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是五兩,怎麼會和八兩差不多呢?

2020-11-24 澎湃新聞

半斤是五兩,怎麼會和八兩差不多呢?

2019-12-10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現在我們用的重量單位都已經採用國際上通用的克、千克作為單位,所以我們的體重秤也都是千克,這已經成為了習慣。

我國傳統的重量單位是公斤、斤、兩,為了能夠與國際接軌,又考慮到老百姓的使用習慣,所以對斤和千克做了換算,1公斤等於1千克,公斤和斤之間採用的是二進位,也就是1公斤等於2斤,而斤和兩之間採用的是十進位。

但是我們在平時說話寫文章的時候都會用到「半斤八兩」,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按照現在的換算,半斤不應該是五兩嗎?為什麼是八兩呢?這與我國的重量單位改革有關,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直採用的是半斤八兩的換算,而使用這一換算方式得從秦始皇統一全國說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由於諸侯國分裂長達數百年,每個諸侯國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還有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以後,發現全國的度量衡都不統一,導致居民的生活極度不方便,於是秦始皇發布詔令,全國統一使用小篆作為統一的文字,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馬車錢幣都進行了統一,這就是著名的「書同文,車同軌」。

當然真正執行的是李斯,他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也想了很久,覺得重量要求公平,於是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當然這個一斤等於十六兩如果是用筆畫來作為標準,那肯定是很草率的,不可能是李斯幹出來的事情,而以前小篆和現在的漢字在書寫上也有不同,用現在的筆畫去定義秦朝小篆的筆畫,只是後人的牽強附會而已。

實際上度量衡的統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李斯經過調查以後,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當時的秤也叫十六金星秤,主要也考慮到公平,同時又給商販警告。十六金星秤是由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而古代人又都比較迷信,如果缺斤少兩還是承擔比較大的精神壓力。

就這樣這個十六兩秤就一直用到了解放前,解放後,我國為了跟國際接軌,同時也為了換算方便,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一斤為十兩也就這樣定下來,一直用到現在。

來源:中國歷史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半斤應該是五兩,那「半斤八兩」是成語出錯,還是另有隱情
    可是半斤不是五兩嗎?怎麼會是八兩呢?那麼你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這還得從秦始皇說起,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之後,推出了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制度度量標準。李斯在制定萬錢幣,長度等標準後,在重量方面拿捏不定,便向嬴政請示如何去制定重量單位。
  • 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表示的是兩者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舊時的一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二者是一樣的。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定十六兩為一斤呢?這其中隱含著什麼奧秘呢?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
  • 原來半斤與八兩是這樣的
    但是很多人從字面意思上來判斷,就覺得半斤和八兩對比肯定是八兩多魚半斤,兩個人就會對此發生一段很搞笑的爭論說我是八兩你是半斤,我比你還強一點。其實這是錯誤的論斷,因為這個半斤八兩在古代其實它的重量是一樣的。有人就會對此發出質疑了,看這數量就知道一個八兩一個半斤,一斤是十兩,八兩就是4/5斤不到一半和一半多,怎麼可能一樣呢?這裡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秤和現代的秤,其實是不一樣的。
  • 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你們倆誰也別說誰,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一個樣!」大家聽到這句話應該會很熟悉,「半斤八兩」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詞語,意思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半斤與八兩相比,足足少了三兩,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這得說說「半斤八兩」的由來。
  • 「半斤八兩」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半斤不應該是五兩嗎?
    最簡單直白的就是計量單位,我們現在是一斤十兩,可是古時候卻流傳下了半斤八兩的說法,也就是一斤十六兩,這是為什麼呢?關於各種計量的標準,在中國歷史上,當屬秦始皇的貢獻最大。秦始皇當時為了統一計量而制定了斤兩的十六進位制,有的書上記載了這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 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來是大智慧
    前言中國歷史和文明源遠流長,老祖宗的智慧更是無窮,即便在落後的年代,他們也能發明如何造紙,如何研墨,如何提取金屬等,傳承至今,這些經驗仍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活各處都能看到老祖宗智慧的影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稍加留意,處處都可見老祖宗的智慧和用心,比如至今仍活躍在大眾視線的筷子和秤。如今的計量單位早已採用國際標準,但在遙遠的古代,老祖宗們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計量方法,極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是這其中包含了大智慧。
  • 有兩個成語「錙銖必較」「睚眥必報」,錙銖和睚眥是什麼東西?
    有兩個很常用的成語,「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
  • 說說水瓶女和射手男是否相配
    大家半斤配八兩就別禍害別人了。再者說,水瓶和射手都是顏狗,兩個顏狗長的都還不錯能滿足彼此的審美,性格上冷熱互補。射手熱情奔放,主動。水瓶冷靜溫柔,被動。最後呢,水瓶喜歡有趣,射手喜歡新鮮感,兩個人在一起,水瓶的善變,忽冷忽熱,能給射手新鮮感,射手幽默,逗比,文化知識和野史涉獵都很多,能給水瓶一些有趣的感覺。
  • 斷嘴丹頂鶴成功裝鋁合金嘴 上午吃了半斤魚
    斷嘴丹頂鶴成功裝鋁合金嘴 上午吃了半斤魚時間:2020-05-10 16:0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斷嘴丹頂鶴成功裝鋁合金嘴 上午吃了半斤魚 今天上午,手術後的丹頂鶴嘴巴開合已經自如,還吃了半斤多小魚呢!5月10日,吉林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吳劍鋒說。
  • 俗語「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像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就是這樣一句很好的俗語,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1.俗語來源早在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飛禽走獸之爭。宋朝重文抑武,文官衣服上的補子以飛禽為主,武將則以走獸圖案居多,所以飛禽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要遠比走獸更高級。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文化開始在民間流行,逐漸形成了飛禽走獸在人們心中優劣高下的思維定勢。
  • 街邊小攤,炸雞架骨15塊錢一斤再送半斤,這個到底是什麼肉?
    一般生鮮菜市場不會賣雞叉骨,菜市場攤點盈利模式是走量,只有賣的多,才有錢賺,而分割雞叉骨是技術活,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大,所以菜市場早市的雞肉攤老闆不會把時間花費在分割雞叉骨這件事上,而且雞叉骨不值什麼錢。 竟然雞叉骨不出自菜市場雞肉攤,路邊小攤賣的油炸雞叉骨又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