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的古詩《回鄉偶書》,相信大多數人在小學課本裡就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由於當時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有限,又恰逢年幼,具備著貪玩好動、天真無邪的孩童天性,因此,在初識《回鄉偶書》一詩時,我們很難將自己置身於詩詞背景中對它加以賞析與品味。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已經離開了家鄉來到異地上學或工作,也第一次對古人所作詩句中夾雜的「思鄉之情」有了更為深切體會。回過頭來,再品味《回鄉偶書》,卻只覺不是滋味……
01
異鄉遊子,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直到老了之後才得以返回那片令他魂牽夢縈的故土。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故鄉懷有深厚的情誼——「故土難離」。我們常常從新聞或書中了解到,那些在異國終老的人,同樣希望能回到故國安葬。「落葉歸根」,自然萬物亦是如此,人類自然也不例外。打從人們出生的那一刻起,那片哺育過他們的故鄉土地,就註定與他們難捨難分。
曾經,有這樣一位中國老兵,他在邊境執行任務的時候不慎迷路,邁出了中國之境,誰也不會想到,這位老兵在出境後,足足花了54年才回到了中國!當他再次回到這片熾熱的中華大地時,他早已兩鬢斑白,無人相識了,就如同《回鄉偶書》中的可憐老人。
這名在印度迷失了54年的老人,其名叫「王琪」,是陝西鹹陽人。1937年,國家正處於戰爭時期,而這一年恰逢王琪出生。
王琪躲過了戰亂,雖然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他也得到了去技校學本領的機會。王琪所學的專業為測繪,而當時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號召廣大群眾參軍,「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口號響遍了大江南北。許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去當了兵,在1960年,王琪也參加了隊伍。
當時,中國與印關係緊張,兩國皆派兵駐守在邊界處。王琪接到命令駐守在藏南旺達,以防對方趁虛而入。接到任務後,王琪第一時間趕到了前線,並隨著部隊積極巡邏,四處觀察。
王琪所在的軍隊離他並不遠,他也就放鬆了警惕,獨自前往密林深處巡邏,但是,這次行動卻讓王琪迷了路。王琪迷路了許久,並逐漸走出了中國境內,當他看見一臺汽車對其示意時才發現,這竟然是一輛印度士兵的卡車。
於是,王琪因誤認為是「間諜」身份而被抓獲,而由於語言不通,王琪自然也無法向對方解釋。
02
然而,更糟糕的是,王琪被抓獲後,被判了七年,獨自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服刑,無法向自己的國家求救,這是一件多麼令人絕望的事情啊!
隨後,經過重重調查,對方證實了王琪此行並沒有特殊的任務,而國家雙方關係也得到了緩和,王琪就被釋放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國家——印中央邦為他分配了住處,王琪被置身於一個偏僻的印度農村生活。
即便是王琪試圖與外界取得聯繫,但始終是徒勞的。王琪一心想回國,不接受印公民的身份,他在面料工廠打工時認識了一位熱情的印度女孩,並與其結婚生子。
因為不是當地公民,王琪在做生意時四處碰壁,警察經常找他的麻煩,對他進行毆打、懲罰,最嚴重時,他被打斷了一條腿……在當地有一位善良的印度高管,得知王琪的遭遇後非常同情,也經常問候他們一家人。
1986,王琪收到一封由中國寄來的家信,這使他看到了希望。在09年,其侄子以遊客身份見到了王琪,侄子想把他帶回國,但印方認為他身份不明確,始終不同意。最終,中國大使幫助他申請到了護照,王琪於2017年這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王琪的母親早已過世,只有他的弟弟始終記得王琪的喜好,那便是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手擀麵,王琪回到家中,早已說不清楚他的母語,端起面碗時,他淚流滿面,想必心裡一定五味雜陳。
結語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在國家相關部門的一再努力下,王琪最終回到了家鄉,但耽誤的54年光陰,卻是永遠追不回來的,實在是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