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
我們繼續來學習六祖惠能大師的智慧,上一次聊到傳承了五祖弘忍衣缽的六祖惠能,為了避免別人來搶奪這個「衣缽」不得不渡江南下,而且還是五祖親自搖擼送他。
其實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禪宗祖師的這件信物袈裟無非也就是一件外物而已,才能和品德不夠的人根本都承擔不起,就算拿到了也只能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是「德不配位,反受其殃」的道理。
而且寶物無主,有德者居之,當您的智慧和德行都夠了的話,不用去追求那些外物,它們也會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你這裡來,這裡面金錢地位這些更是不在話下。
相反您德才皆無,就算是苦苦追求也未必有結果,外物大多都是「吸」來的——而不是「追」來的,而且就算是拼命追來了也很難留住,這個道理各位師兄不妨觀察一下周圍,再仔細想想就明白了。
這裡多說一句,這也是五祖和六祖最後一次的相見,五祖自知三年之後自己就會離開,香火已經傳下去了,他也等於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自然沒必要久留。
當然了,那些弟子門人們也很快明白了拿走五祖衣缽的竟然是那個不起眼的雜役,而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法師神秀首座,於是一場紛爭頓時即將出現。
咱們一起來看看,初為六祖的惠能大師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他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胸來化解,並且還收了自己的第一個弟子,還是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
01欲奪衣缽的眾人,一馬當先的將軍
咱們先來請文:
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譯文:那些弟子們知道六祖南下之後,就有多達數百人追來,為首者叫惠明,在出家之前俗姓陳,還曾是一位四品的將軍,性格粗豪,武藝高強。
眼看已經追到了六祖,六祖就把信物袈裟毫不在意的丟在旁邊的石頭上說道,這就是那件信物,你拿去吧,然後自己躲在了旁邊的草叢中。
惠明趕過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提不起那件袈裟,然後馬上喊道,行者,行者,我是為了禪宗祖師的法脈而來,而不是這件袈裟,還請出來一見。
這裡隱藏了很多的細節,咱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首先先來討論一下惠明,也就是這位陳大將軍,他出家前是一位四品武官。
大家可能對這個四品還沒有太多的感覺,要知道一個縣的父母官縣令,治理多達幾萬人,也才是七品正印而已,對應到現在的級別也就是上校正團級,而四品的武將至少也是大校級別的正師,麾下上萬人馬,已經相當不簡單了。
而陳大將軍以這樣的身份,沒有說去再拼一拼看能不能成為真的「軍級」幹部,成為軍方高層,相反投身五祖門下成了一名普通的僧人「惠明」,這一方面說明了他確實有慧根,但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佛法的興旺。
要是換成現在末法時代,讓一名師廳級的高級幹部放下自己所有的聲名地位財富,而去做個苦行僧,恐怕萬中無一吧。
惠明的武力自然是很高的,所以一馬當先追到了六祖,而六祖則毫不吝惜的把寶物袈裟丟在旁邊,可見在他心中這也不過就是一件衣服而已,只是五祖親自給他的,意義不同罷了,但也毫無貪念。
但就是這樣小小一件衣服,堂堂的陳大將軍竟然拿不起來,可見寶物絕對是不能以世俗眼光來判斷外相的,像是觀音菩薩手中小小淨瓶,卻可以裝下五湖四海的全部水,就連神通廣大的孫大聖都搬不動,也是同樣道理。
而惠明畢竟也是有慧根的人,看到衣服拿不起來他就知道六祖是高人了,馬上就開始大喊,我不是為了衣缽,而是為了佛法,長老請收了神通吧。
惠明一開始是真的不想當祖師嗎?當然不是,但他悟性很高,一試之下就知道自己不夠資格了,馬上就知錯能改,絕對是善莫大焉,從而也有幸成為六祖的第一個弟子。
02一不思惡,二不思善,此時方是我們本心的真實面目
咱們繼續往下看:
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譯文:六祖這時候才施施然登場,盤腿坐在旁邊的大石頭上,儼然已經有了一代宗師的氣度和威儀。
然後惠明就恭敬的行禮後說道,請行者為我說法。
六祖說道,你既然是為了求法而來,那先平心靜氣,熄滅外緣,不要生一個妄念,然後我再為你說法。
這時候惠明就按照六祖的指示,很可能也閉目打坐來調心,良久之後終於平靜了下來。
這時候六祖才徐徐說道,既不思考善,也不思考惡,就在這個時候,哪個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
惠明當下就開悟了,然後又請問道,五祖他老人家還有沒密法傳給您呢?可否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