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總複習文言文訓練之三(附答案)

2021-01-09 中考網

第十一文段[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①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隨妻而泣。其母曰:「母還,顧反為汝殺彘③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節選自《韓非子·曾子殺彘》)

[注]①辯,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③彘:zhi?,豬。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4分)

①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與: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止:

2.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萬鍾則不辯①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譯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譯文:

3.古往今來,捨生取義的志士仁人很多,請舉出兩個人物,並簡要概括其事例。

4.從「曾子殺彘」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樣的教子思想?

第十二文段〔甲〕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當餘之從師也,負篋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④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篋:書箱。③舍:學舍,書館。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淨衣易⑧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小屋。⑤荊: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⑦悅:敬佩。⑧易:交換。 #p#分頁標題#e#

10.請用「| 」為下面兩個句子標明朗讀停頓。

(1)手 指 不 可 屈伸 (2)夫 人 好 學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媵人持湯沃灌 (2)以衾擁覆 (3)負笈從師 (4)編茅為庵

12.翻譯下列兩個句子。

(1)錄畢,走送之。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13.〔甲〕〔乙〕兩段文字在內容上有哪些共同點?

第十三文段[甲]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趙奢)言兵事,奢不能難(駁倒),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險的場合),而括易言之。使趙(趙國)不將括即已,若比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趙國大將),悉更約束(規定),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帶領)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節選自《史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將鼓之。( ) ②既克,公問其故。( ) ③以天下莫能當。( ) ④秦悉坑之。(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3.根據乙文內容,用一個成語做乙文的標題,並說說成語的意思。

成語: 意思:

4.根據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你認為曹劌的「論戰」與趙括的「談兵」有什麼不同?說說你的看法。(4分)

第十四文段(甲)鄒忌諷齊王納諫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p#分頁標題#e#

(乙文)太宗罷朝①

太宗曾罷朝,怒曰:「會②殺此田舍漢③!」文德後④問:「誰觸忤⑤陛下?」帝曰:「豈過魏徵,每廷爭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後退而具⑦朝服立於庭,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備數⑧後宮,安敢不賀?」 (選自《隋唐嘉話》)

[注釋]①罷朝:停止了早朝 ②會:必然,一定 ③田舍漢:莊稼漢 ④ 文德後:文德皇后 ⑤ 忤:觸犯 ⑥ 廷爭:在朝廷上爭諫 ⑦具:穿戴好 ⑧備數:充數(謙虛的說法)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 皆以美於徐公 _______ ②皇后何為若是 _ ③王之蔽甚矣________ ④時時而間進 __________

2.將下列兩個句子譯成現代文。

①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②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中鄒忌和文德皇后的勸諫的共同點是什麼?你更加欣賞誰?請簡述理由。共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欣賞誰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文段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1.選文作者韓愈是 代(朝代) 家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盡其材( )(2)策之不以其道( )(3)伯樂雖善知馬( )(4)不為虛語矣( )

3.[乙]文中的「良馬」和[甲]文中哪個詞語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麼?

4.[甲]文中的「天下無馬」和[乙]文中的「馬群遂空」的含義有何不同?

5.[甲]文中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簡要闡述。

參考答案:

(十一)1.①給,給予 ②同「德」,動詞,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勸阻,勸止)(共4分,每小題1分,意對即可)

2.①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共2分,其中「則」和「加」沒有翻譯正確的,每個扣1分)②現在你欺騙他(兒子),這是教他欺騙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譯錯的,每個扣1分) #p#分頁標題#e#

3.示例:文天祥寧可為民族利益而死,也決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共4分,寫出人名得1分,寫出其事跡,且能體現「捨生取義」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對孩子要起到表率、示範作用(3分,意對即可)

(十二)1.(1)手指/ 不可屈伸(1分) (2)夫/ 人 好學 (畫出此處即可。每小題1分)

2.(1)湯:熱水 (2)衾:被子 (3)負:背,背著 (4)為:做,做成(每題1分)

3.(1)抄完了,趕緊(或跑著)把書還給人家。(2)人如果不好好學習,那麼憑什麼成功(或「成就事業」)?(關鍵詞翻譯準確,語言通順)(每小題2分)

4.都表現了從師學習時不懼險阻,不圖物質享受,勤奮好學的精神。(三點「精神」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即可給3分。只答 「從師學習」,給1分)

(十三)1.該題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詞。(4分)

(1)擊鼓(進軍) (2)已經 (3)認為 (4)埋

2.該題考的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括號內內容也應譯出)。(4分)

(1)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耗盡了。(意思對即可)(2分)

(2)趙括曾經和他的父親談兵事,他的父親不能駁倒他,卻不說(趙括)善於打仗。(2分)

3.該題考的是成語。(3分)參考答案:紙上談兵(1分)在文字上談用兵策略,比喻不聯繫實際情況,發空議論。(2分)(沒有比喻義,只給1分)

4.此題為開放題,答案不唯一。(4分) 答案示例:曹劌的「論戰」源自於他對戰場情況、形勢的仔細觀察與準確分析,源自於他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趙括的「談兵」 只抱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驗,只會誇誇其談,沒有實踐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各2分)

(十四)1.①比;②這(樣);③ 受蒙蔽; ④連詞,表修飾關係可譯成「地」。

2.①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裡的受下等獎賞。

②(他)每每在朝廷上向我諫爭,侮辱我使我非常不自在。

3.共同點:啟發,誘導委婉勸諫,有針對性,使人容易接受。

更欣賞誰及理由:更欣賞文德皇后,對皇帝的錯誤言行,文德皇后沒有正面批評,而且從另一方面盛讚皇帝:主聖臣忠(聖上聖明,臣子才忠貞),使皇帝明白自己的過錯,這種向皇上委婉進諫的方式比正面批評,更讓人容易接受(忠言順耳)(也可以從勇敢進諫與鄒忌的妄害怕心理進行比較)

更欣賞鄒忌:有膽有識,明智,精細,以自身的事情,現身說法,巧妙設喻,暗示。委婉諷(勸)諫,使齊王猛醒,從而納諫除弊,興國安邦。 #p#分頁標題#e#

(十五)1.(1分)唐 文學

2.(2分)(1)通「才」,才能 (2)方法 (3)善於,擅長 (4)(算)是

3.(2分)千裡馬 人才

4.(4分)甲文中的「天下無馬」是對不能識別人才的狂妄無知(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的諷刺。

乙文中的「馬群遂空」是說不是沒有馬,而是沒有良馬。

5.(2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認為千裡馬自身素質更重要。千裡馬應具備自我推銷的能力,不應一味等待伯樂的賞識,應主動地尋找機會展示自己。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備戰2014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專練及詳細答案:黃魯直敬重蘇軾
    備戰2014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專練及詳細答案:黃魯直敬重蘇軾    魯直①晚年縣東坡②像於室中,每蚤作,衣冠薦香,肅揖甚敬。或以同時聲實相上下為問,則離席驚避曰:「庭堅望東坡,門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蘇黃」者,非魯直本意。    (選自宋?
  • 2019年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陶侃留客》
    【答案】①素:向來,一向。 ②薪:柴,柴禾。 ③旦:天亮,早晨。 ④返:回去。   【評分】每題1分,共4分。   27.【答案】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來想辦法。②範逵既讚賞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對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慚愧。③路已經很遠了,你應該回去了。   【評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   28.
  • 2015年中考語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銘(原文與譯文)
    2015年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陋室銘(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出師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出師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2.《出師表》中,諸葛亮分析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3.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嶽陽樓記》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嶽陽樓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嶽陽樓記》中從空間上形容湖面上的廣闊浩渺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2.《嶽陽樓記》中時間上表現景象的千變萬化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
  • 中考語文真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答謝中書書》
    (4分)   (二)文言文閱讀(15分)9.(4分)(1)書信(2)消散(3)指人間(4)參與,這裡指欣賞。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輝映。(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11.(3分)C(「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雜亂」)   12.(4分)表達了作者沉醉於山水的愉悅之表,與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
  • 2010中考語文文言文練習與答案一 後出師表
    閱讀下列文言文語段,完成1- 5題。  [甲]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妝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2020年中考語文總複習資料大全:文言文閱讀
    第九講 文言文閱讀     【考查要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知識疏理】     1.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重課文的註解,重要的詞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語句;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試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篇目為主,近年有向課外發展的趨勢。
  • 初中語文中考常見文言文詞語的用法:以
    在文言文中,也有一些核心詞彙經常出現,小編為大家做了整理,掌握了它們,就是你文言文閱讀的基礎!   以   1.(動詞)認為,以為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以為妙絕。 ——《口技》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 初二文言文課外閱讀及答案:鶴林玉露
    初二文言文課外閱讀及答案:鶴林玉露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 中考語文資源:四川中考語文試題彙編---文言文閱讀篇
    四川 語文試題彙編:文言文閱讀篇 1.(2010四川巴中)閱讀下面這篇文段,完成22—27題。(20分)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 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七)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 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一)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一),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於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溼,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 2020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閱讀節奏劃分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閱讀節奏劃分,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複習要點   準確劃分句子節奏。   要點攻略   1.句首出現——蓋,夫,然,豈,宜,其,至,則,且夫,若夫,至若,豈若,得無,至於,誠宜,何嘗等發語詞,要停頓。如,其 / 如土石何?
  • 2015初中語文必背文言文《傷仲永》的閱讀答題
    初中語文必背文言文《傷仲永》的閱讀答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
  •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測試卷分享,文末附參考答案
    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測試卷,是一份題目新穎,題型多樣的測試卷,本單元試題以字詞句為依託,以檢測學生學習目的為效果,試題呈現的知識面較廣,適合五年級學生期末複習專題訓練,文末附本試卷的參考答案,這份試題如下:
  • 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三)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三),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孟母三遷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遊為賈人⑴炫賣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⑶,揖讓進退。
  • 中考前線|基礎知識7:文言文
    基礎知識複習初中文言文虛詞表1、之2、而3、以4、於5、其6、者7、為8、乃文言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者……也。②……也。③此則……也。22、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譯文:地勢險要,民眾歸附,賢人能士被他任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結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23、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譯文:這大概是上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難道將軍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24、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 河南中考倒數165天,這些天想逆襲不是不可能!
    語文 語文的考查內容可分為基礎知識積累、文言文、現代文、作文四大部分。 1. 基礎知識積累 這部分內容包括字音字形、文學常識、名篇名句默寫等,是語文試卷上最容易得分的。
  •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重點句子翻譯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語文課本重點句子翻譯 。   《桃花源記》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一一為桃源中的人詳細的說出他所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