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惑:漢字「親」和「戚」不是一回事!學知識增見識

2021-01-09 聊城王崗愛講字

2020年剛剛過去,馬上就迎來了2021年。眼看就到了農曆的年底,親戚走動也就成了家常便飯的事情。本文咱們就聊一聊關於「親戚」的話題。親戚是個詞語,泛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者是其他人員。「親」和「戚」是一回事嗎?

兩個漢字本質一樣嗎?

漢字分析「親」:

大家看下圖「親」的繁體字,左右結構。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親」說的是感情深厚。「見」 可以理解為:用眼睛經常看到。又引申指「父母」,由父母引申指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的人。而至親一般說的是自己的父母,而後擴大到什麼族親,宗親什麼的。所以漢字「親」一般指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屬。

「親」的繁體字

漢字分析「戚」:

而漢字「戚」,本意是指的古代兵器斧頭的一種,後來用它引申泛指:因婚姻而連成的家庭之外的關係。比如自己的舅舅,姨媽等等。

走親戚

「親」和「戚」,不是一回事

咱們現在談話,往往會把這兩個字連在一塊說。說到「親戚」,很多人馬上認為:只要與家庭有關係,跟父母稍微搭上邊的都是親戚。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其實一開始「親」和「戚」是分開的,親就是親,戚就是戚。

農村走親戚

傳統家庭觀念:內親指父親一方。外戚指母親一方。

按照咱們傳統家庭觀念上來講:親主要指的是內親,也就是父親一方的人。包括父親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孫子孫女等。戚指的是母親那方的人,主要包括母親的父母,以及母親的兄弟姐妹等等。所以「親」和「戚」並不是一個意思。古人為了特意區別裡面的疏遠關係,於是就有了「內親」和「外戚」的說法。

這個畫面熟悉嗎?

歷史上「外戚專政」左右歷史進程。

「內親」,咱們好理解,那為啥叫外戚啊?所謂「外戚」,就是指家族內部外的親人。我們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見外了」,就是表示關係要比自己家族內部關係低一些。那麼親和戚在心中的分量分別佔幾分?

去走親戚

我們舉個例子來看一下:

縱觀中國整個歷史,不管是哪個朝代都有一種「親」和「戚」的力量在左右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如皇上的兒子們為了爭端皇位進行明爭暗鬥:秦始皇的兒子扶蘇和胡亥,為了爭奪江山,在朝中內部也形成了兩股勢力。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不必多言。

尤其是漢朝,親戚的勢力更加龐大。於是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像皇后的哥哥(國舅),皇后的父親(國丈)等,利用自己的血緣關係禍亂朝綱,致使國家發生了動亂,那就是典型的外戚幹政。歷史人物王莽的姑媽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當時和王莽聯手,搞得西漢日漸衰落,漢朝因此也走向了滅亡。西漢的滅亡跟王莽這個外戚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內親上位還好說,畢竟江山還是他們家的。但是外戚專政,江山就改名換姓了。

歷史上的外戚專權,影響歷史進程

為什麼總認為「內親反而不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一部分人與自己的叔叔關係不是很好,往往跟舅舅關係很鐵。因為內親也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家族內部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生悶氣,搞內鬥。互相之間的爭吵會讓人家覺得家庭不和睦。但是內親再爭鬥,如果家庭發生了重大情況,往往也會盡最大力量幫助你。比如,家裡面紅白喜事,那肯定是內親在忙前忙後,它們還是隨份子的主力軍。

民間諺語:千年族親,三代親戚

有一句諺語叫:千年族親,三代親戚。舉個例子方便理解:兩個人見面互相寒暄,往往先問對方貴姓。如果是同姓,往往會來上這麼一句:五百年前咱們是一家子。為了表示親近,都往家族上靠。

您貴姓啊?

還有句諺語:叫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一代親,當然指的是舅舅那一輩的,肯定是我們的親人。二代表,就是自己的表兄弟表姊妹。可以說相對舅舅而言,關係要稍微淡化一些。到了下一代,基本不是很熟悉,如果不來往,基本就是陌生人了。

結束語:通過本文對「親戚」兩個字的剖析,「親」和「戚」的分量如何?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最後還是那句老話:不管是「親」還是「戚」一定要多交流,多來往。這樣才能親上加親。不然就變成了是親也不親了。

歡迎關注「聊城王崗愛講字」

相關焦點

  • 有關漢字筆畫的知識要點
    一、知識要點筆畫就是構成字形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條,筆畫大致有24種,其中基本筆畫是:點、橫、豎、撇、捺、提、鉤、折8種。要領:分清筆畫是正確書寫漢字的基礎;要善於區分形近筆畫。二、考題精析【例題】請你按姓氏筆畫和字母表的順序把下列名單重新排列。王林李偉丁軍戚鋼柏玲(1)按姓氏筆畫從少到多:(2)按姓氏大寫字母先後排名:【答案】(1)丁軍、王林、李偉、柏玲、戚鋼。(2)柏玲、丁軍、李偉、戚鋼、王林。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因此,到了新文化運動的時候,無數愛國文人都已經開始號召使用白話文和簡體字,包括魯迅、聞一多、徐志摩、章太炎等等著名人士都主張使用簡體,在人民百姓之中更是有著很高的呼聲。也正是在這樣的民意之下,我國之後才進行了如火如荼的漢字簡化工作,因此,簡體字根本不是一部分人以為的「專權」的產物,而是當時所有人民百姓都期望實現的一種美好願景。而周有光就擔當了這項重任。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一撇一捺、一點一橫……漢字筆畫構成了變化萬端的漢字宇宙,體驗者開動腦筋用肢體和筆畫拼著自己心中最喜愛的漢字,也感受著漢字的脈絡,探索著奇妙的漢字世界。  進入木活字印刷的展室,濃鬱的墨香撲面而來,一字排開的木桌上,宣紙、墨汁、刷子、字盤、硯臺一應俱全。幾名小朋友戴著圍裙坐在桌前,鋪上宣紙,用刷子壓過字盤。「我認為我的作品更完美。」
  • 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早在2009年周有光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漢字應該順應潮流刪繁就簡,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在給教育部寫的意見稿中寫道:漢字是個無底洞,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隸變後,漢字字體不斷符號化、規範化和簡單化。 楷書從漢隸演變而來,是漢隸的進一步簡化。有正體就會有俗體,當隸書成為正體後,俗體也隨之不停發展繁衍,且俗體的字形總會比正體簡潔,使用一多,俗體便逐漸規範成楷書。隸書的蠶頭雁尾和波勢挑法,仍然是影響書寫速度的障礙。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來源:何新老傢伙老蜥蜴偶感:駁一種積非成是的文字學謬論漢字不是象形文字。樓下這位朋友的此文頗精彩,偉大的華夏古文明值得自豪!但是文中有一句話錯誤。他說漢字是一種偉大的象形文字。這是被積非成是的流行語文理論所誤導,有必要撥亂反正。
  • 筆畫最少的漢字是什麼?反正不只「一」!漲知識!
    故,多讀書,多思考大家都知道答案是「一」,或許會有機智的小夥伴想起來「乙」,但其實,還有一個答案:?「〇」和「零」雖然都能表示「0」,但是用法不一樣。一個數字用作計量時,其中「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用作編號時,「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〇」,例如「二零一二」,寫法應該是「二〇一二」。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5月19日下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在京舉辦講座,講解漢字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探尋中日文化的異同。活動現場從漢字看日本文字是窺探不同文化體系的線索。而日本仍在本民族文字體系中保留著漢字。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東亞漢字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共享著漢字書寫系統。而現在仍在國家層面上使用漢字的,只剩下中國和日本。「從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 海外華裔孩子學中文的新途徑:《根漢字 唱中文》在德出版
    為教海外小朋友高效識字,我查閱了各種高頻漢字和根字資料,包括《簡化漢字獨體字表》,《偏旁部首表》,各種漢字輸入法的字根,和坊間各種研究字源字根的書籍。通過匯總和分類,我發現:漢字的核心原件是約三百個根漢字(獨體字和偏旁部首)。 我花費兩年的時間把這三百個根漢字一一歸類,發現它們講的,是數理、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其次是自然,人身,先民,以及其生產生活。
  • 外國小哥哥在手臂上紋漢字,但不懂中文被坑慘,著實有點尷尬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深受全世界的喜愛,漢語也是國際通用語言,很多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都在學習著中國話。對於外國人來講,漢字是一門藝術,而且漢字還是十分難學的一門課程,不僅我們學習英語困難,他們學習漢語也是同樣的困難。
  •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咱們中國的漢字究竟有多美
    從倉頡的28個字,到而今演變成8萬漢字,中國人所有的情感都逃不過漢字的強大版圖。漢字之美,美在形體魯迅先生曾說過:「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字之美,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
  • 《雲夢四時歌》幹戚星宿如何搭配 幹戚星宿搭配技巧
    導 讀 雲夢四時歌幹戚星宿搭配攻略是玩家們想知道事情,合理搭配星宿能讓符靈更強喔,那麼雲夢四時歌幹戚星宿怎麼搭配、幹戚帶什麼星宿好呢,九遊手遊網為大家帶來介紹吧
  • 光明日報刊文:年度漢字評選是漢字文化的一種新民俗
    年度漢字評選有比較固定的舉辦時間,大體在每年11月啟動,12月中下旬揭曉,同時覆蓋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地區、行業,參與人數眾多,是一種全民性文化現象,社會認同度非常高。2019年國內「漢語盤點」共收到網友推薦字詞數千條,總關注量超過3.5億。傳統深厚,多年傳承。這種傳承性既表現為活動自身多年來的延續,更表現為對傳統漢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戚百草墊底,李恩秀第二,第一不是若白
    戚百草墊底,李恩秀第二,第一不是若白《旋風少女》中有不少的元武道強者,他們都有很不錯的實力,而且也都非常的厲害,有的甚至拿過不少的獎項。那他們中誰的元武道最強?戚百草只能墊底,李恩秀也僅排在第二,第一不是若白。戚百草她這些年在元武道中有很大的進步,一個是因為她自己的努力,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她身邊的教練。
  • 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先了解漢字
    22日在「老長沙 · 新味道」第二屆書堂山文人書法周開幕式上,86歲高齡的王蒙以《文字、文學與文化》為題進行了精彩的講座,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為在場800 餘位觀眾送上了一場精神文化的饕餮大餐。 中國人對漢字有崇拜敬畏之情 「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邏輯。」
  • 國是大家談 | 王永民:中國文化都在漢字結構裡
    但是最終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漢字輸入問題的,必然是形碼。因為拼音只有400多種,漢字國家標準裡面有27533個字。 每個讀音平均對應幾十個字。讀Li音的字有407個,如何用拼音代替?實際上,拼音輸入是漢字文化的掘墓機。從1978年到現在,整整41年時間,我一直在研究形碼輸入法,包括高效的五筆字型和簡單易學的數字王碼,還有引發漢字查字法革命的《王碼查字法》。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吵翻了,學朝鮮完全摒棄還是學日本,韓國很糾結
    據韓國媒體《朝鮮日報》消息,本月初,10名韓國國會議員聯名發起「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提出在韓文書寫的中小學教材中「韓漢混用」,這是基於韓文中超過7成詞彙都是漢語詞,在他們看來這一有助於學生對韓文的理解,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能力。
  • 戚薇女兒Lucky中文名曝光:李樂琪,意蘊「李love戚」!
    戚薇女兒Lucky中文名曝光:李樂琪,意蘊「李love戚」!近日戚薇的女兒Lucky參加了綜藝節目《想想辦法吧爸爸》,相信很多的網友都已經知道了,這個綜藝節目就是因為又Lucky的參加所以未播先火。雖然Lucky的中文名是戚薇花了30秒取的,但是這裡面還隱藏了很多的秘密,你們想想李樂琪這個名字的諧音是什麼,「李love戚」看來Lucky的中文名就是她爸媽拿來秀恩愛的啊!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不在乎筆畫筆順學不好漢字
    筆畫簡單 不可小瞧  溫佩素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家庭,她的父母為了使女兒儘早地接觸、感受中華文化,從小便把她送到當地的華校學習。據溫佩素介紹,她進學校最開始接觸的教學內容就包含漢字的筆畫與筆順。這門課在華校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中都是作為基礎課來教的。在課堂上,老師會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後選幾個生字,接著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給學生看。課下也會布置作業用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