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大居士、大書法家黃庭堅,是江西修水縣人二十六歲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黃州知州。
一天,他在午睡時夢見自己走出州衙門來到一個村莊,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案上供一碗芹菜面,口中喊著某某的名字,黃庭堅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還熱氣騰騰的,很好吃的樣子,他不自覺地就端起來吃,吃完回來。一覺醒過,口裡還有芹菜香味。
這個夢做得非常清晰。當時他認為只是做夢,也就不在意。
第二天午睡,夢境和前次一樣,醒來後也是口裡有芹菜香味。他心中感到很詫異,便走出衙門,按夢中所能回憶的道路走去,這樣一直走到老婆婆的家門外。敲門進去,看到的竟是夢中所見的老婆婆,就問她:「您有沒有在外面喊人吃麵?
老婆婆回答:「昨天是我女兒祭辰,她生時愛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她的祭辰,我都要在門外喊她吃麵。」
黃庭堅問:「您女兒死去有多久?她說: 「二十六年了。」
黃庭堅一想,自己正好是二十六歲,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生辰,就又問她女兒在生時的情況,家裡還有什麼人。
老婆婆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生時喜愛讀書,信佛吃素,很孝順,就是不肯嫁人,在二十六歲那年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她說她還會回來。」
黃庭堅問:「她的閨房在哪裡?我可以看看嗎?」
老婆婆指著一間房說:「就是這一間,你可以進去,我給你倒茶。」
黃庭堅走進房裡,看見靠近牆邊有一個鎖著的大柜子,就問:「這裡面是什麼?」
全是她的書。
黃庭堅說:「可以打開柜子看看嗎?」
老婆婆說:「我不知道鑰匙在哪裡,所以一直未打開。」
黃庭堅心裡想了一想,憶念起鑰匙的位就說是在那裡。果然打開書櫃,發現裡面有許多文稿,黃庭堅仔細閱讀,原來他每次應試的文章都在裡面, 一字也不差。
這時他完全明白, 他是回到前世的老家,於是他跪在地上叫母親,說自己就是她女兒的轉世。然後,回到州街門,帶人來接母親奉養終身。
黃庭堅居士前世喜愛文學,這種串習直接影響到今世,連寫的文章都一樣;前世對母親孝順,孝順的習氣也相續到這一世,母親喜愛清潔,他就親自為母親洗便器,直到做官以後,也從未改變,他的孝行被後人尊為二十四孝之一;而且,前世他信佛吃素,這一世也是學佛吃素,參禪獲得成就。
由此可以相信,今生只要在善業上努力串習,來世不必要特別策勵,自然就會趣入善法,這是法爾規律。
如果這一世沒有好好修集布施、尸羅等的善業資糧,雖然今生生在富貴之家,具有健壯的體魄,瀟灑的儀表,有地位、有權勢、有億萬家產,但是沒有修集善業資糧,來世就會窮困潦倒。相反,雖然種姓、相貌、財富、地位等都很下劣,社會地位低下,養家餬口都很困難,但是只要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便能從此世開始,如夏季江河不斷流注,最終將充滿大海一樣,命終之後,下一世的前景燦爛,安樂會極大幅度地增長廣大。
因此,對以善不善業感生來世樂苦的道理,應當發起定解,心中應產生堅固不移的認識,在此定解的基礎上努力斷惡行善,我們應當生起明辨業果相的智慧,而且此後自己在行為上應當契合業果的規律:就是以小發展為大的規律。
舉例說明,譬如科學家是從對自然界細微之處觀察分析開始最後才能作出偉大的成就,同理,學習諸佛菩薩的清淨經論,如果每一句都能如理地聽聞、觀察,業一旦增長廣大,就會使智慧越來越深廣、越來越敏銳。
再如,我們不離自己的生活,作好每一個利益他人的行為,漸漸發展,利他心會越來越強烈,利他的行為也會越來越精純,真正的菩薩就是這樣逐步行出來的。又如念佛,每一聲佛號都把地念好,句句在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從最基本的當下一聲佛號下手,力極功深,淨業就會堅固,最後整個極樂世界都可以由淨念而現前再如,對自己的上師、道友,能從細微之處開始觀功德,發展下去,清淨的信心就會逐漸養成,自己的修行也會不斷上進。如果是說法的法師,可以從對他人善心開演一分道理出發,以利他心踏踏實實來做,最後就能對無邊眾生作大法施。
所以,明白此理之後,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貫徹實行,應當說好每一句話,愛護好每一個生命,節約好每一滴水,走好每一步路,用好每一分錢,盡好每一分心。如果一切都是以遵循因果的方式趣入,一定是功德日日增長,過失日日減少,不必等到十年百年,日日有上進之相。了達了業決定的道理,我們一顆浮躁妄動的心就會平靜下來,自己會明白:作人應當安分守己、素位而行,因為眼前樣樣是業,離開現前的身口意,哪裡會有真實的修行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就會注意當下修行,不是離開當下還有業的取捨,不是離開鮮活的生活還有修行。所以,應當實實在在地來行善,每天對親人、朋友,對所接觸的有情都要有善心,對身邊的每件事,都要盡責任和義務,從點滴作起,才能獲得決定勝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