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二月二,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這一天除了「剃頭」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
古代時「二月二」吃什麼
唐朝,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富貴人家會準備很多點心類食品,供大家吃,樣式比較簡單,貧窮人家會在這一天改善一下夥食,形式還不是很隆重。
宋代,節日氣氛就出來了,吃豬肉,經過選料、清洗、烹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麵」,還要烙餅,叫做「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朝,吃「燻蟲」,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有害,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藉煙氣燻死蟲子,祈求這一年平安健康。
清朝,吃春餅,內卷很多菜,放入醬肉、肘子、燻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一起卷進春餅裡,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二月二為何吃「龍」食?
農曆二月初二是二十八宿中青龍開始露頭的日子,根據天象定為「龍抬頭」。由於人們對龍的崇拜,這天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其中除了管炸糕叫「龍膽」、春餅叫「龍鱗」、麵條叫「龍鬚」之外,還管米飯叫「龍子」、餛飩和餃子叫「龍耳」,等等。
而「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據專家介紹,農曆二月初二恰逢驚蟄前後,此時蛇、蚯蚓等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而蛇又俗稱「小龍」,蚯蚓俗稱「地龍」,蛇和蚯蚓開始露頭,就叫「龍抬頭」。而與蛇和蚯蚓同時開始活動的也包括一些害蟲,故而在明代,二月初二有吃「燻蟲」的習俗。人們攤煎餅、做燻肉、炒菜,用油煙燻死害蟲並吃掉它們,以保護莊稼,祈求健康。
二月二吃「龍耳」(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二月二吃「龍膽」(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二月二吃「龍鱗」(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燻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裡,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二月二吃「龍鬚」(麵條)
「龍鬚麵」是我國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御膳房裡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髮絲的麵條,宛如龍鬚,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讚不絕口。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二月二食龍鬚麵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二月二吃爆米花
當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此事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後,把它打下凡間,壓在舍利塔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崩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裡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二月二吃豬頭肉
農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傳統節日,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據人民網、網易、燕趙晚報等信息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