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市,江蘇省轄縣級市,由蘇州市代管,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809.93平方公裡。太倉市屬北亞熱帶南部溼潤氣候區,其特點是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秋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截至2020年4月,太倉轄6個鎮、1個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被授予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衛生城市(區)、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範市等榮譽稱號。2019年,太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4.97億元。當然太倉市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並指正,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
第一位:唐孝炎
唐孝炎,1932年10月生於江蘇省太倉市,環境科學專家,中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1953年唐孝炎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5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技術物理系任教;1972年起開創中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系統研究和教學;1985年擔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主任;1993年擔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臭氧層損耗環境影響評估組共同主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1996年擔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03年獲得國家環保總局臭氧層保護個人特別金獎;2005年獲得維也納公約20周年保護臭氧層貢獻獎,同年擔任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2010年受聘為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名譽院長。2012年獲得北京大學國華傑出學者獎;2015年獲得首都環境保護先進個人獎。
第二位:陸世儀
陸世儀(1611年9月6日——1672年2月18日),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被譽為江南大儒。字道威,號剛齋,晚號桴亭,別署眉史氏,江蘇太倉人。明亡,隱居講學,與陸隴其並稱二陸。他一生為學不立門戶,志存經世,博及天文、地理、河渠、兵法、封建、井田無所不通。其理學以經世為特色,這既是對晚明理學空疏學風的批判,也適應明清之際社會變革的需要。著有《思辨錄》《論學酬答》《性善圖說》《淮雲問答》,及詩文雜著等40餘種、100餘卷。
第三位:吳偉業
吳偉業(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後不復出仕。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
第四位:吳健雄
吳健雄(1912.5.31-1997.2.16),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美籍華人,核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被譽為「東方居裡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吳健雄是美國物理學會(APS)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也曾參與過曼哈頓計劃,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吳健雄於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從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獲學士學位,於1940年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畢業、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1952年,吳健雄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1958年升為教授,1958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勳章。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1994年吳健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第五位:宋文治
宋文治(1919-1999),現代畫家。江蘇太倉人。早年從張石園學習山水,後來得到陸儼少指授並拜吳湖帆為師。1951年入江蘇省國畫院受傅抱石影響,致力於山水畫創新。其早年作品風格疏秀;中年筆墨勁健,意境靈奇,時代氣息濃鬱;晚年變法,嘗試沒骨潑彩,格調清新,意境空濛迷茫。曾任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美協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等職。出版有《宋文治畫集》《宋文治作品選集》等。作品分別為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日本福岡美術館等處收藏;曾赴美、法、意等國進行交化交流。
第六位:龔知本
龔知本,1935年11月28日出生於江蘇太倉,大氣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863計劃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龔知本於1960年從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66年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197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5年至199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87年至1996年擔任國家863計劃雷射大氣傳輸及自適應光學校正專題專家組組長;1995年至200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任;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