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問題一直都是影響桃樹正常生長的一個大問題。
病蟲害防治不當,會給果農帶來毀滅性的損失,在桃樹的生長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的病蟲害?大家又知道多少?
本文共整理出蘋果樹21種常見病害及8種蟲害。
一、病害
1.瘡痂病
南方地區5~6月發病盛期;
北方桃園一般6月開始發病,7~8月發病率最高。
春季和初夏,果實近成熟期,多雨潮溼,易發病。
危害特點:
主要危害果實、也危害枝梢。
果實▼
果實發病初期:果面出現暗綠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大;
至果實成熟期:病斑呈暗紫或黑色,略凹陷,後表現為略凸起的黑色痣狀斑點。
嚴重時,病斑密集,隨果實的膨大而出現龜裂。
新梢▼
新梢被害後,呈長圓形、淺褐色的病斑;
後變為暗褐色,並進一步擴大,病部隆起,常發生流膠現象。
防治措施:
(1)冬剪徹底剪除病梢。清除果園,減少病源,栽植密度合理,樹形適宜,防止樹冠交接,改善果園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果園溼度。
(2)萌芽前噴五氯酚鈉加3~5波美度石硫合劑
落花後半個月至7月份,間隔10~15天,選擇以下藥劑防治。
如多菌靈、代森鋅、百菌清、中生菌素、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等交替使用,效果好。
2.細菌性穿孔病
病害一般在5月上旬開始發生,6月梅雨期蔓延最快。
雨水頻繁或多霧的季節,發病重。
危害特點:
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果實和枝。
葉片▼
病斑:在葉片上出現半透明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圍呈水漬狀黃綠暈環。
天氣潮溼時,在病斑背面會溢出白色的菌膿,隨後病斑乾枯脫落形成穿孔。
果實▼
果面:出現暗紫色圓形中央微凹陷病斑。
空氣溼度大時,病斑上有黃白色粘質。
乾燥時,病斑發生裂紋。
防治措施:
(1)提高抗病能力
選栽抗病桃樹品種;
開春後要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空氣溼度;
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要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促使樹體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做好修剪與清理,減少病菌。
(2)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剷除越冬菌源。
展葉後至發病前是防治的關鍵時期。
可選用的藥劑有:鹼式硫酸銅、氧氯化銅、琥膠肥酸銅、乙酸銅等。
3.褐斑穿孔病
低溫多雨,利於病害的發生。
危害特點:
主要危害葉片。也可為害新梢和果實。
葉片染病初期:初生近圓形病斑,邊緣紫色,略帶環紋。
後期:長出灰褐色黴狀物,中部乾枯脫落,形成穿孔,穿孔邊緣整齊,穿孔多時葉片脫落。
防治措施:
(1)注意桃園排水,增施有機肥,合理修剪,增強通透性。
(2)落花後,發病初期噴代森錳鋅、甲基硫菌靈、百菌清、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代森聯等藥劑。
4.黴斑穿孔病
在一年中雨水多的時候,就是病害出現的高峰期。
土壤缺肥,易發病。
危害特點:
主要為害葉片和花果。
葉片染病:病斑初期圓形,紫色或紫紅色,後變褐色。
病葉脫落後,才在葉上殘存穿孔。
枝幹染病:時還會伴有裂紋和流膠,較老的枝上會形成瘤狀物。
防治措施:
(1)加強管理
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抵抗力。改良土壤,及時排水,合理修剪整形,及時清除病枝病葉等。
(2)藥劑預防
在早春可噴灑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苯菌靈、異菌脲、丙森鋅等藥劑預防。
5.炭疽病
在我國北方7~8月是雨季,病害多發。
桃樹開花期及幼果期:低溫多雨,有利於發病。
果實成熟期:溫暖、多霧、高溼環境發病重
危害特點:
主要危害果實,幼果果面呈暗褐色,萎蔫硬化。
果實膨大後,染病果面初呈淡褐色水漬狀病斑,後擴大變紅褐色。
病斑凹陷,有明顯同心輪紋狀皺紋。
溼度大時,產生橘紅色黏質小粒點。
最後,病果軟腐脫落或形成僵果殘留於枝上。
新梢染病:呈長橢圓形褐色凹陷病斑,病梢側向彎曲,嚴重時枯死。
防治措施:
(1)發病嚴重地區,因地制宜選栽抗病品種;注意桃園排水,降低溼度,增施磷、鉀肥;
結合冬剪,徹底清除樹上、樹下病梢、枯死枝,僵果及地面落果,集中燒毀或深埋。
果園套袋時間要適當提早,以5月上旬前套完為宜。
(2)早春桃芽萌動前噴1次晶體石硫合劑或5波美度石硫合劑加0.3%五氯酚鈉。
落花後,噴百菌清,或代森錳鋅,或甲基硫菌靈,隔10天噴1次,連續用藥2~3次。
6.褐腐病
花期低溫、潮溼多雨易引起花腐。
果實成熟期,溫暖多雨霧,易引起果腐。
表面傷口多的,會加重病害的發生。
危害特點:
主要危害果實。
最初:在果面產生褐色圓形病斑,如環境適宜,病斑在數日內便可擴及全果,果肉也隨之變褐軟腐。
後來: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絨狀黴叢,常成同心輪紋狀排列,病果腐爛後易脫落,但不少失水後變成僵果,懸掛枝上經久不落。
新梢上:
形成潰瘍斑,長圓形,中央稍凹陷,灰褐色,邊緣紫褐色,常發生流膠。
防治措施:
(1)結合修剪徹底清除僵果、病枝等越冬菌源,集中燒毀,同時深翻園地,將帶病殘體埋於地下;及時防治桃蛀螟、象甲、食心蟲、蠟象等害蟲。5月上中旬套袋保護果實。
(2)花前花後各噴1次:苯菌靈。或於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晶體石硫合劑;落花後10天左右噴代森鋅或甲基硫菌靈。
發病初期和採收前3周噴:多·黴靈,或苯菌靈,或甲基硫菌靈,或異菌脲,嚴重時可每15天噴1次藥,採收前3周停噴。
7.侵染性流膠病
一年中有兩個發病高峰。
一是5月上旬到6月上旬,二是8月上旬到9月上旬。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枝幹。
嫩枝剛染病時,皮孔上會出現疣狀小凸起,當年不發生流膠現象,第二年5月上旬,病斑開裂,溢出無色半透明狀稀薄而有黏性的軟膠。
果實受害,會分泌出黃色膠質物,病部硬化,有時會出現龜裂。
防治措施:
加強肥水管理,注意科學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性能。
科學修剪,注意生長季節及時疏枝回縮,冬季修剪少疏枝,減少枝幹傷口,注意疏花疏果,減少負載量。
在生長季節及時用藥:
每10~15天噴灑一次1200~1500倍70%甲託,或30%代森錳鋅浮劑800倍,或1500倍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注意以上藥劑須交替使用。
消毒:刮除病斑後,用200~300倍以上藥劑塗抹病斑消毒。
8.非侵染性流膠病
一般4~10月,雨季特別是長期乾旱後偶降暴雨,流膠病嚴重。
樹齡大的,流膠病嚴重。
危害特點:
主幹和主枝受害,流出的樹膠與空氣接觸後,變為紅褐色,呈膠凍狀,乾燥後變為紅褐色堅硬膠塊。
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層和木質部變褐腐爛,嚴重時枝幹乾枯或全部枯死。葉片變黃,變小。
果實也會受害,會分泌出黃色膠質,病部硬化,嚴重時龜裂。
防治措施:
冬春:樹幹塗白,防治凍害和日灼。
春季:對主幹上的萌芽要及時掰除,防止修剪時造成傷口引起流膠。
冬剪後,對於大的傷口要及時塗抹殺菌劑。
9.腐爛病
病斑多發生在近地面的主幹上。
早春至晚秋都可發生,尤其4~6月發病最盛。
危害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