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2021-01-09 騰訊網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圖片由孫婷婷繪

一旦深入進去,考古魅力無窮

或許是因為長年野外考古的原因,鄭同修身上帶著考古人獨有的質樸、硬朗,說話大聲,直奔主題,永遠平易近人。如今早已是國內考古界大家的他,最初與考古結緣,完全是誤打誤撞。1980年鄭同修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先上了一個學期的公共課,然後開始分專業,「考古專業要在我們123個歷史系學生中招20個,傾向於農村學生和對古文獻比較熟悉的學生」。鄭同修雖然來自農村,但覺得想進20個名額不太容易,何況自己對考古一無所知,所以就沒有報名,「後來是我同宿舍的同學去報名,出門時跟我說要不也給你報上吧,結果我學了考古,他反而沒學」。

1984年大學畢業,鄭同修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幹就是35年,「從沒挪過窩,因為考古是一輩子的事情」。他覺得,一旦深入進去,考古魅力無窮,「這是一門不斷發現的學問,每天,每個小時你都會有新的發現、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比如你發掘時發現了一個杯子的口沿,心裡就會想:它是完整的還是殘破的?隨著清理工作的推進,杯子的形態也漸漸露了出來,一系列的問題又浮現了出來:它是什麼年代的?為什麼會放在這裡?它和周邊器物的組合又意味著什麼?等等等等,每一件文物的發掘過程,都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趣味無窮」。

因此鄭同修覺得,一個真正的考古人,一定願意把考古當作自己終身的事業。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對考古卻不是這麼認為的,因為考古工作需要長時間在野外,當時流傳著「有女不嫁考古郎,一年半載守空房」這樣的俗語。這俗語不是空穴來風,那時的考古工作異常艱苦,長時間在野外不說,「常常需要徒步翻山越嶺」,「那時候,有輛自行車就不錯了,我曾經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從鄒平到臨淄,140裡路,騎了整整一個上午」。夏受炎熱,冬忍寒冷,冷暖自知,鄭同修至今記得那時候做考古調查時住在鄉村小旅館的情形,「地上全是雞屎鴨屎雞毛鴨毛,晚上睡覺,為了不弄髒內衣褲,要麼穿著外套睡,要麼脫得一絲不掛。白天搞調查,晚上在小煤油燈下寫調查報告,苦不堪言又樂在其中。現在想想,都不知道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

真正讓鄭同修「痛苦」的,是「挖哪兒哪兒空」的煩惱。從22歲開始,鄭同修就基本上能獨立在考古工地工作了,1988年參加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1989年取得考古領隊資格,此後幾乎整個上世紀90年代,鄭同修主持的考古發掘,幾乎都是「挖哪兒哪兒空」。「比如壽光三元孫,158座古墓,只出了不到50個破陶罐、6枚銅錢」,這讓鄭同修心生惶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幹考古。他向大學時的老師欒豐實先生傾訴,欒老師鼓勵他堅持下去,「山東沒大有搞漢代考古的,堅持下去定有所成」。

鄭同修堅持下來了,於是,神奇的事情也發生了:由他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從「挖哪兒哪兒空」,變成了「挖哪兒哪兒有」「挖哪兒哪兒都特別重要」。

「轉折點」是在2001年,這一年,鄭同修主持發掘了費縣西畢城墓地,「當年就發掘古墓葬1660餘座,而且全部保存完好。之後又陸續進行發掘,總共發掘了2000餘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僅陶器就有約4000件,銅鏡230餘面,玉器100餘件,另有大量的錢幣、鐵器等。」迄今為止,西畢城墓地依然是山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

自費縣西畢城墓地發掘後至2004年,鄭同修先後主持發掘了日照海曲漢代墓地、臨沂洗硯池晉墓、青州西辛大型戰國墓,這些發掘項目連續4年入選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其中,日照海曲漢代墓地、臨沂洗硯池晉墓分別獲得2002年、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8年,由他主持發掘的高青陳莊西周城址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0多年考古發掘,令鄭同修難忘的經歷數不勝數。比如那次青州西辛戰國墓的發掘,堪稱「考古專家完勝盜墓分子」的傳奇。西辛戰國墓非常大,南北長達100米,槨室就有9米見方,全部用數噸重的大石塊砌築而成,石縫中又以熔化的鐵汁澆灌。但這個墓被盜得非常嚴重,「發掘前我們發現的盜洞多達26個。槨室裡早已被盜一空」。那一年,鄭同修正好隨國家文物局去歐洲考察,走之前他交代考古隊員不要著急,等他回來再進行墓室發掘,「結果他們的工作比較快,等我回來他們就已經把工作做完了,準備撤工地了。我到了現場,越看越覺得不對。古代的大型墓葬,若是被盜,金銀器和青銅器會被盜走,但盜墓人一般不要陶器,甚至會把陶器砸碎,而且即便被盜走了,青銅器也會遺留下銅鏽等痕跡,但我卻沒發現任何銅鏽和陶器碎片。我就說,『先不要撤工地,繼續發掘。我們把整個石槨拆掉,一直往下面的青膏泥挖』。果然就在貼著大石槨的最底部發現了一個木盒子。木盒子雖然已經腐爛了,但是裡面裝著的青銅器、玉器、金器、銀器都還在,我說行了,這下可以撤了,該有的都有了」。

日照海曲漢墓的發掘也讓鄭同修畢生難忘。為了保護古墓中的珍貴絲織品和漆器,鄭同修決定把一直泡在水裡毫髮無損的木棺整體搬入日照市博物館再進行仔細清理。那是五月底一個晴空萬裡的日子,一切準備就緒,狂風大雨卻反覆降臨,從早晨6點多到晚上8點多,14個小時,鄭同修沒來得及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包括「北方最美的500件漆器」在內,海曲漢墓發掘成果極為豐碩。對鄭同修來說,14個小時不吃不喝,「不是事兒」。

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的科研成果亦是碩果纍纍,其代表作《山東漢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通過研究出土陶器對山東漢代考古進行了科學分期,一舉奠定其山東漢代考古權威的學術地位。多年來,他還主持或承擔了多項國家大型課題研究項目和中外合作研究項目,編輯出版《山東省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鏡範的考古學研究》《山東重大考古新發現》《輝煌三十年》《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山東卷》《中國出土壁畫全集·山東卷》《臨沂洗硯池晉墓》等系列考古報告或專著,發表一大批研究論文和考古報告。

因為一座博物館,愛上一座城

鄭同修曾笑言自己的簡歷「極其簡單」,「一條山東大學畢業,一條在省考古所工作,沒了」。但2019年8月31日,他的身份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變為山東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和博物館學有相通之處——都是與文物打交道,但兩者又有著本質的不同:考古的基本職能是發掘、研究文物,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宣傳和教育。在鄭同修眼裡,考古更為單純,博物館作為面向社會的窗口,則涉及面更廣,「通過一座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山東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基於對博物館基本職能的認知,鄭同修認為,博物館的發展必須要有開闊的思路,「首先必須加強科研,培養科研梯隊」,在他看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需要通過文物的收藏和展覽來實現,而學術研究又是辦好展覽的前提,「展覽不是擺上文物就行,而是要研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本身不會說話,得有專家通過深入的研究來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

在鄭同修看來,盤活文物資源同樣重要。他對山東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個構想,擬舉行一次全省的博物館館長座談會,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摸清館藏文物,盤活全省文物資源,策劃重量級展覽並在全省乃至全國巡展,如此才能讓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建設「智慧博物館」是鄭同修的另一個重要思路。在4月1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鄭同修介紹,山東博物館積極打造數字展廳,實現了13個實體展覽的數位化展示,讓觀眾能夠足不出戶,雲遊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12期「海岱微講堂」,為觀眾講述「齊魯瑰寶的那些事兒」。「文博公開課」將文物修復室搬到了網際網路上,閱讀量達135萬。推出了5期「雲博物館」系列直播看展活動,單場全平臺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此外,山東博物館前不久還聯合湖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了「5G重構想像跨時空協作活動」,這是在全國博物館中首次探索利用5G技術,將教育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的新突破。鄭同修認為,藉助科技的力量打開博物館的邊界和場景,是博物館必然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圖文轉自:《濟南時報》電子版 原文發表於:《濟南時報》2020年4月18日第A12版)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從考古大咖到山東省博物館掌舵人 鄭同修將對歷史的熱愛刻入生命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文旅融合大講堂」講山東考古故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升能力素質,11月18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了「文旅融合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講述《山東考古的那點事》。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金瑞國,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倪國勝,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榮瑞峰,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及全省71家文博機構負責人,支持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事業的特邀嘉賓及會員代表100餘人出席會議。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文物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7月15日電 (孫婷婷)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啟動儀式15日在山東博物館內舉行。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明代服飾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孫婷婷 攝當日,在山東博物館內,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項目工作人員宋偉菖正在使用結構光三維掃描儀,對一件仿製的陶器文物進行掃描,採集該文物的尺寸、空間、紋理等數據信息。他介紹說,服飾、瓷器、木雕等不同類型的文物數位化採集主要是通過拍照、掃描等方式,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記者在發布會上還獲悉,濟陽三官廟漢墓將被改建為博物館,將以其為中心擴建文旅項目。「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打造博物館行業「齊魯文化共同體」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9月11日電 (趙曉)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9月11日在濟南舉行。該聯盟將探尋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弘揚齊魯文化中的角色和使命,共同打造博物館行業的「齊魯文化共同體」。
  • 直播、展覽、文創……「5·18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來啦
    系列活動包括:為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頒獎;「文物山東·岱海同天」山東省博物館直播聯動、「新文創 新智造」山東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活動啟動;《瓷韻——山東博物館藏明清官窯瓷器展》開幕;山東博物館升級改造後的《佛教造像藝術展》、《漢代畫像藝術展》等常設展覽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觀眾。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 比故宮小眾,山東這個館藏14萬件的博物館,可看到孫子兵法竹簡
    到一座城市旅行之後,如果你沒有頭緒去哪裡玩的話,那麼一定要去這座城市的博物館中逛逛,或許在裡面都可以找到你的答案。尤其是你是一個人文旅行愛好者的話,那麼博物館中那些文物一定會讓你驚喜,更何況通過裡面的介紹還可以讓你規劃好未來的旅行線路。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到案後,劉繼園對自己倒賣文物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西安報業全媒體 高樂 文/圖) 三座主題博物館明年重慶亮相 11月23日上午,市政協「同心聚力巴渝行」走進九龍坡區,來到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工作人員通過展板介紹博物館概況時,此前備受期待的海軍博物館,已經進入到建川博物館聚落的地圖之中。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開展,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28日
    從構想到落成樓可程介紹,「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來探討這個博物館的設計,花了六年的時間來建設」。2009年3月,浙江大學決議建立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次年2月,浙江大學與紐約格魯克曼·梅納建築師事務所(現更名為「格魯克曼·唐建築師事務所」)、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籤署委託聯合設計協議。
  • 推動資源共享,山東將建博物館聯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近日,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籌備會在山東博物館一樓會議室召開,山東博物館聯合濟南市博物館等省內十六市博物館以及孔子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博物館作為發起單位,共同倡議:全省博物館聯合起來,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聯盟」。
  • 玉門市博物館2020年大事記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山東大學長風學術講座。10月26日,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長風系列學術講座上,「第二屆玉門.玉門關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也即「玉門境內玉門關遺址研究項目」成果之一,向國內外觀眾線上線下開講,主講嘉賓是山東大學及澳門理工學院教授、玉門市博物館特聘專家譚世寶。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吸引了校內外近300人參加。
  •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講述萬年故事
    以下文章來源於浙江省博物館 ,作者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提供活動信息,展示藏品內容仙居下湯遺址平底罐講座論壇從河姆渡到上山——浙江新石器時代新認識時間:2020年1月15日15:30地點:浙博孤山館區報告廳主講人:蔣樂平主講人簡介:蔣樂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山東博物館19個活動邀你過大年
    3、寫福字活動內容:山東博物館選取古代名家書寫的福字,製作描紅,描寫福字。活動對象:7-12歲青少年,每場限20人,額滿為止。活動時間:臘月廿五、臘月廿八、正月初八、十一4、送祝福活動內容:徵集祈願,在祝福卡上書寫祝福語後貼到祝福牆上,拍照留念。
  • 2020年1月市屬博物館展覽和文化展覽活動一覽表(匯總表)
    臨展南越王宮博物館、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多姿多彩,本展覽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合作,展出山東地區秦漢至五代珍貴碑誌、畫像石、北朝摩崖刻經拓片資料等。臨展廣州博物館該展覽為原創展,從廣州博物館館藏銘文刻辭類文物中挑選逾200件精品文物,擷取金石學研究範疇中吉金、銅鏡、璽印、古泉四類別作為重點,使觀眾能直觀欣賞到器物之美,同時兼及文化、美學,在讀懂漢字凝鍊表意背後的內涵,徜徉歷史與文化之旅
  • 我有時夢見天資好、又用功的中國青年,願以考古為終身事業
    我說,考古需要知識的普及化和通俗化,這不等於說,考古報告也可以通俗化。相反,我強調說,這需要轉換,而且是很複雜的轉換。我理解,考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開始,而不是結束。我說的轉換,是指由考古材料生發,還有多角度的進一步思考,還有二級、三級的再創造。這絕不是紆尊降貴,像幼兒園的阿姨跟小孩講話,故意嬌聲嗲氣,逗他們玩,而是把考古提高到歷史、文化的層面去理解——對公眾是普及,對專家是提高。
  • 「我有時夢見天資好、又用功的中國青年,願以考古為終身事業」
    這絕不是紆尊降貴,像幼兒園的阿姨跟小孩講話,故意嬌聲嗲氣,逗他們玩,而是把考古提高到歷史、文化的層面去理解——對公眾是普及,對專家是提高。這種溝通,當然,最好是由兼具專業知識和公眾眼光的專家去做,但非常難。實際上,經常都是藉助於某些過渡層次,藉助於某些邊緣學科和邊緣人。
  • 考古盲盒賣到脫銷:運氣好挖到「寶」 運氣差只有土
    看直播網友被種草 考古盲盒賣斷貨12月初,一名網友先後在豆瓣、微博發圖文帖,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他先後挖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網友圍觀並紛紛表示「被種草」。12月3日下午三點左右,河南博物院依託官方微博平臺跟網友做了一次實時互動,約定粉絲量漲到7萬時就進行「考古盲盒」抽獎,到了當天晚上十點左右就輕鬆突破,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吸粉1萬名以上。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學人小傳:孫機,1929年生,山東青島人。文物學家。1949年,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後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後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