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衛青、嶽飛、戚繼光等等,南宋丞相虞允文也是其中一個。他是一位羽扇綸巾的書生,卻意氣風發指揮了一場大戰,間接逼死了金國的皇帝。後來他連丞相都不願意當,寧願站在抗金的最前線,成為中國人的榜樣。他死後,竟有一個家族世代為其守墓,直至今天。
虞允文天資聰穎,七歲便能提筆寫文,做官也很早,不過那時候主要是因為父親的關係。沒多久之後,他的母親去世,虞允文便請假回家照顧孑然一身的父親。後來朝廷多次徵調,他都以祀奉老父的名義推掉了。
直到44歲的時候,他才再次踏上仕途。不過這次不是恩蔭,也不是朝廷的徵調,而是通過堂堂正正的科考之路,中了進士之後,再次當官。不過,此時他擔任的都是通判、知州等地方官。有史料說是因為秦檜憤恨四川官員專權而阻擋四川書生進入中樞。不管如何,他在秦檜死之前,確實沒有入朝為京官。
直到秦檜這個奸相死了之後,虞允文才得以入朝,後來擔任了禮部郎官。本來以他這個年齡,大概也將會在這個職位上老死,留不下什麼名氣,但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南宋、金國的命運。
這是發生在紹興三十一年的事,儘管趙構殺掉忠臣嶽飛,一心向北國求和,但金主完顏亮登基之後,仍然氣勢洶洶南下,準備滅掉宋朝。別看完顏亮昏庸無道,所轄部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一路渡過淮河,直逼長江天險。趙構做出了一個不經意也可能是最正確的決定,他派遣虞允文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
虞允文第一站就是前往採石,這可不是一般的要地,當年北宋滅掉南唐,曹彬、潘美就是在這裡登岸的。金軍也在對岸厲兵秣馬,準備給南宋致命一擊。虞允文到達採石的時候,形勢非常不樂觀。
戰局很明了,金軍有水軍十七萬,總兵力六十萬,又是完顏亮御駕親徵,士氣高漲。南宋呢?守將王權已經逃跑,新任命的主帥李顯忠還在路上,全軍只剩下一萬八千多老弱病殘。更為關鍵的是,南宋士兵群龍無首,自然沒有鬥志。
這場戰鬥似乎沒有懸念,別說李顯忠還沒有來,就是來了,也改變不了太多。但是虞允文來了,他本可以在軍中發放錢糧之後,拍屁股走人,然而是對國家的使命感讓他留了下來。
他召集眾將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如果金軍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去?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就憑藉這天塹,我們也能死裡求生。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請諸君和我一起,為國家守住此地,用熱血為大宋盡忠!
虞允文口才好,身材高大,說起來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士兵都很信服,如同打了雞血一般。他也不是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而是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戰鬥打響之時,虞允文命令蒙衝艦衝擊金軍的小船,又用霹靂炮不斷射殺敵人的有生力量。戰爭一共持續了兩天兩夜,結局出人意料,宋軍逆襲獲勝!在這一仗中,虞允文始終屹立在前線指揮,激勵了士兵保衛著天塹。
完顏亮看到損失巨大,無奈撤兵,隨後他們把部隊開往揚州,準備從鎮江打開突破口。虞允文料定他的行動方向,帶上一萬六千人趕赴鎮江。這樣,剛剛分出勝負的兩個死對頭再次狹路相逢。
完顏亮惱羞成怒,下令三日之內必須渡江,不然全軍處斬。他臨陣之前,太過暴躁魯莽,犯了兵家大忌。金軍中將領萬分膽怯的時候,同樣也生出勇氣。以兵馬都統領耶律元宜為首,他們臨陣起義,將完顏亮殺死,全軍北撤。
這一仗,不僅避免南宋亡國滅種的危險,還讓金國皇帝喪命,虞允文可謂居功至偉,同樣也名揚天下。此後,朝廷逐步加封他的官職,最後做到了丞相之位(當時稱僕射),但是由於諫官的彈劾加上他更希望能到抗金的第一線,為光復大業出力,總共才擔任了三年的丞相。
而且因為虞允文入仕年紀就偏大,沒有能在崗位上戰鬥太久就去世了。他死後,諡號「忠肅」,被葬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西。孝宗指派宋氏家族為其守墓,沒想到這一守就是八百多年。宋氏家族無論戰亂還是改朝換代,始終為這位忠臣堅守。
目前的守墓人是一位叫做宋克成的老人,已經八十七歲了,他阻止過多起盜墓事件,為忠臣保留了這一片棲身之所。當地政府為了表彰他,認可了這種守墓行為。政府還聘請為仁壽縣文物管理員,有少量的津貼,也算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鼓勵。
參考資料:《宋史》、《新華網》、《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