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今天來講講東北的張氏一家,這也是東北人最愛說的一家人。
民國的時候,軍閥分新舊,各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一一道來。
說張作霖是舊軍閥,舊在哪呢?因為他還保留著清朝時的一些習慣和傳統,比如,他在當上東北督軍後,他的老上司,清末時一手把他提攜起來的趙爾巽當時在天津,覺得自己年歲大了,就想把自己唯一的女兒跟張作霖的兒子結個親,自己死了,女兒也算有個依靠,可是張作霖沒同意,因為平時,他讓自己的兒女管趙爾巽叫爺爺,這要結親了,輩分就亂了,跟老禮不和,後來趙爾巽死了,張作霖對此很自責,他跟張學良說,「人家知道這事,肯定說我當了大官,飄了,可真不怪我,輩分擺在那兒,不能答應。」儘管他蓋了工廠,辦了學校,為東北的發展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可是他骨子裡的思想仍然有清朝時期的大量殘留。
從政治上體現出他舊軍閥的一面,是在殺害李大釗事件上。當時李大釗為了躲避搜捕,躲到了蘇聯大使館,按照當時國際通用的外交制度,大使館是相對獨立的存在,當局無權進入,所以,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換了別的軍閥,這事沒準就算了,可他偏偏遇到了張作霖,他派兵闖進大使館,抓走了李大釗,還把他宰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張作霖「虎了巴嘰的」,脾氣上來,什麼都不管,其實從他的言語和張學良的回憶中能看出,張作霖在大事上是不會意氣用事的,他會這樣做,只是因為在他的思想裡,當時的中國,很多中國人背後都是有後臺的,像各省的軍閥,有人背後是日本人,有人背後是英國人,有人背後是法國人,李大釗躲在蘇聯大使館,那他就一定是蘇聯派到中國來的人,蘇聯在東北還佔了半條中東鐵路呢,他們的人在他的地盤上搞事情,不可能輕易就這麼算了,這事從頭到尾都跟思想啊,主張啊,沒有關係,這也不是張作霖能想得明白的事情,他拒絕承認民國政府,也正是因為他對於外來的政治主張沒興趣,舊軍閥的思想裡有一條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皇帝輪流做,今年沒準兒到我家」,這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跟任何思想和主張都沒關係,就是當一個朝代被時代所淘汰,今後的一段時期內,優勝劣態,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
相比之下,張學良是個新軍閥。他上過軍校,教他的老師郭松齡,是個民主思想的狂熱支持者,張學良深受他的影響,對於進步的思想也一直心嚮往之,但是,教育的結果並不是完全由老師一人造成,家庭教育還要佔至少70%,所以,張學良接受了進步的思想,可他骨子裡,是由張作霖培養出來的軍閥思想,兩相融合後,就形成了一個新派軍閥。張學良不排斥進步思想,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就是他進步的表現,可與此同時,有個前提,是不管社會如何變化,不能影響到他個人的利益,在他的心中,國家要排在他個人後面,這也就是他在回憶錄中經常會說的,「我這個人,你說對不行,得我覺得是對的,那才算數」,最直接的表現,當然就是在對待「九.一八事變」的態度上,不管張學良學了多少新派的思想,軍閥國家民族意識淡薄的一面,仍然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以至於他說服手下不抵抗時,竟然說出「寧可玉碎,不可瓦碎」這樣的話也就不奇怪了。
郭松齡則與張氏父子完全不同,他是個早期同盟會會員,對於民主思想有著非常堅定的信仰,雖然在政治上表現較為幼稚,可是在軍事素質上,是民國時期難得的將才。作為一個由進步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從一開始進入奉系軍閥中,就處處表現出嚴重的水土不服,與奉系軍閥老派將領的矛盾與其說是私人恩怨,不如說是思想上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在得知張作霖去日本試圖以出賣中國利益為代價購買軍火時,他果斷起兵反奉,甚至不惜槍殺在軍中很有威望的姜登選,陷自己於不義,這也正是張作霖在聽說張學良要舉薦郭松齡時,意味深長地說過這樣一句話的原因,「這小子跟咱們爺倆尿不到一個壺裡」。