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開展,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28日

2021-01-09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趙海燕 方詩琪

12月20日下午,記錄浙大藝博館的建設歷程的展覽「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在展廳四開幕。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致辭。浙江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楊毅、策展人魯明軍、藝術家郎水龍出席。浙大藝博館館長白謙慎教授宣布展覽開幕,浙大藝博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主持儀式。

展覽地點設於浙大藝博館展廳四,充分利用展廳天頂的自然光線和人工光源相結合,展出了包括設計圖紙,工地現場照片,《藍圖》、《塵埃之光》、《基本工具》等繪畫,《塵埃之光》影像,以及裝置藝術等多種媒介的藝術作品。藝術家以建築工人的勞動、生活痕跡為材料,再現工地場景,展現給觀眾的不僅是一份建設過程的檔案,也開啟了關於藝術與歷史關係的思考和探索。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2月28日。

從構想到落成

樓可程介紹,「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來探討這個博物館的設計,花了六年的時間來建設」。

2009年3月,浙江大學決議建立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次年2月,浙江大學與紐約格魯克曼·梅納建築師事務所(現更名為「格魯克曼·唐建築師事務所」)、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籤署委託聯合設計協議。

格魯克曼在提出設計構想時,主要考慮的是環境和內容,環境既指杭州的文化和歷史,也指浙江大學的校園文化,還指代這片土地在被改造之前的溼地農耕文化。

談到內容,他的理解是浙大藝博館作為藝術和考古教學博物館,其核心使命是支持和提升浙大的教學和科研,同時也向社會公眾開放。

為此,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設計原則:要有光線充足、規劃合理的展廳區、學術區和公眾服務區。

這三大區域的方位要清晰,路線要明確,要方便不同身份的人進來,而且各個區域之間應該是互通的。

「這個建築是個典型的現代建築,簡潔、去裝飾,門不居中,所有的空間不講究對稱,是流動性的」,藝博館籌備組核心成員繆哲教授認為館體的主要特色是簡約,以功能見長。

2009年3月 藝博館建設基地原貌

2009年,設計師格魯克曼手稿

在外觀上,設計師借鑑了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手卷,如分引首、隔水、畫心、尾跋徐徐打開,從建築中極目四望,仿佛身臨其境,縱情於山水間。建築的主體由三個橫向的條狀結構組成,並互相貫通。

浙大建築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築師殷農說,「作為大學博物館,我們這個館除了普通的展示空間以外,還有文物修復和修復展示空間,同時我們還有藝術與考古專業圖書館、教室,以及學者研究室,這些功能都是普通博物館不具備的」。

四個展廳、藏品庫房和珍本書庫,24小時恆溫恆溼,在使用上可以確保文物和珍本書的安全;報告廳位於一樓東門附近,方便浙大師生進入;一樓還有教育活動區、商店、咖啡廳,為前來參觀的社會公眾提供相應服務。展廳和公共區域沒有臺階,無障礙通行。

據浙大建築設計研究院主任建築師鄺洋介紹,建築外立面受中國古代磚石建築的啟發,採用條形預製混凝土砌塊來突出傳統砌築建築的特色。混凝土砌塊又通過不同的表面肌理和砌築的變化,賦予建築超越傳統的表達。

十年磨一劍,2019年浙大藝博館落成並啟用後,其功能區域滿足了浙大師生、藝術史學者和社會公眾對一座教學博物館的基本需求。學生從東門可以很方便地進入一樓報告廳聽講座,到三樓上課,也可回到一樓看展覽,參加教育活動;觀眾一般從南面正門進入,沿途可欣賞餘杭塘河的風景,看完展覽在咖啡廳小憩時,亦可飽覽浙江大學校園風光。

「浙江大學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也較早意識到博物館在推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的特殊作用」,羅衛東說,「我們的學生,需要通過博物館進入多文明歷史,由此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博物館對大學來說,就像圖書館和實驗室一樣重要,對人文學科來說,博物館就相當於理工科的實驗室」。

借風為筆,揚塵為墨——建設過程的創造性記錄

2013年春,浙大藝博館的工地打下第一根木樁。作為一名擅長建築攝影的藝術家,郎水龍接受浙大藝博館籌備組委託,開始記錄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他首先做的便是拍攝當時的工地。他要求在建築周圍的八個角度搭設攝影用的塔樓,希望將建設的整個過程在同一經緯度、同一高度的視點來記錄,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均需拍攝,因為工程的跨度有六年之久。最終拍了十三輪,郎水龍通過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了藝博館從無到有的過程。

但是2014年初,當地下部分基本完成,地面開始建造,能夠進入內部空間時,郎水龍開始了對這項委託的再思考。工地的內部空間充滿了揚塵,普通人出於安全考慮是禁止入內的,作為攝影師,郎水龍需要與這些灰塵打交道。常年駐紮在工地,與工人一同勞作,他切實了解工人的勞動與生活,深感應該記錄的不僅是建設物理過程,更有人性通過勞動被實現的過程。隨著城市化進程,機械的轟鳴代替了田園生活的寧靜,農民的工作從耕種土地,逐漸轉變為添磚砌瓦……但是土地之上,換了身份的農民,其手中的工具卻保持著以往,甚至千百年前農具的樣貌,勞作的姿勢也與耕種無異。郎水龍感到,或許這些工具、施工揚起的塵埃、切割的碎屑、散落的棄物才是一座建築誕生的最好見證。

與此同時,浙大藝博館籌備組也在思考記錄的「意義」,博物館所展示的藝術,往往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相剝離,似有「物化」的傾向。浙大藝博館作為一座全新的、教書育人的博物館,該如何與人類的生活保持關聯?如何使得學生在觀「物」的同時,又超越於「物」,養成對生活的善感和對人性的共鳴呢?新的記錄方案,回應了這些思考。

郎水龍將工作室直接安置於藝博館的工地上,穿起了防塵服,戴上口罩,將不同的媒介材料,如宣紙、冊頁、畫布等,平鋪於地面,然後將事先選擇的施工工具與廢棄材料,如鐵鍬、鎬、螺絲、鐵釘、手套等,在上面擺成特定圖案,等待塵埃日復一日地隨風飄落在畫面上,期間,無論是工人不小心觸碰到,還是昆蟲爬過留下痕跡,都任其發展。待到合適的時間,藝術家按不同的次序,逐一取走工具和材料,從而在落滿灰塵的畫面上,留下不同灰度的輪廓,即泛著光暈的勞作痕跡。

「我與畫作、工具、棄料、風、昆蟲、塵埃……分享著時光的逝去,從被沉澱的塵埃中品味到時間、品味出歷史。」——郎水龍

郎水龍繪製的《藍圖》系列,是浙大藝博館在建設初期的構想,畫面上都有一行小字,寫的是創作的起始年月,而非完成時間,他說創作都有起點,但未必會有終點。對誕生於2019年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來說,本次展出的記錄應該只是一個起始。

圖/郎水龍 鄺洋 格魯克曼 馮星等

相關焦點

  • 2020年1月市屬博物館展覽和文化展覽活動一覽表(匯總表)
    1山東畫像石圖片展臨展南越王宮博物館、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多姿多彩,本展覽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合作2020年1月10日至4月8日南越王宮博物館曲流石渠遺址主樓二樓臨展廳2春節紅色電影展播臨展
  • 2020年廣州市屬博物館展覽一覽表(3月一6月)
    2月28日、8月31日閉館檢修。夜間開放調整時間待定。國家法定假期照常開放。本次展覽,將帶您一同追尋神秘的夜郎足跡。預計9月開展,展期3個月2 廣州藝術博物院 廣州市越秀區麓湖路13號 周二至周日9:00-17:00。夜間開放調整時間待定。國家法定假期照常開放。
  • 指南|八月,最火熱的展覽都在這裡,讓文化陪你過夏天
    01 / 清平福來——齊白石藝術特展時間:2018年7月17日~10月8日地點:午門展廳(持續到8月12日)、西雁翅樓展廳(持續到10月8日)費用:60元(門票)展覽從故宮博物院和北京畫 院兩家機構珍藏的齊白石作品中精選出200餘件繪畫、篆刻、文獻,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人民藝術家」齊白石老人勤勉艱辛的探索,心繫故土的鄉愁
  • 512套波蘭琥珀在雲南省博物館開展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3月10日
    原標題:512套波蘭琥珀在省博開展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3月10日  10日上午,在雲南省博物館一樓展廳,「琥珀——波蘭民族文化之魂」琥珀展如期舉行。  本次展覽為期兩個月,將持續到3月10日。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表示,如此大規模對地中海琥珀進行系統介紹及展示的展覽在中國尚屬首次。  此次展覽從科普的角度講述了琥珀的產生與發現、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對琥珀的利用發展歷程,並展示了數量眾多、品種繁複的琥珀標本。同時,還呈現出半個世紀以來(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波蘭琥珀珠寶風格的演變,全方位展示了以琥珀為載體而傳遞的波蘭文化,兼具觀賞性、藝術性和文化性。
  • 到北京自然博物館觀「飛羽之美」,展覽持續至6月27日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共同舉辦的「飛羽之美——鳥類科學藝術展」日前開展。  在「鳥類繪畫」部分,代表人文意象的中國傳統鳥類繪畫與反映自然形象的鳥類科學繪畫對比展示。  該展覽為收費展覽,展覽持續至6月2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級通緝犯落網,倒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博物館】 ■ 陝西考古博物館主體施工完畢:2021年9月免費開放 ■ 三座主題博物館明年重慶亮相 【考古】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講述萬年故事
    -展覽時間-2021年1月15日——3月14日-展覽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發現20年田野發掘的故事這個距我們11000年的故事,其實也才現世講座論壇從河姆渡到上山——浙江新石器時代新認識時間:2020年1月15日15:30地點:浙博孤山館區報告廳主講人:蔣樂平主講人簡介:蔣樂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2021中國絲綢博物館「火力全開」
    作為研究型博物館,本年度大展亦展現出實力不凡的策劃「功力」,既有國際視野、國際表達,又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還有浙江元素、浙江擔當。展品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從藝術到科學,可謂是包羅萬象又極具看點。在時尚道路上一路狂奔的絲博館,今年也不例外,在新年伊始將推出「中國時尚回顧大展」,而壓軸跨年大展「2021時尚藝術年鑑展」更是令人期待;新場地「兒童博物館」將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與大家見面,小朋友們定要樂壞了;「絲綢之路周」的活動異彩紛呈,必將颳起一陣「古風遺韻」;今年恰逢紡織考古100年,相應的展覽彰顯學術高度;紅色主題展覽將再現軍墾時期的革命記憶;更有「好色之徒」仰望的乾隆色譜升級版大展
  • 玉門市博物館2020年大事記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河南科技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河西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內蒙古大學、鄭州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簡牘博物館等10多所大學和科學研究機構的學者和玉門社會各界共70餘人參加了此次文化盛會。大家圍繞玉門境內玉門關考證、玉門與玉門關關係等議題展開了深入地探討和分析。
  • 從考古大咖到山東省博物館掌舵人 鄭同修將對歷史的熱愛刻入生命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從考古大咖到省博掌舵人,華麗轉身的背後,是鄭同修對考古、文物、歷史刻入生命的熱愛。
  • 直播、展覽、文創……「5·18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來啦
    5月18日上午,山東省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場活動暨「文物山東·岱海同天」直播聯動活動開幕式在山東博物館舉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簡樸而又莊重。系列活動包括:為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頒獎;「文物山東·岱海同天」山東省博物館直播聯動、「新文創 新智造」山東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活動啟動;《瓷韻——山東博物館藏明清官窯瓷器展》開幕;山東博物館升級改造後的《佛教造像藝術展》、《漢代畫像藝術展》等常設展覽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觀眾。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 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與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民窯瓷器。
  • 金牛奔盛世——2021迎新書畫展在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揭幕
    中國經貿 中國經貿網書畫欄目訊(海波主編推薦)1月16日,由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浙江省科普藝術協會主辦,黨政理論網浙江編輯委員會、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院協辦,杭州華藝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杭州思錦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桐鄉磐十文化藝術創意有限公司共同支持的「金牛奔盛世——2021迎新書畫作品展」,在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揭幕,展覽將持續至3月5日。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 文藝周末丨展覽演出上新了 高雅藝術與你相約
    展覽主題《解海龍·希望之鏡》社會紀實攝影展展覽時間2021年1月16日(周六)-2020年2月28日展覽地點謝子龍攝影博物館三樓5展廳(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瀟湘南路387號)掃碼購票展覽時間2020年12月20日——2021年2月28日展覽地點李自健美術館B1展廳展覽門票免費觀展「數字人文」P8星球線上駐留藝術家群展MoW無用博物館首展
  • 【全國其他】11月份有什麼好看的展覽?(第4期)
    展出時間:2020年11月20日—2021年2月28日展出地點:福建民俗博物館臨展廳翫趣——明清文房精品展本次展覽展出了近百件明清時期的文房精品,為我們研究與鑑賞文房器物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文人用器就如同文人的情感一樣具有多元性,開拓性。它們材質多樣、工藝繁複、形式多變。
  • 海軍博物館、農民工博物館、數碼博物館 明年7月1日前 九龍坡三座...
    11月23日上午,市政協「同心聚力巴渝行」走進九龍坡區。在建川博物館參觀,採訪。上遊新聞記者 甘俠義 攝本報訊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梓涵)今年10月,對於眾多重慶軍迷而言,最為關注的一件事要屬海軍166艦抵達重慶了。在抵達中心城區後,它將被改建成為海軍博物館,與農民工博物館、數碼博物館一起,於明年7月1日前在九龍坡區開門迎客。眾多博物館紛紛亮相,與當地政協數年來持續助推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密不可分。
  • 看展覽|博物館裡說猴年,傳統審美裡的「拜相封侯」
    清中期 玉雕雙猴戲桃,18世紀,8.7cm×10.2 cm×5.5 cm清乾隆 青玉雕十二生肖,18世紀,5.7×4.4 cm在中國,十二生肖是流行的裝飾圖案,並被演化運用到生活中,在不同媒介上得以呈現。這一套由淺綠色翡翠製成的十二生肖可謂完美無瑕,在清代已是十分珍貴。
  • 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博物館更「大」了 遊客更多了
    這個國慶期間又創新高——10月4日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粵劇藝術博物館通過持續不斷爭取社會各界捐贈支持和徵集購買等方式,加大專題藏品的徵集力度,現藏品總量為5000多件套,藏品種類涉及戲曲主題通草畫、陶塑、劇本曲本、戲服道具等多個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