biang」字都申請加入字典了 你還不會寫嗎?
    「一點飛上天,黃河雙方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結掛麻糖,推著車車進鹹陽。」「biang」字曾被選入國家有關部委和單位舉辦的「我們的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專題展覽中,還被收入任克編注的《關中方言考詞語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陝西卷編輯委員會編注的《中國諺語集成陝西卷》等書中。為啥要倡議把biang字收入字典?
  • 西安欲為biang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圖)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biang字是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最獨特的漢字,發音獨一無二,也是漢字中筆畫最多、書寫最複雜的字。這是一個足以單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字。本報訊(首席記者 姬娜 實習生王琪)陝西八大怪中的第一怪就是麵條像腰帶,說的就是biangbiang面。昨天,百餘人在biangbiang面的故鄉品嘗正宗的biangbiang面。
  • "biang biang面"躥紅 麵條好吃字難寫滬餐飲店可吃到[圖]
    因為是陝西同鄉,習總書記特別為連戰準備了陝西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 biang面(音)」。由於「biang biang面」過於難寫,一些市民特意上網查詢。  「biang biang面」是陝西特色麵食,但上海市民對此較為陌生。「看圖片和一般的寬面沒啥大區別,就是陝西的一道小吃。」市民林先生特地上網查找「biang biang面」的真面目,並詢問上海哪裡可以吃到。
  • 最難的biang字怎麼來的,biang字怎麼寫(記憶口訣)
    說起最難寫的字,大家是不是會想到biang這個字,這個biang字在輸入法中無法打出來,在字典中也查不到。但是biang字卻是真實存在的,一般是指的陝西著名的小吃,那麼biang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而這其中,還有兩個歷史小故事。
  • 寫biang字做biangbiang面 永興坊讓傳統文化更有面兒
    今日(2018年7月7日)小暑,永興坊舉辦「夏爽中國嗨西安之小暑吃新面·消暑又有面兒」活動,為中外遊客和西安市民送西瓜、綠豆粥解暑,還教大家如何做biangbiang面,寫biang字,讓遊客和市民通過活動了解節氣風俗習俗,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更有「面兒」。
  • 陝西八大怪中biangbiang面的"biang"要申遺
    圖為老外也來秀一把吃biang-biang面的姿勢。昨天,百餘人在biangbiang面的故鄉戶縣康王村品嘗正宗的biangbiang面。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biang字是關中民間自創的一個最獨特的漢字,發音獨一無二,也是漢字中筆畫最多、書寫最複雜的字。這是一個足以單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字。本報訊 陝西八大怪中的第一怪就是麵條像腰帶,說的就是biangbiang面。昨天,百餘人在biangbiang面的故鄉品嘗正宗的biangbiang面。惹的德國學者米五鬥連連讚嘆:「 扎了!
  • 鹹陽71歲老人自創簡體biang字 學會了沒?
    陝西人都知道「biang biang面」,但因其筆畫繁多,很多人不會寫。鹹陽一名71歲的老人自創了一個簡體「biang」字,其字形既形象又貼切。與其他地書不同,郭光榮是用筆橫著寫字,寫成的字卻是反的,就像印章上的字一樣,引來眾人稱讚。郭光榮坐的是一輛很簡易的舊輪椅,沒有手搖驅動裝置,也沒有任何助推裝置,他是用兩根木棍撐著前行或後退的。  郭光榮喜歡書法,也喜歡創作,自創了簡體的「biang」字,並現場為圍觀市民書寫了簡體「biang」字。
  • 漫談biang的雅與俗
    一時biang字紅遍中國,biang字的順口溜也滿屏幕飛:「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   其實,這幾年,biang字作為所謂「筆畫最多」的漢字,一直在網上熱傳。
  • 習近平宴請連戰親自教寫「biang」字
    有網友認為,陝西的肉夾饃、泡饃或許會像慶豐包子一樣就此走紅,同時,因泡饃、肉夾饃、biangbiang面等陝西美食本就有較為深遠的文化溯源,網友在享受之餘,也能更好地感受陝西文化。網友「鎮江太守」說,習主席中午的便餐就讓「慶豐」包子名揚四海,門庭若市,何況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又是家宴招侍貴賓的陝西名吃?陝西泡饃、肉夾饃、梆梆面想不火都不行。
  • 陝西第一面Biangbiang面 底蘊濃厚滋味美
    Biang biang面已經成為西安獨有的飲食文化名片 東方IC 供圖褲帶寬的扯麵,一根足有二尺多長,調上紅亮亮的油潑辣子,嚼在嘴裡湯濃肉香,不知不覺就能吃上一大海碗,這就是BiangBiangbiang面,絕對是陝西第一面,這Biang字,也據說是中文裡最複雜的字!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祖籍四川,生長在江西,在西安生活了半個多世紀,早已入鄉隨俗,秦地口味取代了家鄉口味。一大老碗Biangbiang面,是他眼中最具代表性的西安風味。秦人的質樸厚道、熱情豪邁、堅韌粗獷、潑辣爽快,都融匯在這一碗調著辣子的麵條裡了。一方水土的獨特飲食,自然養育出這一方水土獨特的人。
  • 學生被罰抄千遍biang:陝西自創 筆畫最多的漢字你會寫嗎
    學生抄千遍biang  陝西民間自創的「biang」字,因為biangbiang面而走紅,這個50多畫的字,被譽為漢字中筆畫最多的字。如果把這個字抄上1000遍,會是 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最近,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一些學生就親身體驗了一盤——因為上課遲到,他們被輔導員罰抄1000遍「biang」字。  受罰者「因為這個字筆畫特別多,結構又複雜,抄起來特別累。抄寫到第200個字時,我就再也抄不下去了。」  旁觀者「比起劈頭蓋臉的說教或者罰站、打掃清潔,我覺得這種方式更容易為年輕人接受。」
  • 習近平宴請連戰親自教寫"biang"字 你會寫不?
    biangbiang面的biang字,你會寫不?有網友認為,陝西的肉夾饃、泡饃或許會像慶豐包子一樣就此走紅,同時,因泡饃、肉夾饃、biangbiang面等陝西美食本就有較為深遠的文化溯源,網友在享受之餘,也能更好地感受陝西文化。網友「鎮江太守」說,習主席中午的便餐就讓「慶豐」包子名揚四海,門庭若市,何況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又是家宴招侍貴賓的陝西名吃?陝西泡饃、肉夾饃、梆梆面想不火都不行。
  • 理性看待遲到罰寫「biang」字
    ——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老師對遲到學生做出懲罰:罰寫「biang」字1000遍。這個陝西民間所創的「biang」字,因其被譽為漢字中筆畫最多的漢字,此事一出,許多民眾就指責該教師的懲罰手段很殘酷,並且引來了眾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