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拋開歷史偏見,不得不承認的是,說起日本的產品,都會聯想到精緻、實用、細節、完美這些詞彙。
今天小趣就想跟大家聊聊,為什麼一個普通的馬桶,到了日本人手裡就能妙筆生花,設計出那麼多人性化的功能細節,以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好到「令人髮指」的稱讚。
日本人在馬桶上下的功夫跟日本文化也不無關係,因為廁所和衛浴間對日本人來說,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滿天神佛裡,還有著專門管理廁所的神祇——「廁神」。
雖然聽起來不像一個領導職位,但廁神也不是「弼馬溫」式的虛職。
日本一些地方民俗認為廁神主生育,是位喜歡整潔的女神,容貌絕美。如果把自家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舒適宜人,那麼自己生育的小孩就會清秀、漂亮。
這樣想來,日本人能把一個馬桶都做的如此精緻細節,就不會覺得奇怪了。那日本的馬桶究竟有多人性化呢?
日本的公廁裡有這樣的按鈕,可以用來操控馬桶:
比如便後衝洗(前方/後方)、音姬功能(掩飾排便聲尷尬)、水量與音量調節、衝洗後烘乾,還有聲控衝洗的功能。
用水洗功能能代替手紙進行清潔,消滅細菌,有助於預防便秘、痔瘡等疾病
座圈可以自動加熱到人體適宜的溫度,無論是寒冷冬季還是每個月的那幾天,都不用擔心受涼
有些馬桶會在上方設置洗手臺,洗完手以後的水可以用來衝廁所。這個設計簡直愛了,建議中國也推廣,現在水資源這麼匱乏,可以節約很多水。
提著東西進衛生間怎麼辦?有的商場馬桶後面有一個放包的小臺面~
如果你提的是馬夾袋等開放性的包裹,你可以把它掛起來,我在有些衛生間還看見掛鈎上註明了最多掛6KG的字樣。
給孩子換尿片怎麼辦?
日本寸土寸金的商場裡,還單獨安排了單獨給嬰兒換尿片的小包間,這個設計在上海最近幾年新建的大型商場裡也有,應該說也是借鑑了日本這些成熟的模式。
大人帶小孩怎麼上廁所?
在國內一個人遛娃,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你忽然想方便一下,你來到小包廂裡方便,這時候你手裡還要抱一個小嬰兒,你恨不得你這時候多一隻手出來!
日本廁所設計就很巧妙,直接給小嬰兒設計了一個安全小座椅,全包圍式的設計讓小孩更有安全感。
小座椅旁邊還有一個把手,方便孩子握住,微調坐姿,平衡身體。
上廁所我有傘怎麼辦?
日本人超喜歡長傘,似乎不太喜歡用折傘。
在機場衛生間,為了方便掛傘,衛生間還特地設計了一個小掛鈎,真的是細節設計啊!
新裝備不會用怎麼辦?
日本人對於廁所的配套設備真的很多,對於我們這些外國觀光客而言,很可能遇到「一臉懵逼地進去,一臉懵逼地出來」的窘境。
我就發現長途車站的衛生間裡對於「坐便器清潔劑」使用方法的介紹,很詳細,很專業。
最最值得稱道的是,考慮到各種不同背景人的認知訴求:
如果你是日本人,你可以看日文
如果你不是日本人,你可以看英文
如果你不懂英文,你可以只看示意圖
上廁所前不都是翻包嗎?
在國內應該需要培養一個習慣,隨身攜帶餐巾紙,尤其是上衛生間之前,要確認口袋裡有沒有餐巾紙(道理你應該懂的……)
在日本,我去的所有衛生間都放置了海量的衛生紙!記住這個形容詞:海!量!
左手邊兩個,小檯面上還放了一個!神吶,我都覺得太奢侈了點……
還有更詳細的衛生紙使用攻略,確保你用得放心,用得省心……
身障人士怎麼辦?
走得地方多了之後,驚訝地發現:日本的商場、酒店、車站等公眾場合,很多都設置了單獨的身障人士衛生間。
看清楚,他們是單獨的衛生間,而不是在一般的男女衛生間裡面多設置一個包間而已。
這讓我感覺到了很好的人文關懷,因為這個衛生間使用頻率未必高,所以投資回報率不會太高,沒有一種「以人為本」的愛心是無法做出這種決策的。
大家都知道,在國內的衛生間,馬桶旁邊一定是有紙簍的,但在日本卻很少看到這樣的小紙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後來問了一位日本朋友,他告訴我,日本衛生間的廁紙都是用的循環使用的環保用紙,而且為了確保不會堵塞下水道,採用了水溶技術,廁紙很容易遇水溶解。
日本政府認為,看似不起眼的廁所衛生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國力、文化和經濟。越是內裡的東西,越能體現底蘊和實力。
小趣對這個觀點相當認可:看一個家庭是否富裕,看衛生間;看一個地區是否富裕,看該地區人的衛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