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動 查看注釋
[1]王安石著,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卷四十三,第112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6][33][34][47][61][63][64][70][73][75][76][84][86][87][89][92]陸遊著,錢仲聯校註:《劍南詩稿校注》,第1548頁,第1830頁,第1667頁,第3042頁,第835頁,第1739頁,第3894頁,第3954頁,第3093頁,第1446頁,第1407頁,第1382頁,第22頁,第2350頁,第1046頁,第953頁,第8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5][28][56][83]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206頁,第1272頁,第524頁,第476頁,第1459頁,中華書局1982年版。
[4][32][71]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第224頁,第199頁,第2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當前比較權威的一些資料庫可以提供佐證。比如,檢索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開發的《全宋詩分析系統》,可知宋代包含「臥聽」的詩歌數量為321首,數量頗夥;而據中華書局開發的《中華經典古籍庫》檢索,《全宋詞》中含「臥聽」的作品僅12首。
[8]常見典故有二,一為《禮記•樂記》魏文侯「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另一為《晉書•郗超傳》郗超於帳中「臥聽」他人議事。
[9]關於「意象」,近年學界已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如蔣寅《語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韓經太、陶文鵬《也論中國詩學的「意象」與「意境」說》(《文學評論》2003年第2期)等,均對「意象」概念有著深細的剖析。但這些成果似乎尚未被後學者廣泛吸納,因此筆者此處所說的是一般意義上的「意象」。至於「意象」與「事象」的聯繫與區別,當另撰它文論述。
[10]「臥聞」「臥聽」在表述上雖然不同,但實質相近。從古代詩人的使用頻次來看,「臥聽」遠多於「臥聞」,「臥聞」可視為「臥聽」事象的一種亞形態。為使討論相對集中,本文的主要考察對象仍為「臥聽」,只在本節梳理該事象的發展演變時,酌情考慮「臥聞」的使用情況。
[11]沈約著,陳慶元校箋:《沈約集校箋》,第291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13][14]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698頁,第1542頁,第1228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15]據《全唐詩分析系統》(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開發)檢索,含「臥聽」的唐詩為19首,含「臥聞」的唐詩為12首。
[16]王昌齡著,李雲逸註:《王昌齡詩注》卷四,第14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7]盧綸著,劉初棠校註:《盧綸詩集校注》卷二,第2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8]羅鄴著,何慶善、楊應芹註:《羅鄴詩注》,第11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9]鄭谷著,嚴壽澂、黃明、趙昌平箋註:《鄭谷詩集箋注》,第30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0][26][27][29]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第1679頁,第2271頁,第858頁,第1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1]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卷二十,第60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2]杜牧著,吳在慶校註:《杜牧集系年校注》,第1172頁,中華書局2008年版。
[23]白居易的晝寢書寫及晝寢詩在中唐時期發生的轉變,可參看曹逸梅《午枕的倫理:晝寢詩文化內涵的唐宋轉型》,《文學遺產》2014年第6期。
[24]韓愈著,方世舉編年箋註:《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七,第379頁,中華書局2012年版。
[25]李商隱著,劉學鍇、餘恕誠註:《李商隱詩歌集解》,第71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30]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卷十三,第4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1][35][36][49][50][51][52][53][55][59][60][72][85][90]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7443頁,第32975頁,第21830頁,第37230頁,第17410頁,第40526頁,第27930頁,第39779頁,第16826頁,第32298頁,第20178頁,第20509頁,第22492頁,第2050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7]參見周裕鍇《自持與自適:宋人論詩的心理功能》,《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
[38]唐桂芳著:《白雲集》卷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第824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39]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卷十五,第4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0]孫緒著:《沙溪集》卷二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4冊,第708頁。
[41]楊維楨著,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鐵崖逸編卷八,第408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2]王冕著,壽勤澤點校:《竹齋集》卷上,第39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
[43]宋濂著,黃靈庚校點:《宋濂全集》卷一〇三,第242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
[44]汪藻著:《浮溪集》卷三十,第381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45]王令著,沈文倬校點:《王令集》卷八,第1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46][65]範成大著,富壽蓀點校:《範石湖集》,第85頁,第36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8][69][93]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第472頁,第467頁,第467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54]劉攽著:《彭城集》卷十八,第250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57]秦觀著,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編註:《秦觀集編年校注》卷十一,第25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58]呂南公著:《灌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第36頁。
[62]楊萬裡著,薛瑞生校證:《誠齋詩集箋證》卷八,第662頁,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66]此處的「時間」本質上是「時間點」,而與下節所說的「時間流」不同。
[67] 「臥」的本意是伏在几案上小憩,有別於「躺」,所謂「寢於床,臥於幾」(焦循《孟子正義》卷九)。但後來「臥」「躺」漸漸不分,「臥」也用於指躺,表示休息之意。
[68]宋庠著:《元憲集》卷十四,第147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74]劉克莊著,辛更儒校註:《劉克莊集箋校》附錄一,第7606頁,中華書局2011年版。
[77][81]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第117頁,第132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78]室外臥聽有陳謨《秋日用劉子彥韻其一》「石床數尺長松下,臥聽風蟬足好音」等。
[79]來自室內的聲音不是沒有,比如孩童的讀書聲,但總體上比較少見。
[80]蘇舜欽著,沈文倬校點:《蘇舜欽集》卷八,第9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82]陳與義著,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卷四,第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8]當視覺受限時,聽覺會變得更為敏銳,故古代樂師多以矇瞽為之。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條曾論及此點。
[91]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注》卷十六,第4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94]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第113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95]歐陽修著:《六一詩話》,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96][97]薛雪著:《一瓢詩話》,丁福保輯:《清詩話》,第701頁,中華書局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