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作家、美食家、旅行家韓良露因罹患子宮癌,3月3日清晨5時在榮總病逝,享年57 歲。雖然在年近花甲之年離世令人唏噓,但她在有生之年盡情地享受了人生。
臺灣知名作家、美食家、旅行家韓良露因罹患子宮癌,3月3日清晨5時在榮總病逝,享年57 歲。雖然在年近花甲之年離世令人唏噓,但她在有生之年盡情地享受了人生,仿佛別人過了幾輩子,更用她的睿智教會讀者該如何去生活。
臺灣作家韓良露因病過世的消息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除了關係最緊密的親友,她沒有將病情透露給任何人,一個月前有大陸的出版人去臺北,還與她如常吃了飯。不過因此她仍是人們心目中那個命好、自由自在、一輩子有吃有玩、活得津津有味的韓良露。
資深媒體人、多年好友陳浩形容她是「慣於行走飛簷高牆的野貓」,從青春期開始就活得非常自我,不把刻板的教育體制放在眼裡。「她自由的天花板比我們都高,眼耳鼻舌身意,她能張開的細胞比誰都多」,電影、音樂、詩歌、美食、旅行、星相,樣樣全身心去體會和實踐,一輩子活得比別人三輩子都多,實在令人豔羨。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裡,已有9 年沒有新作問世的韓良露一口氣推出了四部作品,其中除了《良露家之味》由大塊文化出版,其他三部《臺北回味》、《文化小露臺》和《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都由有鹿文化出版。後三本書的編輯林煜幃於她過世當晚在臉書上寫道:「她是我見過最熱力四射、溫暖的作家。良露姐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卻在新書編輯上給了我最大的發揮空間。良露姐知道出版業現況,要照顧好出版社員工,先照顧好他們的胃,三不五時就吆喝一聲,帶大家吃臺菜、上海菜、北京菜、日本料理、義大利冰淇淋、綠豆湯搭配一個又一個說不完聽不膩的臺北回味故事。去年十二月,我陪良露姐到高雄演講,良露姐還站著講完全場,笑聲爽朗,誰能相信她會這麼快離我們遠去?」韓良露帶他和出版社員工吃過的餐館,該點和不該點的菜色,他都偷偷記下,帶自己的朋友再吃一次,說她說過的故事,「我是這麼把良露姐給記得了記憶,就在這些美好的情味中延續下去。」
已有9 年沒有新作問世的韓良露去年一口氣推出了四部作品,包括《臺北回味》、《樂活在天地節奏中》、《良露家之味》《和《文化小露臺》
逢七有變的人生
韓良露一直將自己與美食的緣分歸因於「國族不幸」:如果不是因為內戰,「生長於長江以北,愛吃煨面、大白菜、黃魚的父親,怎會六十多年落腳於他年輕時在上海愛吃的芭蕉產地臺灣。而我那生長於臺南,從小吃慣受日本教育的阿嬤做的臺菜與日本菜的母親,又怎麼會想到自己會在十九歲那年嫁給一位飲食文化迥然不同的男人。」她在臺北附近的北投小鎮度過童年,那裡也有複雜的人口結構,「舊北投有凱達格蘭族的原鄉和明清漢人移墾的村落,新北投有日治時期發展的溫泉鄉和一九四五年後大陸遷臺的眾多外省軍公教機構」。她從小知道出門右轉便有賣陽春麵、麻醬麵、滷味的麵攤,走下山去,新北投公園旁又有賣江浙菜的上海飯館、平津菜的新生園和上海的俄式西點;但卻是很久之後才明白,正是這「家鄉味」,使一輩子不肯吃日餐的父親,肯住在日式溫泉旅館周圍。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好,韓良露人生的前二十幾年都過得很任性。厭倦了臺北的生活就可以轉學到臺南,考上了很難考的臺南女中卻很快又開始曠課、去畫廊當義工、和新認識的男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作為文青兼憤青,韓良露一度以為自己會很自然地走進學院或是投身社會運動。可是從24 歲開始,她的生活進入了「逢七有變」的循環。那年父母突然破產,為了幫助家裡,她開始瘋狂地通過創作影視劇本、製作新聞節目賺錢,七年之間,不僅還清了父母的債務,還為全家買了房子。31 歲時,她覺得錢賺夠了,決定選擇比年輕時更自由的生活,和丈夫朱全斌一起花了一年時間環遊世界,之後又在倫敦、舊金山、巴黎求學兼居遊地過了六年。再接下來的七年,她回到臺北,一邊照顧生病的父母,一邊完成了17 本和佔星學、旅行文化、飲食文化相關的書,成了公眾眼中的美食家、生活家和「臺北達人」。活在有故事的年代和家庭裡,韓良露談吃、談旅行,其實是談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經驗,但語氣又是平常的,沒有令人厭煩的獵奇在裡面,現在看來這種寫法其實頗為古典,讓人覺得很親切。
「南村落」最後的日子
2006 年夏天,韓良露住進臺北城南一間有著小露臺的公寓,開始過起自己戲稱「南村小日子」的生活。那個地方其實就在臺師大附近,不僅有小吃夜市,也有隱匿在食肆與服裝店之間的舊書店,她覺得那裡就像是倫敦肯明頓村、紐約東村,是有自己個性的聚落,也是文化人理想的居住地。
有一天在「南村」漫步時,韓良露注意到緊鄰自己住所的師大路八十巷10 號一樓正在招租,她便把它租了下來,儘管起初並不確定將要做什麼,但是後來十分有名的「南村落」就這麼成立了,她的生活也再次進入了「逢七有變」的階段。
「南村落」七年,韓良露仿佛回到了青年時代,組織和參與大量社會活動,舉辦了七屆春天潤餅文化節、六屆臺北「文化護照」、三年北區「國際光點計劃」,發行《南村慢活報》,還有南村夏至慢活節、飲食學堂、古蹟日、原民文化遊等近千場的文化生活活動。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2013 年,恰好又是七年過去,韓良露萌生了回歸書齋的念頭。她在《文化小露臺》一書的自序中寫道:「年輕時看文化,五光十色、目炫神搖,如今來到五六之間,才知文化初心乃真善美,文明教化亦教導人類習得真善美之價值而已,只是世間諸般法,文化的追求與實踐,商業、政治或可推一把力,但終究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更非精神原旨。七年的社會參與,讓我更看清楚了商業與政治的本質可盛之亦可覆之,臺灣是我等安身立命之處,有美好的文化底蘊與風景;臺灣不缺文化的熱鬧,卻缺乏文化的深思;臺灣需要深沉結構的體制改革,我等眾生亦需深刻思想的生命轉化。從《文化小露臺》起,我將回返我的文化初心,在往後的日子深耕文化的心田,追求人生與社會的真善美。而寫作將是我往後人生的修煉。」
《文化小露臺》「集結韓良露近年來關於藝文、關於旅行、關於食趣、關於社會、關於記憶的精彩篇章,從小窗格、小露臺上俯瞰關於時間、關於空間、關於生活的大風景」,書中照片全由韓良露的丈夫朱全斌拍攝
只可惜這次大家無法得知七年之後韓良露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新想法,她的人生修煉止於2015 年3 月3 日,但是她的朋友們都說,這位擅長佔星、慧心通曉的「女巫」曾分享給世人的美與真,一定會隨著熱氣騰騰的美食延續下去。
「夠味」的韓良露
文:張國立
在獲知韓良露離世的消息後,本刊誠請她的朋友、臺灣著名作家張國立重拾一些與她交往的點滴。在張國立眼中,提起韓良露,「馬上聯想到的是川菜,大火大鍋炒出的大麻大辣」。
二十年前的一場讀書會,我和韓良露同臺主講,第一次見面,感覺她是個直接、目標明確的女人,非常「沒空」說廢話。不久後,我當時工作的《時報周刊》開新的美食專欄,請她妹妹韓良憶寫專欄,和她們姐妹接觸的機會更多,感覺有了改變,韓良露是那種你可能喜歡她,也可能不喜歡她的女人,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
大多數人會選擇喜歡她,因為她總不厭其煩地告訴朋友,她的「相信」。例如,相信「北投火車站的魯肉飯絕對好吃」、相信「這個菜非得這個味」,像我前面說的,她「沒空」試探對方的喜好,懶得牽就對方始終藏起來不明說的滿肚皮主張。
真正有話題是她們姐妹都成長於臺北市偏郊外的北投區,恰好我高中念的復興中學便在北投,當我也寫了北投,她恍然明白,我是「同鄉」。
過去幾年正月初三,我們會在共同的朋友家吃飯,當然她老公朱全斌也在,可以快快認識韓良露,卻得慢慢享受朱全斌,一個對學問堅持、為人卻十分隨和的教授。
最後見到他們夫妻是在天母士東市場二樓的小吃部,那時韓良露已經瘦了許多,我老婆還想問她有什麼減重的秘訣。
關於韓良露,馬上聯想到的是川菜,大火大鍋炒出的大麻大辣,這時不必講究吃相,不必思考言語,筷子往鍋裡伸,一股熱氣直衝腦門,下意識喊聲「夠味」。
沒想到她走得也直接,一點也不拖泥帶水,生病後沒有告訴朋友,悄悄走了,她的人生,明快。
良露,好走。全斌,保重。
責任編輯:孔馨寧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