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書法中筆法和筷法的關係

2021-01-08 人民網

摘要:關於筆法,古人寫了很多文章,其中不乏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給人一種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感覺,據此把筆法看的過高、過重。最終使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以致握管使鋒窮年累月不得其門。但有膽大不一成不變的遵守前人理論的人反而可以把字寫好,而拘謹、較真於古人教條的人最終卻是一籌莫展,林鵬先生為打破筆法的神秘性提出了「筆法就是筷法」的觀點,本文將從林鵬先生提出這一理論的現實基礎—執筆與執筷、運筆與運筷的方法上一一論述。

關鍵詞:林鵬;筆法;筷法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56-02

林鵬先生是河北易縣南管頭人氏,生於1928年,1945年入伍,之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轉業到山西,結識了山西的語言學家孫功炎先生,針對喜愛篆書的林鵬,孫先生指給他一條治學路徑:熟讀《說文解字》,然後攻讀十三經、先秦諸子,就此可以為一生事業奠定基礎。也正是孫功炎先生的這一指點才使林鵬開始了他的學書歷程,在林鵬先生的訪談錄中有記錄「我沒有開始學習書法的準確日子,大體上是在韓戰結束後,我開始學習、研究中國古代典籍的時候。為了攻讀《說文解字》,學了刻圖章;為了刻好圖章,開始練習書法」[1]。

一、藝術是業餘的遊戲

在藝術起源的討論中有「藝術起源於模仿,藝術起源於遊戲,藝術起源於勞動,藝術起源於巫術」等說法,林鵬先生的「藝術的業餘的遊戲」這一態度應是與席勒「遊戲說」的觀點的一致的。

吳冠中先生認為,藝術家應該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養」就能出成果的,要有澆不滅燒不死的熱情。這句話來描述林鵬先生是最恰當的。林鵬先生是這一類思想者的代表,先生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大學教育,也不是大學教授或者研究院裡的研究員,他是經歷過殘酷戰爭的一個戰士。他對藝術或者書法的思考不是單純的來自書本,更來自人生的歷練。他認為讀書是對在苦難中對生活的沉思,是夾縫中生存的希望和對苦悶的消遣,沒有不得已的官方應付,這種「業餘藝術」本身就具有很強大的生命力。他認為藝術一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沒有課堂上先生的咬文嚼字,故弄玄虛,所以他的藝術思想也是更活躍自由的。筆法問題歷來給多數人蒙上了一層神秘無限,莫測高深的色彩,使很多人望而生畏[2]。林鵬先生為了打破這個神秘色彩,提出「筆法就是筷法」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執筆與執筷

元鄭杓《衍極》曰:「夫執筆者,法書之機鍵也」,可見,執筆為學書之首務。古人對執筆方法的探討是紛繁複雜的,東晉衛鑠在《筆陣圖》中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或認為毛筆很輕,筆頭很軟,然而寫起字來卻要求力透紙背,於是有人提出執筆要緊,「羲之為會稽,子敬七八歲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遽脫。嘆曰:「此兒書,後當有大名」。卻也成為此類說法的理論依據。可見古人認為書法造詣與執筆有很大關係。更有甚者為了凸顯執筆的藝術性採取很不切實際的做法,最具說服力的恐怕的清人包世臣在《藝舟雙輯,述書上》中引用他人的一段論述:「食指須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昂曲者,中指內鉤,小指貼無名指外拒,如鵝之兩掌撥水者。故右軍愛鵝,玩起兩掌行水之勢也」[3]。這裡以鵝之形執筆,須食指高鉤,高鉤後手掌和手腕之間呈垂直之姿,腕緊而死,勢必會影響腕關節的運轉,這種執筆只顧及了執筆形態之美實則違背了指腕關節活動的生理規律,所以從實際操作看並不太符合實際。錢鎮鍠在《名山書論》中說:「大抵古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不能不傷今人之愚矣」這段話大概是對此做法最好的評價。日常生活中執筷是利用了物理上的力學原理,拇指、食指、中指的末節夾持住一支筷子,使其能自由開合,拇指上節和無名指末節夾持住另一支筷子,使其基本固定,作為夾取食物的支撐點。上方的筷子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做槓桿運動,一達到夾取食物的目的。於此同時,他幾乎成了人們指、肘、臂的自然延伸,成為人的神經末梢的延伸,可見拿筷的方法順應了人的生理機制,是科學的方法[4]。

筷子是成雙使用的,毛筆是單支,如若將兩支筆作拿筷狀再抽走其中一支抽走,將筆桿稍扶正,就會發現就是最古典的三指執筆法,即單鉤法,也叫「夾菜法」。 沙夢海在《古代執筆法初探》一文中提到:「寫字執筆方式,古今不盡相同,主要隨坐具不同而移變。席地時代不可能有如今天豎背端坐筆管垂直的姿勢」[5]。漢時的低座起居時代,人們的作書的執筆方法是「三指斜執筆」也叫「單苞執筆法」。直至隋唐五代是高坐家具的出現,起居方式發生了變革,執筆方式變為了「雙苞五指執筆法」開始興起,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流行,明代之後就徹底取代。蘇東坡「執筆無定法」。對每一位書家的執筆方法無須過於苛求,在藝術上沒有任何定法可以約束,選擇何種執筆方式要因書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的以能發揮書寫的最佳狀態為要。

米芾在《敘書貼》中進一步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訊天真,出於意外」[6],這是從書寫的目的出發,說明執筆的要求是要使手指輕鬆、靈活、運轉自如,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即能「驅情使筆,隨物賦形」,所以把筆無定法的說法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實現這個目的。說無定法是你既然達到了這個境界,又何必計較那個所謂的「法」。法是渡河之舟,對於初學者來說「法」尤顯重要。

「執筆」對中國古人而言不僅是一固定姿態,它具有強大的實用性和鮮明的目的性,首先「執筆」是技法之首,在古人看來,只有先實現「執」才能有之後的「使、轉、用。」從衛夫人開始,到梁武帝蕭衍,唐人張懷瓘、韓方明,元人鄭杓,清人王澍、梁巘、朱履貞、包世臣等各朝各代書法名家各有論述,他們對執筆法的探討可謂用盡了心力,論述之繁瑣與考究實令人目眩,殊不知,這些「法」在藝術欣賞領域和實際操作領域之間是有差距的,個體專能的經驗於他人而言只可謂借鑑啟發,而不能全然付諸於實際。但實用性這一目的實現才是書寫的最根本也是最原始的的動力,隨後而來的是寫好字,寫好字就具有使用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啟功先生為此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執筆寫字誠如拿筷夾菜,怎麼拿都是為了把菜送入口中,最能順利的送入口中的執筷法,應該被認為是正確的方法,執筆之於寫字亦如是」。此論述並非是對古法的推翻和不重視,而是對古法融會貫通,深刻理解之後的精華萃取,返璞歸真。

三、筆法與筷法

從古至今論述筆法的文章有很多,有的非常抽象,甚至玄之又玄;有的又十分詳盡具體,每個指頭負什麼責任都講述的清清楚楚。但抽象的不可捉摸,具體的不好掌握,所以歷來筆法問題一直都是爭論不休,不斷摸索的話題。筷法則與之相反,目前所見論述「筷法」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林鵬先生為打破筆法的神秘性,在1980年的一次講習中提出了「筆法就是筷法」的說法,筷法是沒有任何抽象神秘色彩的,筷子是從黃髮垂髫的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會使用的工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人使用筷子餐食,已有數千年的漫長歷史了,我們的祖先可以隨地的截取兩枝樹枝作為筷子使用,這應是筷子最早的模型,筷子文明這也是我國古代的文明之一,筷子根據其用料的不同,可分竹、木、骨、玉、金、銀等多種,輕重粗細不一,即便用竹木筷罷,笨重的竹木在人的手指尖卻能靈活自如的夾起諸如黃豆、玻璃球,甚至芝麻等圓滑細小的東西。因為教習筷子的是母親,母親的語言是通俗易懂的,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這種說法的提出就完全打破了書法筆法的神秘性。

而從毛筆的使用和流行範圍來看,毛筆主要流行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但中國人曾經把中國的書法藝術和文房四寶帶到很多的國家,包括歐洲。而歐洲人因為墨不褪色的特性接受了中國的墨,卻沒有接受毛筆。但在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毛筆卻留存了下來,並發揚光大,這些地方筷子都是吃飯常使用的工具,所以對筷子和毛筆的使用之間的密切聯繫不能不產生疑問。常見的筷子的使用方法,即用筷法是「夾」,若細微分析則還包括:撥、挑、攪、拌、撈、卷、甚至於「刺」等二十多種各不相同的功用,《世說新語》中記載,「王述吃雞蛋,以箸刺之不得,大怒,擲之於地。王羲之聞而大笑之」。而運筆法也有很多種類,如:折筆、轉筆、回筆、衄筆、挫筆、戰筆、放筆等等。其中筷法中的「卷」與筆法中的「衄」以及向內「撈」與「放筆」等動作幾乎都是一樣的。

筆手之間的靈活配合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牴牾磨合的,筆之於手,起初總是陌生的,我們可以借鑑古人眾多方法入門,但斷不可在陷入古人某一程式而難以自拔,不可偏執迷信、亦步亦趨。使轉提按,輕重緩急,隨著大量的練習,手控筆的能力自會逐步長進。自我們通常所謂的筆開始上手了,這也僅是初步。隨後更需堅持不懈的練習,才能順其自然而水到渠成,使筆和手之間達到一種默契,即書寫境界,這一境界大抵就是孫過庭《書譜》中「五合」時的情境,「同天人」而「合內外」豁然貫通,心手雙暢、相得益彰,物我兩忘,故不覺手中有筆。無生命的工具已化而為生命的一部分,得魚而忘筌。這便是最難的一個階段,當然也是最美妙的時候[7]。

中國人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總結出經驗,擅長於變實用為藝術,可以說藝術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衣食住行,勞動生產都氤氳著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這可能與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和農業文明密切相關[8]。「筆法就是筷法」這一觀點的提出並不是將「筆法」和「筷法」的完全等同,從上述結論看來,是有兩層含義的:一是認為筷法是筆法的基礎,靈活的使用筷子時手部精細肌肉的活動對毛筆的的執筆、運筆等是相互裨益的;二是為了打破自古以來玄之又玄,令人望而生畏的「筆法」一詞的神秘性,書寫時更容易達到心手雙暢、物我兩忘的,不覺手中有筆的自在狀態。

參考文獻:

[1] 林鵬.丹崖書論[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林鵬.書藝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 陳繹曾.翰林要訣.執筆法[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4] 趙榮光.中國筷子文化解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5] 莊天明.執筆的流變[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14.

[6] 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7] 熊洪斌.論筆之於手[J].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1997(2).

[8] 啟功.書法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淺析中國書法—篆書
    在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中,書法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書法大體分為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種書法的特點大不相同,今兒我們主要來看看其中的一種,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筆法消瘦挺拔,筆鋒犀利,直線比較的多。
  • 書法中的各種矛盾關係就像太極圖和八卦圖
    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根據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思想家悟到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人分男女,獸分雌雄;物有粗細,氣有清濁;縱有上下,橫有左右;尺有長短,質有輕重;心有善惡、性有美醜……如此種種,既一分為二,又合而為一,宇宙萬物都是太極一氣所化,陰陽和合而成。易學中的「太極圖」,形象地表達了陰陽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
  • 日文平假名、契丹文、西夏文與中國道教書法有什麼關係?
    這就提到了假名書法的問題,日本人有很多直接用假名寫書法)。我們知道日本的書法有漢字書法和假名書法兩個系統,假名書法也是源遠流長的。圖片源於網絡另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就是西夏文。圖片源於網絡那什麼叫「復文」呢?就這是《太平經》的「復文」,道教從黃巾起事,造《太平經》出來後,就有這樣的文字。
  • 看了林正英的殭屍片,你應該了解的道教符籙與中國書法關係
    而在變形處理過程中,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道教畫符掙脫了文字的束縛,以更為豐富的想像力重新組合文字,並在解構漢字的基礎上重構字符及書寫方式。這種趨勢也帶給了書法家在創作中新的感悟。符籙把文字想像為天空變化莫測的流雲,進而又想像為天空的流星,這種想像的畫面運用到書法裡邊,在今天我們就看到了開頭說道了張三丰的「龍行大草」以及唐代張旭的「狂草」了。
  • 書法解字——本末倒置,和木有什麼關係呢?
    文字學中常有「六書說」和「三書說」這兩種基本類型的劃分方式。 六書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裡提出的,內容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本末倒置,和木有什麼關係呢?
  • 豬和書法的有些事
    豬和書法的有些事文 書法一瞬齋
  • 緣道塔羅佔卜:淺析權杖九正位/逆位牌義
    大家好,我是塔羅佔卜師緣道,今天為大家淺析塔羅牌中權杖九正位和逆位的牌義,如果你喜歡老師分享的文章,歡迎關注+轉發。塔羅牌由78張牌組成,包括22張大阿爾卡那和56張小阿爾卡那,其中22張大阿爾卡那代表的是精神層面的緣由,56張小阿爾卡那代表的是具體的事件。
  • 書法藝術歸根結底是「形勢」的較量
    去年沈鵬先生提出「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容」,又激發起我對各種形式問題的思考,諸如它的定義、內涵和審美作用等等。 我認為書法的形式就是:筆墨和空白的造型及其組合關係。 這個定義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筆墨和空白的造型,一般講書法的造型就是點畫和結體,我認為還不夠,從圖式的角度來看,書法藝術的造型元素不僅有筆墨,即點畫和結體,而且還有被筆墨所分割出來的空白,筆墨和空白是書法作品中最大的形式構成,它們都是相對獨立的整體,各有各的造型和審美內涵
  • 書法,中國人最美的信仰
    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種快感,就非懂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原則不可。學習書法藝術,實則是學習形式與韻律的理論,由此可見書法在中國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甚至可以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
  • 日本人的書法,和中國人相比水平如何?
    日本的書道源自中國唐代的書法,當時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於是書法也隨著佛教被一起帶到了日本。僧侶和佛教徒回到日本之後,開始模仿中國書法用毛筆抄錄經書,由此日本的書道才傳播開來。電影《妖貓傳》裡的和尚空海,傳說就是日本書法的開山鼻祖。
  • 別把毛筆字都稱為書法
    從女明星談書法養生、趙本山書法拍出百萬元,到馬雲書法「話禪」二字拍出468萬元,諸如此類的事情,無不備受媒體追捧和大眾圍觀,我就知道,大家在圍觀女明星、豔羨大腕褲兜裡的孔方兄的同時,把凡是用毛筆寫的字都認做書法了。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章法等內容。
  • 緣道塔羅佔卜:淺析權杖八正位/逆位牌義(含案例)
    大家好,我是塔羅佔卜師緣道,今天為大家淺析塔羅牌中權杖八正位和逆位的牌義,如果你喜歡老師分享的文章,歡迎關注+轉發。塔羅牌由78張牌組成,包括22張大阿爾卡那和56張小阿爾卡那,其中22張大阿爾卡那代表的是精神層面的緣由,56張小阿爾卡那代表的是具體的事件。
  • 青島青和書畫社 硬筆書法班價格_書法培訓哪家好_青島青和社書畫...
    青和書畫社,本著學字先學審美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處,通過學習書法,不但能提高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審美觀和價值觀。        課程馬老師,自幼習書法,對於書法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解。
  • 淺析各類求職招聘網站的特點和不同
    相對於求職者的漫無目標,很多企業和公司也是每年都在討論,今年的招聘信息應該投放在哪個招聘網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以達到公司引進人才的目標。針對這些疑問,在這裡給大家淺析下各大招聘網站的特點和不同,希望對您的求職和招聘有所幫助。
  • 大字書法和小字書法,哪個更難寫?入展的人都有一個秘密
    大小字的區別在書法展覽上,大字書法懸掛在展廳,會讓人感覺很有氣勢,這種氣勢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目光,這是它的優勢所在。但大字書法也有劣勢,主要表現在筆法上,如果書寫者的用筆能力很強,寫大字書法是沒有問題的,如果用筆能力弱的話,寫大字書法往往會暴露自己的弱點,不論是評委還是觀眾,一眼就能看出問題來。
  • 寫好硬筆書法的九大方法和技巧
    書法是一個人的陶冶情操的工具之一,會書法的更加的自信,瀟灑,胸懷若谷。現代社會一手好字可以迎來機會,所謂見字如見人。下面小編總結了硬筆書法練字的幾大技巧。希望對大家有用。在硬筆書法中應該儘量把字體練成圓形,這打破了老師教我們的方塊字,其實方塊字寫出來並不好看,中國人的什麼是追求圓潤的,所以字體一般為圓形為宜。遵循字的口訣左收右放重心穩,上嚴下寬中收緊。其意為左右結構的字要左面收緊右面伸展,上下結構的字要上面收緊下面伸展。注重關鍵筆畫(即字眼)的書寫,整個字只要關鍵筆畫書寫好看了,整個字體也就會相當好看。
  • 他寫的「娃娃體」書法獲得了全國書法獎,這種書法怎麼學?
    人們在剛開始欣賞朱興賢的書法時,總感覺這字寫得很怪,不是人們常見的自由灑脫、或古樸渾穆的印象,而是縮頭縮腦,但又不失筆法與傳承。懂得書法的人都知道,它的字是學習「二爨」的,並且寫出了前人的藝術性風格。「二爨」就是《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嚴格講,它們是一種魏碑作品,也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書體。
  • 鋼筆書法練字入門之如何利用書法字典日常練習鋼筆字
    如果沒有條件找老師,那就只能請古人當老師,也就是大量的臨摹字帖,臨摹古貼,通過自己大量的練習和揣摩,逐漸提高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提高自己的實際書寫水平。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大家現在都很忙,學生要上學,畢業了要工作,尤其是很多朋友,已經成家立業的,平時更是難以找到一時半刻練字,只能抽著一些零碎的時間和空間稍微寫那麼幾筆,希望對自己的 日常書寫 能有一些提高。
  • 書法可以寫簡體字嗎?
    來自俗字的簡化字也容易被書法創作所忽略,實際上,這也是書法創作的寶貴資源,應該加以整理和合理使用,用來豐富我們的書法創作。 3、經典碑帖中來自草書的簡化字 來自草書的簡化字是非常多的。
  • 隸書書法《禮器碑》簡明教程,讓書法學習不再盲目
    作為東漢史上的書法名碑,《禮器碑》在書法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兩漢隸書,在東漢時期使其在字形和筆法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而《禮器碑》則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它與《乙瑛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現存放於山東曲阜的漢魏碑刻陳列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