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莫言的「臥室」

2021-01-20 人民資訊

《莫言演講全編》: 《講故事的人》《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貧富與欲望》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周立民 《莫言演講全編》有三卷,分別為《講故事的人》《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貧富與欲望》,共有80萬字之多。相比於篇幅,我認為它的信息量更大、曝光點更多,涉及到莫言的方方面面。從個人經歷、創作過程,到讀書感受、人生隨想;從對世界名著的看法,到對中國當代文學現象的發言,毫不誇張地說,這三本書是莫言的「百科全書」。演講的現場感、交互性、溝通的需求等特點,使得這些文辭與作家通常的創作有所差異:它們更直接,更坦白。打一個並不高明的比方,平常我們閱讀作家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這種虛構性的文字,猶如作家穿戴整齊彬彬有禮地在客廳裡接待我們,而演講,則是他大大方方地把我們領進他的臥室,讓我們更大程度地看到私密化的一面。儘管,在臥室裡,他並非一絲不掛,他也有衣服,但是,已經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窺私慾」。讀《莫言演講全編》,特別是莫言特有的幽默、敘述的魅力、平白中的智慧、坦直裡的狡黠,首先讓人感到這是一本有趣的書,聽這個講故事的人講了很多以往你不曾了解的故事——這是他的人生自敘傳、心靈實錄和給讀者的免費問答集。讀過此書,莫言不再是得過諾貝爾獎的神仙人物,而成為你熟悉的對門的老大爺,你可以成功地吹牛:我的朋友莫言,或是說:唉,莫言這傢伙! 這傢伙談讀書就有很多門道兒。怎麼把一本書讀透呢,他起初讀福克納,感覺大師光環炫目,讀著讀著,越發熟悉,更加親近。再看看福克納的照片集,戴著破帽子,穿著破衣服,旁邊是農舍,這和家鄉的農民有什麼區別?神秘感消失了,感覺不一樣了。又了解到福克納的小心眼兒,福克納的撒謊,福克納的惡作劇…… 「福克納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已經徹底地瓦解了,我感到我跟他之間已經沒有了任何距離,我感到我們是一對心心相印、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從遠到近,這書越讀越薄。莫言還教我們一招,讀書也不一定從頭讀到尾,他當年讀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讀到第16頁就扔下了,激動得要去寫自己的東西。一個小說家讀書,還有幫助作者繼續 「創作」的衝動,讀 《第四十一》,他覺得作者寫得還不過癮,如果寫到孤島上的兩個人生了孩子,抱著孩子端起槍,面對著情人,這個時候內心的震撼會更劇烈。閱讀是寫作的背面,作家打開了閱讀的窗戶,已經在給你展示他的寫作狀態了。 演講集中,莫言還給我們分享了眾多寫作的「秘密」,這是作者自畫「供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為誘人的是,莫言如何看自己的創作?他說《酒國》,「這部長篇,在中國幾乎無人知道,但我認為它是我迄今為止最完美的長篇,我為它感到驕傲。」是作家為作品叫屈,還是這部作品體現了他的寫作追求呢?不論怎麼樣,作者如此隆重,我們也不得不瞪大眼睛。這是1999年莫言說的話,如果誰統計一下,莫言不同時期都推崇自己哪些作品,一定很有意思,至少能夠看出作家的創作的變化和不變。當然,他演講中也屢屢談到自己的創作觀,「飢餓論」讓人一聲嘆息:「小時候吃不飽的事……也許是解讀我的作品的一把鑰匙。」 (《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第34-35頁)他還說,他的作品寫的是「一個被餓怕了的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講故事的人》第27頁)他還講了很多具體的例子,由此,我們才理解這一代作家作品中何以有那樣的歷史沉重感和時代感——這些「秘密」倘若不是作者自述,我們又怎麼可能了解? 莫言的幽默和機智有強烈的迷惑性,往往讓人們誤以為他只是沉醉於語言的狂歡與你說說笑笑的人,其實,他的字裡行間不乏一本正經。他說:「這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學的靈魂。」他還說過:「我真正的寫作動機,是因為我心裡有話要說,是想用小說的方式,表達我內心深處對社會對人生的真實想法。這也是獲得首屆亞洲文化大獎的中國作家巴金先生晚年所大力倡導的『說真話,把心交給讀者』的意思。」在另外一次演講中,他再次強調作家應當表達自己真實的聲音:「說自己心裡想說的一些話,我想即便是講了不正確的話,也比一個人講別人的話有價值。要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說自己想說的話,就像巴金老先生說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那句——要講真話。」 大作家在精神上都是相通的,正如他對巴金、福克納、川端康成等人的理解。莫言從強調「老百姓」的身份,到《蛙》中清理作為人的罪感,這不僅是他創作境界的提升,其實也真正將創作融到了由前輩們開創的偉大的文學傳統之中了。想一想,巴金先生晚年寫《隨想錄》,不也是在清理心中的罪感嗎?他身後站的是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莫言這三卷演講集中遨遊,我還有一個感觸,成為公眾人物的莫言老師太累了,他要面對著各種演講話題,諸如從《愛奇藝與老作家》到《佛光普照》,這是反差多大的題目啊,此時,我不由得心疼起他了。他得獎八年了,八年來這個獲獎者的角色讓他扮演得好辛苦。幸好,莫言有很強烈的警惕意識,他在演講中也提到過,作家與普通人和社會生活拉開距離後, 「他的精神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平庸懶惰。他已經感受不到銳利的痛楚和強烈的愛憎,他已經喪失了愛與恨的能力」。他也在追問:「我們的寫作如何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是這種警惕和自省讓莫言儘管自成一統,也仍保持著不驕不躁的優良作風;儘管看似閒閒散散,卻不失沉重的憂思;儘管一再 「莫言」,卻忍不住滔滔不絕,正如這些演講。 (作者為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文學評論家)

相關焦點

  • 《酒國》莫言
    整個結構大概分兩個部分,可是互有穿插,一個部分是說莫言本身是一個小說的人物,也是一個作家,在裡面跟另外一個年輕作家文藝青年姓李的來交換書信,來通信。莫言蠻好玩的,在他好多小說裡面都把自己寫進去的,小說裡面就有一個人叫做莫言,也是寫小說的,所以有點像美國的導演希區柯克,內地翻譯這種。
  • 莫言《酒國》俄譯本問世 譯者稱莫言謙和有智慧
    10月22日晚我點擊俄羅斯Яндекс網看新聞,發現莫言的長篇小說《酒國》俄譯本剛剛出版,譯者是伊戈爾·葉果羅夫(Игорь Егоров),不禁一陣驚喜。1988至1989年我在列寧格勒大學進修,認識了伊戈爾·葉果羅夫,他比我小十幾歲,是國家文學藝術出版社列寧格勒分社的編輯。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1983年的春節,莫言回老家山東高密探親訪友,與舊時的工友張世家喝酒。張世家否定了莫言此前的軍事文學創作,「根本就不行」,並質問莫言:「咱們高密東北鄉有這麼多素材,你為什麼不寫,偏要去寫那些你不熟悉的事?什麼海島,什麼湖泊,你到過嗎?」 隨後,他向莫言繪聲繪色地講起了「公婆廟大屠殺」的歷史。
  • 莫言:推崇佛教 鍾情黑曜石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資料圖) 2012年10月11日19點是莫言人生最耀眼的時刻,中國所有媒體都把目光投向了他。報紙、網際網路都是中國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這張圖片是大多數媒體發布莫言獲獎新聞的配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張照片中莫言先生戴著的黑色手鍊是什麼?   有網友認為是佛珠,因為莫言先生一直很推崇佛學,這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就有所體現。佛經激發莫言大師創作出《生死疲勞》。「每一個作家都不希望重複自己,《生死疲勞》是我的一次探索。
  • 莫言老師的《歡樂》,一如既往地深刻,卻無法歡樂!
    看了莫言老師的《歡樂》,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幾乎每個故事,都是以悲劇收場,讓人深深地震撼。歡樂是莫言老師的中篇小說合集,還是早期的作品,主要包含了六個中短篇,其中最為深刻的,還是「金髮嬰兒」「歡樂」這兩篇。其實,喜歡上莫言老師的中短篇,還是看了《晚熟的人》之後,禁不住想再看看老師的其他短篇作品,就購買了這部《歡樂》。
  • 有幸見到莫言先生
    2017年11月11日,莫言先生臨深在深圳市中心書城和讀者見面交流創作經驗。交流現場,可謂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一座難求,很多朋友都是寧願站著聽,也不願意離開。可見莫言先生的影響力非常的強大。對於莫言先生的作品《豐乳肥臀》,在大學時候,我曾拜讀過。
  • 莫言小說《豐乳肥臀》:究竟在寫什麼?卻當作「禁書」被封了8年
    為此,賈平凹、莫言等便在這些現實文學需求下大書特書。由於當代文學沒有既定的軌跡,大家自然也只好追求新奇,於是也就出現了故意追求一些黑暗、暴力、涉黃等無所不用其極的奇怪路子。有了這樣的意識,追逐的過程中自然免不了要走進泥沼。1993年,早已成名的賈平凹在思想迷茫之時,賈平凹寫成了他自認為的世情小說高峰,堪比《紅樓夢》的《廢都》。
  • 鼠年說「莫言不會寫鼠字」
    莫言在他的作品裡至少給我們透露了這樣一些關於他的家族的細節信息:他們老管家曾做過木匠,且木匠活做的不賴,木匠這行當常常是個體戶,不成群,易養成內斂多思的性格……到了莫言這代,漸漸找到適合這種性格的新出口,終於成就了赫赫一代文學世家。是的,文學世家。
  • 如何批評莫言——與許紀霖先生商榷
    但近日網上偶遇著名批評家許紀霖批評莫言的文章《雞蛋與高牆:莫言的雙重人格》,一讀之下,大感異常。公允地說,這種批評,已經越過了文學批評的正常邊界,而指向作家的品行人格;且以對莫言的人格冠以「分裂」、「病態」之類的侮謾,而變成了另一種「觸及靈魂」的大字報。
  • 莫言小說《酒國》即將在俄出版
    人民網莫斯科10月12日電   (記者 劉旭)據俄新社消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說《酒國》即將在俄羅斯出版。 小說的翻譯伊戈爾·葉戈羅夫透露,《酒國》是莫言的作品中第一部被翻譯成俄文的小說,他之所以選擇了這部小說是因為它的獨特性。
  • 外人眼中王蒙與莫言的交往: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就在那一屆茅獎上,莫言的作品《四十一炮》也入圍,可惜沒有得獎,倒是已經是海大駐校作家的遲子建獲了獎。那天莫言在海大講完話之後,就有同學捧著他的《四十一炮》來請他籤字。那些同學肯定想不到,他們見到的,給他們籤字的莫言會是未來的諾獎得主。
  • 莫言的《酒國》,身邊的世相
    小說的另一條線索是以文學愛好者李一鬥與作者莫言本身的往來書信,以及李一鬥所寫的小說穿插其間,與丁鉤兒辦案一線齊頭並進。李一鬥這條線也離不開酒,只是這一條線上出現的人或事則荒誕不經,如李一鬥所寫小說中的那個神秘的半人半妖的肉孩或叫小妖精的,每每總是讓人聯想到李一鬥小說中的另一個人物侏儒餘一尺;又如那隻從天而降、好似神獸的小毛驢和那條二裡長的驢街,怎麼又讓人想到了江湖一詞;還有李一鬥的嶽父一家人,怎麼沒有一個正常人;不禁想問:到底是李一鬥喝醉了還是莫言喝醉了?
  • 諾獎巨作《豐乳肥臀》被批低俗遭禁,受恥笑辱罵,莫言:那就請吧
    --摘自莫言《豐乳肥臀》的序我沒見過莫言,但我和他之間有很多微妙的連結與情愫。這種連結是由於他的小說。比如,《蛙》中的姑姑是個遠近聞名的接生醫生,我外婆曾經也是正規醫院的接生助理。莫言是他姑姑接生的,我是我外婆接生的。我媽媽說,我來到人世間的時候沒有哭哭啼啼,是我外婆提著我的腿,朝我屁股扇了幾掌,把我揍哭了。
  • 馬家輝:莫言小說《酒國》讓我感到性興奮
    整個結構大概分兩個部分,可是互有穿插,一個部分是說莫言本身是一個小說的人物,也是一個作家,在裡面跟另外一個年輕作家文藝青年姓李的來交換書信,來通信。莫言蠻好玩的,在他好多小說裡面都把自己寫進去的,小說裡面就有一個人叫做莫言,也是寫小說的,所以有點像美國的導演希區柯克,內地翻譯這種。
  • 《酒國》:莫言,我是在虛構,卻從來不偏離現實
    《酒國》:莫言,我是在虛構,卻從來不偏離現實重讀《酒國》,有一種重逢老友的親切感,一種初戀的神秘與心動在心間彈跳。書中的人物和情節早已忘卻,只記得書中一個特別殘酷的事件,吃嬰兒。另一條線索是酒博士的小說,以及與「莫言」來往的信件:酒博士不甘釀酒事業,慕名向「莫言」學習小說技藝,希望有朝一日名聲顯赫。他源源不斷地寫了幾個短篇,請「莫言」推薦去發表。「莫言」雖是寫信舉薦,卻無下文。酒博士不嫌「莫言」沒有本事,仍然盛情相邀,希望他參加酒國的首屆猿酒節。
  • 時評:對比莫言 某些作家利慾薰心很無恥
    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人與幻覺的現實主義融合的民間故事」的中國籍作家莫言。有媒體說,莫言的寫作風格很大膽。「大膽」,如何理解呢?用莫言的話說就是,「作家還是要勇於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是的,作為一種載道的文字職業,作家就應該大膽說話,不刻意迴避,不吞吞吐吐,用自己的筆當做傾訴的工具,讓社會責任感、歷史厚重感以及文化人性,得到淋漓盡致的抒寫,讓當下的讀者和未來的讀者都為作品中的真實、凝重而肅然起敬,得到深度思考和收穫。莫言就屬於這樣的作家。
  • 莫言同名小說改編歌劇《檀香刑》將上演
    日前,在山東濟南召開的民族歌劇《檀香刑》首演新聞發布會暨主創人員媒體見面會上,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道。  《檀香刑》根據莫言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由莫言和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李雲濤共同編劇,是莫言諸多優秀文學作品中首部改編為歌劇的作品。該劇在創作上突出了民族元素,運用山東琴書這種傳統說唱形式與歌劇構成雙重敘事結構,並在旋律、和聲等方面吸收了地方戲曲茂腔的藝術特色。
  • 莫言小說?酒國?俄文譯本即將在俄羅斯問世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訊 據俄新社報導,10月11日剛剛獲得2012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的代表作品?酒國?俄文版即將在俄羅斯問世。據介紹,目前在俄羅斯書市只譯有莫言作品的部分節選。俄羅斯?阿姆福爾?出版社將於年內發行莫言作品的第一部俄文譯本《酒國》。
  • 莫言:中國現在的反腐力度超過了我的想像
    【編者按】中央紀委監察部1日在其官方網站推出著名作家莫言專訪。莫言表示,中國現在的反腐力度超過了他的想像。(採訪整理:景延安 韓亞棟 李放)採訪札記:腳踩堅實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一部電影《紅高粱》讓中國人認識了莫言,一項諾貝爾文學獎讓全世界知道了莫言。莫言自稱「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故事講得好,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正是通過他的一個個精彩故事,讓世界各地的人越來越多地了解了中國。
  • 莫言到訪茅臺:對茅臺酒而言任何的形容都顯得單調
    9月9日,中國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到訪茅臺,和茅臺開啟了一段奇妙的酒文化之旅,於秋日細雨中邂逅酒鄉酒巷。北京時間09點09分,在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保芳和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王焱的見證下,莫言為999.9市斤美酒正式封壇。李保芳與莫言一同將封壇籤貼上酒罈,封壇儀式由王焱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