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之:「臥聽」事象的詩意呈現與詩境構建丨【學術研究】

2021-01-13 京師文會

向上滑動 查看注釋


[1]王安石著,李壁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卷四十三,第112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6][33][34][47][61][63][64][70][73][75][76][84][86][87][89][92]陸遊著,錢仲聯校註:《劍南詩稿校注》,第1548頁,第1830頁,第1667頁,第3042頁,第835頁,第1739頁,第3894頁,第3954頁,第3093頁,第1446頁,第1407頁,第1382頁,第22頁,第2350頁,第1046頁,第953頁,第8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5][28][56][83]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第206頁,第1272頁,第524頁,第476頁,第1459頁,中華書局1982年版。

[4][32][71]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第224頁,第199頁,第2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當前比較權威的一些資料庫可以提供佐證。比如,檢索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開發的《全宋詩分析系統》,可知宋代包含「臥聽」的詩歌數量為321首,數量頗夥;而據中華書局開發的《中華經典古籍庫》檢索,《全宋詞》中含「臥聽」的作品僅12首。

[8]常見典故有二,一為《禮記•樂記》魏文侯「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另一為《晉書•郗超傳》郗超於帳中「臥聽」他人議事。

[9]關於「意象」,近年學界已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如蔣寅《語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韓經太、陶文鵬《也論中國詩學的「意象」與「意境」說》(《文學評論》2003年第2期)等,均對「意象」概念有著深細的剖析。但這些成果似乎尚未被後學者廣泛吸納,因此筆者此處所說的是一般意義上的「意象」。至於「意象」與「事象」的聯繫與區別,當另撰它文論述。

[10]「臥聞」「臥聽」在表述上雖然不同,但實質相近。從古代詩人的使用頻次來看,「臥聽」遠多於「臥聞」,「臥聞」可視為「臥聽」事象的一種亞形態。為使討論相對集中,本文的主要考察對象仍為「臥聽」,只在本節梳理該事象的發展演變時,酌情考慮「臥聞」的使用情況。

[11]沈約著,陳慶元校箋:《沈約集校箋》,第291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13][14]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698頁,第1542頁,第1228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15]據《全唐詩分析系統》(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開發)檢索,含「臥聽」的唐詩為19首,含「臥聞」的唐詩為12首。

[16]王昌齡著,李雲逸註:《王昌齡詩注》卷四,第14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7]盧綸著,劉初棠校註:《盧綸詩集校注》卷二,第2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8]羅鄴著,何慶善、楊應芹註:《羅鄴詩注》,第11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9]鄭谷著,嚴壽澂、黃明、趙昌平箋註:《鄭谷詩集箋注》,第30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0][26][27][29]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第1679頁,第2271頁,第858頁,第1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1]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卷二十,第60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2]杜牧著,吳在慶校註:《杜牧集系年校注》,第1172頁,中華書局2008年版。

[23]白居易的晝寢書寫及晝寢詩在中唐時期發生的轉變,可參看曹逸梅《午枕的倫理:晝寢詩文化內涵的唐宋轉型》,《文學遺產》2014年第6期。

[24]韓愈著,方世舉編年箋註:《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七,第379頁,中華書局2012年版。

[25]李商隱著,劉學鍇、餘恕誠註:《李商隱詩歌集解》,第71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30]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卷十三,第4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1][35][36][49][50][51][52][53][55][59][60][72][85][90]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7443頁,第32975頁,第21830頁,第37230頁,第17410頁,第40526頁,第27930頁,第39779頁,第16826頁,第32298頁,第20178頁,第20509頁,第22492頁,第2050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7]參見周裕鍇《自持與自適:宋人論詩的心理功能》,《文學遺產》1995年第6期。

[38]唐桂芳著:《白雲集》卷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第824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39]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卷十五,第4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0]孫緒著:《沙溪集》卷二十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4冊,第708頁。

[41]楊維楨著,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鐵崖逸編卷八,第408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2]王冕著,壽勤澤點校:《竹齋集》卷上,第39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

[43]宋濂著,黃靈庚校點:《宋濂全集》卷一〇三,第242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

[44]汪藻著:《浮溪集》卷三十,第381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45]王令著,沈文倬校點:《王令集》卷八,第14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46][65]範成大著,富壽蓀點校:《範石湖集》,第85頁,第36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8][69][93]張耒著,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第472頁,第467頁,第467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54]劉攽著:《彭城集》卷十八,第250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57]秦觀著,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編註:《秦觀集編年校注》卷十一,第25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58]呂南公著:《灌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第36頁。

[62]楊萬裡著,薛瑞生校證:《誠齋詩集箋證》卷八,第662頁,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66]此處的「時間」本質上是「時間點」,而與下節所說的「時間流」不同。

[67] 「臥」的本意是伏在几案上小憩,有別於「躺」,所謂「寢於床,臥於幾」(焦循《孟子正義》卷九)。但後來「臥」「躺」漸漸不分,「臥」也用於指躺,表示休息之意。

[68]宋庠著:《元憲集》卷十四,第147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

[74]劉克莊著,辛更儒校註:《劉克莊集箋校》附錄一,第7606頁,中華書局2011年版。

[77][81]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第117頁,第132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

[78]室外臥聽有陳謨《秋日用劉子彥韻其一》「石床數尺長松下,臥聽風蟬足好音」等。

[79]來自室內的聲音不是沒有,比如孩童的讀書聲,但總體上比較少見。

[80]蘇舜欽著,沈文倬校點:《蘇舜欽集》卷八,第9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82]陳與義著,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卷四,第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88]當視覺受限時,聽覺會變得更為敏銳,故古代樂師多以矇瞽為之。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條曾論及此點。

[91]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注》卷十六,第4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94]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第113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95]歐陽修著:《六一詩話》,第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96][97]薛雪著:《一瓢詩話》,丁福保輯:《清詩話》,第701頁,中華書局1963年版。


相關焦點

  • 義理闡微|周劍之:從「意象」到「事象」:敘事視野中的唐宋詩轉型
    那些題為「紀事」、「記事」一類的詩歌,其實是將事件情境與誕生於其中的思想情感視為一個整體,詩歌對於事境的記錄和呈現,同時也就容納了發生於其中的種種體驗。正是在這樣的要求下,事境越來越具有了重要的意義。「事象」與「事境」對於敘事性增強的宋詩而言,是非常有益的觀照視角,這在與唐詩的對比下更為明顯。
  • 薦書 |李祥林《民俗事象與族群生活:人類學視野中羌族民間文化研究》
    本課題研究緊扣中國社會歷史和現實,結合多民族文化語境,就中國羌族文化研究奉上新的思考和心得,既為民族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和地方文化發展提供學術參考,也旨在深化我們對國情的認識。文化人類學關於社會文化,有「大傳統」和「小傳統"區分之說。
  • 陳文江 王雄剛 | 「學術軟肋」抑或「邊緣價值」 ——文化社會學...
    由於時空的流轉,當前的文化社會學「已不再是關於不同文化形式或文化現象的單一研究,如對大眾文化、藝術、宗教等的專題研究,而是關於整體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的研究」。也即,由「文化事項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Culture)」研究轉向「文化社會學(Cultural Sociology)」研究。換句話說,「文化社會學是透過特定文化事象來理解文化主體及其行動與意義」。
  • 詩意中國風丨十二月最美別稱很少人知道
    詩意中國風丨十二月最美別稱很少人知道時間:2015-07-18 17:51   來源:搜狗輸入法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意中國風丨十二月最美別稱很少人知道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皇翔於庭
  • 藝術文化事象的研究方法&自我道路的清晰化【2020.12.30藝術史論課程記錄和思考】
    導師談到了藝術文化事象的結構,主要包括這三個層面:符號形態、象徵連結、意義系統。★符號形態:表象層面,也是研究的入手層面,對於符號形態的研究切忌假大空,要對符號層面進行具體細緻的描述和全面詳細的了解,符號層面包括材質、工具、技術路線、作品、形象等等。
  • 夜闌臥聽風吹雨,這被網友玩壞了的詩,你還記得下一句是什麼嗎?
    第一次看到有人告白用這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的時候,我震驚了!震驚之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假使陸遊聽到自己的名篇被改成這樣「人不人、鬼不鬼」的句子,不知道會不會被氣死?聽多了「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的朋友們,還能想起來原詩是什麼嗎?原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 2020年政治學研究發展報告
    回顧2020年中國政治學研究,可總結為三點:常態有推進,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支撐的中國特色政治學持續推進,助力治國理政與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動態有亮點,歷史政治學、田野政治學等學術流派頗具聲勢,學術共同體意識增強,政治學「中國學派」蓄勢待發;未來擔重任,大變局時代,政治學研究應當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貢獻更大力量
  • 提升中國特色心理學研究水平
    立足我國當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從心理學角度回應、研究社會變革和社會變遷帶來的當代中國人精神層面的巨大變化,總結提煉中國特色心理學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不僅是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現實助力。直面社會轉型期心理變化用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現象是對中國心理學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 書薦丨《尋找古詩之美》:212首時光浣洗的古詩詞,200餘幅生趣盎然...
    《尋找古詩之美》傅國湧 主編領讀文化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尋找古詩之美》一共三冊,第一冊60首(全詩注音),適合6-8歲的孩子,第二冊70首,適合8-10歲的孩子,第三冊82首,適合10-12歲的孩子。從中精心挑選適合孩子讀的詩,從蟲魚、花草、童趣開始,到自然現象、自然風景、四季變化,步步深入,跟隨孩子身體與思維的發展,循序漸進引導孩子體味古詩之美。4.針對不同年紀貼心呈現,一套為小學生量身打造的最佳詩詞讀本。《尋找古詩之美》第一冊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全詩注音;第二冊、第三冊針對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漢字儲備,只在注釋中為生僻字詞注音。
  •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文/ 李 陽    散文中藉以譴責對兒童之摧殘的民俗也好,小說中藉以剖析國民靈魂的民俗也罷,其根本都在於暴露和批判。服務於這一批判性底色,收入魯迅筆端的民俗事象本身大多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原始性特徵,但魯迅出於自己的創作需要,對民俗事象的這些特徵進行了不同的藝術處理:在散文創作中極力淨化之,在小說創作中則賦予藝術渲染。  民俗一經形成,對內來說是一股凝聚力,對外來說猶如一道無形的籬笆,具有極大的不可變更性。
  • 與名人導師、學術偶像零距離!十月,浙師烹製的這頓「學術大餐」,不...
    ,制定各個區域的漢語傳播方略,研製適於不同區域的教學規範及考試標準,編寫適應不同區域的教材,建立合適的漢語傳播機構等,以實現「語言鋪路」的目標,推進學科和事業的協調持續發展,為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一帶一路」更好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學術支持。
  • 學術頭條:吸菸讓新冠感染更嚴重,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該研究利用連續切片掃描電鏡,重構了目前最大且具有突觸解析度的小鼠耳蝸神經迴路,並首次對一系列關鍵超微結構進行了量化。研究者發現,不同聽神經上傳出神經突觸的數量具有顯著的差異,且隨著聽神經上帶狀突觸增大或數量增加而增加。這一結果說明,中樞對耳蝸聽神經的調控具有強度特異性,可選擇性調控感知不同聲強的聽神經,這可能對背景噪音下聲音信號的提取至關重要。
  • 中醫微課堂丨顧植山教授:解密五運六氣,探微中國瑰寶
    研究五運六氣,有助於我們構建中醫思維,從更深層次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 2020年8月8-18日,「全國五運六氣師資培訓班」將於中醫師承繼教平臺(http://www.zyscjj.org.cn)隆重上線,顧植山教授等多位知名專家領銜,為您探解五運六氣的奧秘。
  • 碩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研究述評
    但是關於研究生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寫作能力培養以解決英文摘要寫作問題的研究卻少之又少。本文分別從學科視角、寫作者身份和摘要的寫作方法三個方面綜述現有的碩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的研究情況,以期為碩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提供參考與建議。一、學科視角不同學科對學術論文寫作的要求不同並受學科自身特點的影響。
  • 讀《於希寧藝術研究》:徒此挹清芬
    呈現在眼前的梅花,仿佛摒棄了章法、形似、色相,只剩下一團清逸之氣,一股幽韻冷香,一掬稜稜風骨,一點神光離合……很難用語言來精確地描述彼時的感受,或許,仍是惲南田展讀元人畫時的「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能夠與之相仿佛了。主客雙方不約而同的噤聲和肅穆,不正是對這句話最有力的註腳嗎?杜甫描繪公孫大娘作劍器舞,觀者非但不是群情激昂,反而顏色「沮喪」,至此,對老杜體物摹情的筆力終於有所領會。
  • 《詩經》中「斯」字物類事象眾多
    《詩經》中「斯」字物類事象眾多 2015年08月28日 12:08 來源:《西北師大學報》2015年3期 作者:陳鳳仙 字號 內容摘要:  《詩經》中的「斯」字出現在38篇作品中,共計77次,覆蓋風、雅、頌三個板塊。
  • 原生態的「生活相」,民俗事象傳承著不可不知的歷史文化底蘊
    作為作者,我算是比較佛系之人,稱不上「見心見行」,但也算隨心隨性;作為讀者,我沉醉於萬花筒般的網絡世界,也持續不斷地關注著自己感興趣的人與事。在一些極具生活化的影像世界裡,我感受到了一方之地淳樸的民風,那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也將中國古老的民俗事象呈現於我們的眼前。
  • 17歲女生研究精子活力?丨WLF「小科學家」系列之李依庭
    丨WLF「小科學家」系列之李依庭 2021-01-12 0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