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

2021-01-09 燕頷書軒

喜歡抱怨是很多人的一種人生常態,因為除了抱怨沒有任何的辦法可以平息自己內心的怨氣,感覺自己所有的遭遇都是環境所造成的,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全在於環境不好所致,自己只是環境的受害者,因此只能用抱怨來平息內心的怒火。

為此還可以舉很多的列子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也是自己內心無助的一種反抗方式,但這種反抗是無用的,只不過是給自己找出一個不生氣的理由而已,本質上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久而久之反而會成為一種處理事情的一種習慣。

喜歡抱怨的人是有很多的,抱怨過後他們雖然不情願但還是要接受,因為抱怨改變不了事實本身,也影響不了事實發展的方向,所以也就成了一邊抱怨一邊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一種無助,也是一種對自我沒有信心的自然體現。

網絡圖片,侵權聯繫刪除。

一個常常喜歡抱怨的人最後只能接受別人所有的安排,生在人世間誰都是如此,沒有誰一生下來一切可以順順利利,都有自己的挑戰和磨練,每個人都有自己各自的苦衷,但我們的人生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如果是靜態的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做任何掙扎了。

動態的人生一切都是會變化的,我們不應該侷促在自己眼前的這些狀態,要看到以後,要看到事情發展的以後是什麼樣子,但是事情的發展是離不開我們人這個主體的,要把自己擺進去,不能靜觀其變的等待事情的結果。

等待出來的結果肯定是跟我們想要的結果是相違背的,一個人不能確定自己想要的結果是否會如實呈現還是會往相反的方向走時應該多修煉自身的功德,自己才是那個因,其他一切都是果,不是果決定了因,而是因決定了果。

自己比別人坎坷的時候多想想自己存在了哪些不足,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和修煉,肯定是自己的修煉不夠才會出現一系列的坎坷與磨難,那些坎坷不是過來刁難自己而是助推自己修煉成一個頑強不屈的人,因為自己也需要有那麼的一次鍛鍊。

網絡圖片,侵權聯繫刪除。

只有自身強大了所有的問題都會得到迎刃而解,自身強大了一切事情才會隨著自己意願走,我們的抱怨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事情,總不能事事都去抱怨一番,最終還是要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從自身出發。

喜歡抱怨的人都是喜歡拿自己跟別人比較的人,看著別人事事都如魚得水自己內心感到不平靜,因此而得出命運不公的理論,為什麼被羨慕的事情總是發生在別人的身上,心裡越想越覺得不公,可又能怎樣呢?除了自己默默的抱怨以外還能為此改變什麼嗎?

看著別人得到自己沒有得到的,內心並沒有覺得別人有多努力,而是覺得別人很輕鬆的就得到了,甚至都會覺得別人有某種力量的相助,反觀自己一切都是那麼的平淡無奇,想做點事情都覺得是那麼的艱難,更別說還能創造出什麼優秀的成績了。

從客觀的角度很難說人間有沒有公平這一說,我們所看到的公平也只是表面的,也只是人為地創造一些看似比較公平的東西,其實真正的公平是無法做到的,把一件本來可以不公平的事情通過人為的手段變得公平了那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網絡圖片,侵權聯繫刪除。

人與人之間是很難比較出公平來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與別人不同,誰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而且還是獨有的,如果通過人為的手段去把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把它磨平那是人自身的問題,與公平與否沒有多少關係。

自身的命運要從自己身上去解讀,跟別人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別人有別人的命運,我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命運,各自都有自己的使命,本就不是兩條平行的兩條線,如何比較公不公平,拿著別人的長處來打擊自己的短處,只會讓自己更加的不知所措。

一個有智慧的人是懂得如何研究自己,而不是全身心的研究別人,把別人研究的再好跟自己也沒有半點關係,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身上,自己才能獲得進步和成長,人生就是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在修煉的過程中自己給自己增添了什麼?

在修煉的過程中能給自己增添的東西就是自己能夠獲得和收穫的東西,把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變得如意了那是收穫,也是成長,也是我們人對自身的價值所在,當自己一切都很如意的時候就不會再抱怨,也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成就對於別人是一種不公。

網絡圖片,侵權聯繫刪除。

我們的命運都是各自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自己掌握不好能怨別人嗎?誰又能為你負責呢?自己要從自己的身上去尋找到自己生命的特點和本質,命運如此的安排肯定是有它的道理,我們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讀它,讀懂它,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自己的命運。

花有花的美,草也有草的美,互相之間不需要磨平自己的稜角去迎合對方,誰也不必羨慕誰比誰美,因為之間的美是本質上的不同,再美的東西如果這世界只有這一種也就沒有了美的名稱,各美其美,世界才會多姿多彩,只是我們人缺乏欣賞和發現美的心情和眼光。

所以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的,之所以覺得別人的人生是你羨慕的說明自己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站在別人的軌道裡看到的也自然是別人的風景,別人的風景越好看越會讓人迷失自己,最後醒來已是黃昏獨自愁。

要會在迷茫中尋找自己,不要在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人生才會活得有價值,不要去跟人比較對於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也不要因為自己不懂命運的安排而沉迷於抱怨中,世間本沒有對錯,只有我們人的觀念裡出現對錯而已。

相關焦點

  • 有仇不報非君子,範睢是真小人還是真君子?睚眥必報或是以怨報怨
    範睢,魏國人,字叔,故人稱範叔(有佔人便宜之嫌)。範睢是戰國後期秦國重要的宰相之一,他主張遠攻近交,使秦國一步步蠶食諸國,成就帝業!但後人評價他為人僅有四個字「睚眥必報」,認為範睢是真小人,固以此嘲諷範睢。實際上,範睢是真小人或者真君子,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不妨各讀者自行判斷,我在此依據範睢前半生遭遇留下我的想法。
  • 菜根私語之十六~二十《不惡小人·禮待君子》
    為人處世篇十六、不惡小人·禮待君子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私語】於君子,宜禮敬之;於小人,莫惡待之。 君子有可敬之處,小人有可惜之時。愛人者,憐人之惡;敬人者,親人以禮。仁人敬君子之美,而不毀小人之惡。 君不聞,敬君子固顯有德,憐小人亦為風雅。不與小人同惡,不向君子諂媚;以敬人之禮親君子,以惜人之心憐小人。
  • 抱怨以德難嗎?只要理解怨、德、愛,你一定行!
    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 意思是無論你如何調節怨恨,總會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報怨以德,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真的可以做到報怨以德麼?當然,當你理解了怨、理解了德、理解了愛,你就能做到。 首先,「怨」從何來? 有人偷了我的襯衣,我心生怨氣!記住,是我心生怨氣。如果襯衣對我很重要,我怨氣非常重;如果襯衣對我不重要,我怨氣比較小;如果那件襯衣本身就是我要丟掉的,那我沒有怨氣。這個解釋邏輯你能接受吧。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什麼意思嗎?
    在3月12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來自路透社的記者提問稱,美國指責中方在數據共享方面的問題耗費了國際社會的時間,對此中方有何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強調了面對疫情的普遍共識後,笑著向提問的路透社記者問道:「中國有句古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什麼意思嗎?」一時引起熱議。
  • 李白柔情蜜意的一首詩,化用曹植詩句,無一怨字卻字字是怨
    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闊,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意氣風發,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一瀉千裡。其實李白的詩不僅有」剛「的一面,還有」柔「的一面,他也能寫出」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純真,」美人卷珠簾,深坐顰眉蹙「的幽怨,也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的無奈。
  • 小人面相揭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面相當中關於小人的面相特點,古人常言:「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不可得罪一個小人,得罪君子,君子不會報復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做好自己是關鍵
    經常聽到有人說,做人如何交君子,怎樣防小人。古代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現代社會沒有將人有這種區分了,但在人們心中,有這種的區分意識:有德的人,沒有德的人;還有一種區分就是:老實人,聰明人。可見,老實人在大多人眼中成了無用的代名詞。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將交往看得很淡。
  •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君子與小人是水火不容的兩類人。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胸懷坦蕩的君子,對蠅營狗苟、斤斤計較的小人嗤之以鼻。古代曾出現過君子與小人之爭,孔聖人就曾參與其中,並提出出了自己的觀點。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篇》,說的是君子心中常懷仁義道德,而小人心中則只嚮往舒適度的生活。
  • 《易經》損卦:君子養德如養病
    在這方面,中國古人也為我們留下了至為感同身受的體會,如扁鵲活療齊桓公一樣,本來是微不足道的一些風寒,但是卻因為齊桓公的慢不在意,久拖不冶,最終導致病入膏肓而不可救治,白白的害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古人才特別注意在事物的萌芽階段解決問題,以避免病來如山倒局面的出現。
  • 莫怨「生不逢時」
    莫怨「生不逢時」有一個剛走上社會的高中畢業生來信說,他看到一些前輩受人尊敬,地位高,待遇好,心裡很羨慕,深知這是他們作出了貢獻的結果。但是他又想:這些老前輩所做的貢獻,不過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罷了。這位高中畢業生來信提出的問題,以前也有一些青年人提出過,他的想法看法,確實代表了一些青年人的思想。我認為,他敬仰前輩,想像他們那樣作出較大貢獻,這種願望是很好的,但他的想法看法,又帶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且夾雜有不少私心。他在來信中表示對前輩很羨慕,但對他們所作的貢獻卻有點不以為然,認為他們只不過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罷了」。
  • 天下無謀:觀君子易,辨小人難,與小人交,防小人伎
    套用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君子和小人。俗話說君子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年紀越大越來體悟。記得有人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有沒有發現,越活越覺得是這個意思。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寧可直中取,不可枉中求。
  •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魯哀公又問:「什麼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說:「均平是水流止時的最佳狀態。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內心裡充滿蘊含而外表毫無所動。所謂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順和的最高修養。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離開他了。」南懷謹認為,一個能夠成道的人,能從世上升華的人,或者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全才」,一個是「全德」。
  • 人有德,必有福;人無德,必有災
    古人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噸的小聰明也比不上一兩的德行與厚道。一個人名位再高,財富再多,但是如果人品不行,德行敗壞,遲早會遭殃。1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林語堂先生在《有不為齋隨筆》中曾經寫道:「金錢能使卑下的人身敗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膽壯心雄。」
  • 曾國藩識人術: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2點就夠了
    一個人賢良不賢良,智慧還是愚蠢,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在這裡區分開了。曾國藩所說「眉宇間大有清氣,志趣亦不庸鄙,將來或終有成就」,就是這個道理。李鴻章曾經向老師曾國藩推薦三人,曾國藩飯後散步三千步,沒有和這三人說一句話,只通過觀察這三人眼神和形態,就辨別出誰可以委以重任,這個故事也被人稱作「曾國藩三千步識人」。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處世為人方面,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處世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小人則不同,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盲目附和從眾,絲毫沒有自己的原則,與他人也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
  • 閻王好過,小鬼難纏!人生在世,如何對付「小人」?客客氣氣面對
    俗話說「閻王好過,小鬼難纏」,就是說越是重要的人物越好說話,越是無足輕重的人反而越難纏。人生在世,誰還沒有遇到過幾個小人呢?小人有兩種,一種是知道自己是小人,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偷偷摸摸地做壞事。還有一種是做小人而不自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小人,相反,在很多時候,他們都覺得自己比誰都君子。看別人是「小人」的人往往未必是君子啊。當然這個也沒法去仔細分析,論跡不論心吧,論心天下無完人,所以本文主要是談如何面對、對付小人的問題。
  • 摩羯女心裡沒有你了,開始怨東怨西天天忙於工作
    摩羯女心裡沒有你了,怨東怨西當摩羯女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性格是很嬌羞可愛的,可能每個人在戀愛時候都會變一種樣子。摩羯女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是沒有道理的,就是覺得他好,不管哪方面在摩羯女看來都是迷人的。
  • 2018年這些天有異象,古人有何解釋?
    古人語天有異象,要麼有能人降世要麼有大事發生(禍福),2018年已經發生過四次天有異象。關於「血月」,民間有傳聞:月若變色,將有災殃,赤為爭與兵,黃為德與喜,白為旱與喪,黑為水,人病且死,或為紅色,陰至寒之相,「血月」預示人間正氣弱,邪氣旺,怨氣盛,戾氣強;風雲劇變,山河悲鳴;天下動蕩,火光四起;有血魔和夢魔聯手,預示災難必有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